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30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现代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的普遍现象,西方许多研究证明这种特定人群集中居住的邻里会对其中的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以广州市鹭江村和逸景翠园社区为例进行对比研究,探究中国城市中不同邻里对居住在其中的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在此将邻里特征分为社会经济特征、家庭教育观念特征、同龄人交往特征、机构资源特征4 个方面,运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上述4 个方面的邻里特征确实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影响,其中社会经济特征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有影响,家庭教育观念特征影响青少年的教育表现与心理状态,同龄人交往特征则对青少年性格有重要影响,机构资源特征会影响青少年发展机会的获得。而邻里影响的作用机制可以用Jencks等的邻里机构资源模式和群体社会化模式来解释。  相似文献   
2.
《国土资源》2009,(11):F0003-F0003
加拿大文明是生活在加拿大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群体和人们有目的的生方式及一切积极成果的总和.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财富的不断增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的拓展和标准的提高,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与此同时,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社会参与和自我发展能力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缓解这类“发展贫困”、“能力贫困”问题,是我们今后很长时期内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转型时期我国城镇居民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科层分配体制来获取个人住房,获取稀缺的住房资源的途径和机会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住房不平等和社会分化。处于体制转型时期的中国城镇,制度、市场和家庭因素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中国城镇居民住房选择。以覆盖全国88 个城镇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 年城镇部分) 调查资料为基础,本文分析了转型背景下中国城镇居民住房类型分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改革 开放30 多年以来,中国城镇的住房自有率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从1998 年前的公房房改政策向1998 年后住房市场化政策转变。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收入、户籍、单位性质、职业等变 量显著影响住房选择,体现市场与制度对住房资源分配的双重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住房资源紧缺、住房价格高,居民住房承受能力差异较大,工作单位性质、户籍和家庭生命周期变量对住房选择的影响更显著。随着住房市场化进一步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地方政府应逐步放宽社会住房的享受标准,尤其是户籍限制条件;开发商应更关注社会经济快 速转型背景下的家庭结构变化及其对居住偏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横断山区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为,植物种类多,古老植物多,特有植物多,地理成分复杂,各地理成分联系复杂,植物分化强烈。  相似文献   
6.
袁家冬  刘绍峰 《地理科学》2014,34(8):914-920
琉球群岛何时开始出现人类?琉球人来自哪里?琉球民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还是大和民族的一个分支?这些关于琉球民族本质的问题目前学术上尚存争论。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琉球群岛人类种群的起源、迁移以及琉球人与东亚地区其他民族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讨论。考古学研究发现,在旧石器时代琉球群岛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群体遗传学关于人类线粒体DNA与Y染色体解析以及基因组比较研究证明,起源于非洲的古人类,大约在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迁移至东南亚地区,之后逐渐扩散至日本列岛和琉球群岛成为现代日本人和琉球人的祖先。琉球人与日本人的亲缘关系密切,都保留着阿伊努人的生物学遗传特征。考古学发现和文化人类学对于文化相近性的分析显示,冲绳诸岛以北的北琉球文化与日本的绳文文化亲缘关系密切,先岛诸岛的南琉球文化与南岛系文化更为接近。此外,14世纪以后在琉球王国与东亚各国的贸易交流过程中,来自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地区的一些文化要素也渗透到传统的琉球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7.
分析中国沿长江与沿海港口城市的地位、交通、规模与职能。提出发展沿江与沿海港口城市体系,发展次中心城市、港城横向交通建设,形成港口城市群体合理分工。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分析雷州半岛东、西两岸湖栖鳍虾虎鱼(Gobiopterus lacustris)遗传差异,以COI基因和D-loop区部分序列为分子标记,获取雷州半岛湖栖鳍虾虎鱼群体COI序列44条(九龙山群体21条,高桥群体23条)、D-loop序列53条(九龙山群体25条,高桥群体28条)。基于COI基因部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619 bp的44条序列中,统计的变异位点29个;T、C、A、G碱基组成分别为:27.8%、31.0%、23.7%、17.5%,且A+T(51.5%)高于C+G(48.5%);单倍型多样性比较,九龙山群体(0.695)高桥群体(0.324);遗传分化分析表明东、西群体分化显著(Snn=0.0.591,0.01P0.05),基因流(Nm)为5.37,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47,固定指数(Fst)为0.042(0.001P0.01),核苷酸差异数(Kxy)为2.547,核苷酸歧义度(Dxy)为0.004。而基于D-loop区部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63 bp的53条序列中,变异位点133个;T、C、A、G碱基组成分别为:32.3%、14.8%、35.5%、17.4%,A+T(67.8%)明显高于C+G(32.2%);单倍型多样性与COI分析结果类似,九龙山群体(0.797)高桥群体(0.661);遗传分化分析表明东、西群体分化极显著(Snn=0.970,P0.001),Fst为0.315(P0.001),Nm值为0.55,Gst、Kxy、Dxy分别为:0.157、3.506、0.006;AMOVA分析揭示群体内变异程度高于群体间;聚类分析表明,基于COI基因与D-loop区部分序列构建的邻位链接法聚类树(NJ树)均存在按照采样点聚类的现象,但D-loop更为明显。综上,雷州半岛东、西两岸湖栖鳍虾虎鱼群体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利用AFLP技术分析了我国沿海棘头梅童鱼8个地理群体(山东荣成、江苏南通、启东、上海芦潮港、浙江温州、瑞安、福建福州和广州番禺)的遗传结构特征。10对引物组合在8个群体160尾个体中共扩增出272个位点,多态位点72个,多态位点比例为26.47%。8个地理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8.82%-15....  相似文献   
10.
风浪扰动是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为了解扰动方式对微囊藻群体大小的影响,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模拟不同扰动方式(持续扰动和间歇扰动)对太湖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群体大小的影响.结果显示,间歇扰动组水华微囊藻群体从35.09 μm迅速增大至43.73 μm,实验第17天时为59.00 μm;而持续扰动组水华微囊藻群体大小先从35.07 μm增大到43.51 μm,实验第17天时减小至13.95 μm;不扰动组整个实验期间群体大小相对稳定,实验初为35.38 μm,实验第17天时为33.67 μm.方差分析显示,间歇扰动组群体大小显著大于持续扰动组和不扰动组,持续扰动组显著小于不扰动组.实验第17天时间歇扰动组藻细胞密度(1.675×106 cells/ml)显著高于持续扰动组(0.344×106 cells/ml)和不扰动组(1.461×106 cells/ml).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强度下的间歇扰动能促使水华微囊藻群体显著增大和生长,而长时间的持续扰动则会抑制水华微囊藻群体的聚集和生长,该结果有助于人们对太湖微囊藻水华暴发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