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23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140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312篇
海洋学   14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1篇
自然地理   16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不同地区毛蚶群体的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采用13个形态性状,对山东省4个地区:青岛红岛、威海乳山、东营河口、东营广饶,以及辽宁省葫芦岛和海南省三亚6个不同地区的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群体间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河口群体和广饶群体形态最为接近,海南群体的趋异程度最大。主成分分析建立了3个主成分—壳质量、楯面长、前端到腹缘,其贡献率分别为:31.25%,24.46%,12.39%,积累贡献率为68.10%。判别分析结果显示,6个毛蚶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了6个毛蚶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82.76%~98.63%,P2为80.00%~100%,综合判别率为91.7%。研究结果为毛蚶的地理群体识别、遗传特征研究、种质资源保护与恢复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2.
为探讨河蟹生长特点以及渔获物与放养规格的关系,用有序样品的Fish聚类分析法首次对中华绒螯蟹的渔获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广南水库沉砂池2000年河蟹渔获物可以分为3个群体,与其放养的3个不同规格群体相对应;据此推算了不同放养规格的回捕率;并对雌、雄生长和性成熟的差异以及合理的放养规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3.
2016年秋季热带西太平洋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卓  孙军  张桂成 《海洋科学》2018,42(7):114-130
作者于2016年9月27日~10月25日对热带西太平洋(0°~20°N, 120°~130°E)10个站位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采样调查。应用Uterm?hl方法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细胞丰度、优势物种以及群落多样性等相关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希望为热带西太平洋提供一些基础的背景资料,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 鉴定出浮游植物共计4门、66属、243种(包括变种、变型), 含硅藻门(Bacillariophyta)34属、103种, 甲藻门(Pyrrophyta)28属、133种, 金藻门(Chrysophyta)2属、4种,蓝藻门(Cyanophyta)2属、3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1 965.573×103 细胞/m3 , 其中蓝藻的细胞丰度为1 945.169×103 细胞/m3 , 决定了浮游植物的分布格局, 占总细胞丰度的98.96%, 高值区分布在0°N130°E-10°N130°E的4个站位(E130-13、E130-15、E130-17、E130-19); 硅藻丰度在20°N断面N20-4站位存在高值区; 甲藻丰度在130°E断面的3个站位(E130-10、E130-13、E130-15)存在高值区。本次调查的优势种依次为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ltii)、扁形原甲藻(Prorocentrum compressum)、扁豆原甲藻(Prorocentrum leniculatum)、胞内植生藻(Richelia intracellulari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具边线形圆筛藻(Coscinodiscus marginato-lineatus)、科氏角藻(Ceratium kofoidii)、鲁比膝沟藻(Gonyaulax lurbynaii)、中华半管藻(Hemiaulus sinensis)、霍氏半管藻(Hemiaulus hauckii)、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的均值为2.440,Pielou 均匀度指数的均值为0.16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空间分布主要受PO4-P、NH4-N的影响,且由蓝藻的相关性决定的。聚类分析得出群落结构分为大洋群聚和近岸群聚两种类型(其中大洋群聚的站位又划分为0°~10°N纬度范围聚集和10°~20°N纬度范围聚集)。  相似文献   
54.
采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3个野生种群和1个养殖种群的13个形态比例参数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湛江和海南临高的种群形态最接近,福建厦门种群的趋异程度最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6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第1主成分23.084%,第2主成分17.976%,第3主成分15.321%,第4主成分13.84%,第5主成分12.707%,第6主成分7.770%,累积贡献率为90.699%。逐步判别选入6个贡献率较大的性状进行判别分析,F检验结果显示,4个种群形态差异显著(P0.01);同时建立了4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P2均为100%。综合判别率为100%。3种多元分析结果均认为,4个种群日本囊对虾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且集中表现在体重、头胸甲的性状上。  相似文献   
55.
地形地貌是岩性解译的重要信息,地形因子作为描述DEM数字曲面几何特征的定量指标参数,可用来定量化表达不同岩性所在地区地形地貌特征。本文以桂林-阳朔地区为研究区,研究地形因子数学、地质意义,建立岩性与地形因子组合间的定量关联,进而实现岩石类型划分。本文基于ASTERGDEM提取坡度、起伏度等12个地形因子,在分析各个地形因子地质意义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及方差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各岩性地形因子特性及其关联性,建立研究区岩性之间的定量差异;此外,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岩性分类过程中的主导因素,确定适宜岩性分类方法以实现定量化岩性分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岩性、不同地形地貌的地形因子(组合)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基于因子分析得到的宏观地形复杂度指数(MTI)以及微观曲率指数(MCI)对岩石类型的分类精度达77.36%。研究表明,地形复杂度等地形因子可用于岩性分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可获取反映地形地貌宏观、微观特征的定量指标,且岩性分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6.
通过对九龙江河口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沉积物粒度等要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与聚类分析等统计手段,探讨了九龙江河口地区的沉积环境与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即使在沉积环境复杂的河口地区,重金属含量分布与沉积物粒度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受沉积动力影响,不同的重金属元素分布在九龙江河口地区表现出较大差异,而嵩屿至屿仔尾一带呈带状南北向展布的重金属相对高值条带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57.
基于开源的数据挖掘系统Weka,使用Java语言及面向对象的思想,设计并实现了地震数据挖掘系统。根据地震数据资料的特点,将数据挖掘的核心技术(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引入到该系统中,其中聚类分析选用DBSCAN作为核心算法,关联规则分析选用Apriori作为核心算法。用户使用该系统只需在交互界面选择相关参数,即可实现调用数据挖掘算法来分析地震数据,发现探索其隐含规律。  相似文献   
58.
青州市表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组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可以获得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组合特征及其差异性。对青州市表层土壤样品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聚类分析,绘制表层土壤元素聚类谱系图,将23种元素或指标分为5个元素组合簇群及2个单元素簇,研究各元素间的组合特征,探讨其相关性、聚集性及其指示意义;通过因子分析,找出有代表性的因子,用其代表变量,绘制典型因子得分等值线图,并从中分析不同元素组合的区域分布基于何种因素,用11个代表性因子的分布特征就基本可以代表青州市表层土壤23项原始变量的分布特征,并对F1,F2,F3主因子进行了地质解释。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相结合,利于表层土壤中元素的共生组合特征及其差异性研究,利于对研究区表层土壤异常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59.
在深入细致分析各数据格式的相似性及差异性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数据格式转换模型一对一的转换方式,提出了分类通用数据格式转换模型——根据聚类分析对数据格式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每类数据的通用数据格式,实现分类通用数据格式的相互转换,从而实现各数据格式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60.
《测绘信息与工程》2009,34(3):52-53
基于球面投影的单站地面激光扫描点云构网方法;应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实测重力数据的选点优化;产生最佳Tuned模板的蜜蜂交配算法;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及其在科技奥运中的应用;三维工程勘察信息系统建设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