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23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246篇
海洋学   20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微生物膜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幼体附着变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般来说,一旦把表面洁净的载玻片等附着基浸入海中,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该附着基的表面将迅速形成微生物膜[1].起初,各种有机物会吸附在附着基的表面,进而引起附着基表面的电荷变化.随后,海洋细菌开始在该基质上附着和繁殖,并分泌胞外多糖类等有机物,在附着基的表面上形成细菌黏膜[1-2].由于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CO2、 NH3,附着硅藻、原生动物以及其他微细藻类开始在基质上附着,最终形成微生物膜[1-3].  相似文献   
522.
徐冉  龚一鸣  曾剑威 《中国科学D辑》2008,38(12):1514-1520
对广西桂林杨堤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剖面连续高密度取样磨片,在显微镜下分别统计腕足动物和葛万藻在薄片中所占面积百分比,以此作为其丰度变化的指标.研究发现,腕足动物与葛万藻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腕足动物的掘穴、觅食等活动对葛万藻的生长起破坏作用,当腕足动物繁盛时葛万藻的数量将会大幅下降,但两者之间并不仅仅是生存竞争关系.葛万藻繁盛时通过光合作用大量释放氧气将会缓解水体缺氧状况,在下Kellwasser贫氧事件中对腕足动物的生存环境起到了改善作用,使得腕足动物丰度上升.丰度增加的腕足动物反过来又压制了葛万藻的生长,造成葛万藻数量锐减.而在缺乏葛万藻改善水体含氧量的情况下,腕足动物在上Kellwasser层的缺氧事件中也受到重创.腕足动物和葛万藻分别作为后生动物和地微生物的代表,在晚泥盆世F-F大灭绝事件中表现出的这种复杂关系对研究地质历史转折期后生动物与地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23.
基于连续采矿的顶板诱导崩落技术,采用预裂爆破控制裂隙发展区间,强制崩顶爆破诱导顶板围岩裂隙发育、扩展,从而诱导顶板致裂失稳的可控崩落。然而在地下采空区顶板诱导致裂失稳崩落处理采空区过程中,预裂与崩顶爆破效果具有极大的隐蔽性,难以进行直观可视的评价。采用钻孔摄像系统,利用前视与全景可视技术,对顶板诱导爆破前钻孔形态和爆破的效果进行了探测,特别在爆破后的全景钻孔摄像,数字化描述了钻孔的裂隙特征,并通过钻孔摄像的图片分析评价了顶板诱导崩落爆破效果。全景探测的结果表明:(1)预裂爆破在顶板岩体中形成了清晰可见宽为20~40 mm的预裂缝,炮孔底部存在半个孔壁的预裂特征。(2)顶板围岩中产生了大量的次生诱导微裂隙带,裂隙交错呈“X”型,并且原生裂隙得到了扩展。(3)顶板诱导爆破实施后爆堆形状良好,大量裂隙发育以及碎裂岩体结构的形成有利于顶板的诱导可控崩落。  相似文献   
524.
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的卫星遥感反演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卫星遥感探测区域和全球尺度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SIF(Solar-Inducedchlorophyll Fluorescence)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由于地球大气吸收和散射的影响,卫星尺度的SIF反演问题较为复杂,科学界对该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不同科学团队提出了众多方法。本文介绍了大气层顶SIF反演的机理、难点及思路,总结了近10年来最新发展的大气层顶SIF反演算法,并将这些算法归纳为3类:基于辐射传输方程的算法、简化的物理模型算法和数据驱动算法,分析讨论了各算法的特点及适用性;以应用最广泛的数据驱动算法为例,基于GOME-2数据详细介绍了算法的中间环节及注意事项;最后回顾了卫星遥感反演SIF的发展历程,汇总了目前及未来具有荧光探测能力的星载传感器,并依据数据源的特点相应地给出了适用的SIF反演算法,为今后基于航空和卫星高光谱数据的SIF反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25.
【研究目的 】川西坳陷孝泉—丰谷地区须二段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该地区埋藏较深且构造复杂、断缝系统多期叠加,使得地应力频繁变化,制约了该区井位轨迹设计与压裂改造的有效实施,故需对该区地应力大小进行精细评价,为工程开发提供建议从而提高产能。【研究方法 】基于岩石力学、声发射实验及差应变分析等实验测试方法,并结合常规测井、特殊测井及水力压裂等资料分析,优选了适应于深层块状均质致密砂岩储层的地应力大小实验测试方法,并在单点地应力大小准确评价的基础之上,构建了研究区分构造变形单元分层的单井地应力大小连续测井解释模型,查明了纵向上地应力大小变化结构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差应变分析法计算的地应力大小精确度最高,为更能够准确表征深层均质块状致密砂岩地应力大小的实验方法。测试结果显示须二段属于Ⅲ类地应力类型,处于走滑应力状态,存在部分逆冲挤压应力状态;在井点测试的基础上,形成了基于井壁影像反演的地应力大小评价技术;地应力大小结构变化在纵向上分为5种类型,其中南北向(SN)三级以上断层和南北向(SN)褶皱或北东东向(NEE)褶皱变形的高部位以低低高(LLH)型和低应力(LC)型为...  相似文献   
526.
海洋表层沉积物再悬浮的诱因及其对生源要素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颗粒物质在向海底沉降的同时,在自然因素、生物扰动以及人为因素等作用下,海洋表层沉积物会再悬浮,从而引起生源要素在海水和沉积物中的再分配,进而对生物食物网、初级生产力产生影响。特别是在陆架边缘海,由于海水较浅,再悬浮剧烈,对生源要素的垂直转移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严重,由于再悬浮的诱因很多,过程复杂,所以定量研究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还有很多困难。作者将主要对表层沉积物再悬浮的诱因及其对生源要素循环的影响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促进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27.
将考虑尺寸效应规律的混凝土等效断裂模型应用到不同形式诱导缝等效强度公式中,得到了修正后的不同形式诱导缝的等效强度公式。同时,得到了诱导缝等效强度的变化曲线,并比较了单双向间隔诱导缝的优劣,得到双向间隔诱导缝优于单向间隔诱导缝的结论,为高拱坝中诱导缝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28.
本文重点介绍新型专利,自力式三叉形高效排气帽的设计原理,结构特性以及空气动力性能检测结果.和旧式风帽相比,此产品的突出优点,不但能保障在任何风向和风力的情况下,都不发生风雨倒灌现象,而且还利用了室外风力,形成排风主管的抽力(即产生负静压),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另外此产品的阻力较小,阻力系数仅为0.83.  相似文献   
529.
江西修武盆地寒武纪早期黑色岩系中富含多种稀散、稀土及放射性等元素,不乏赋存大型、超大型矿床。本文基于黄坑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黑色岩系中富钒矿石(21件样品w(V)>4500×10-6,且连续厚度大于2 m)测试分析研究,探讨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成矿环境。研究结果表明:①矿样中V、As、Mo、Cd、Sb、U等元素的富集系数在10倍以上,其中Cd最大富集系数达822倍;w(V)=4954.64×10-6~13041.21×10-6,相对于上地壳的富集系数达35~93倍;相对亏损Sc、Co、Ga、Nb、Ta、Sn、Zr、Hf、Th等元素。②矿样w(ΣREE)值介于67.75×10-6~210.80×10-6之间,w(LREE)/w(HREE)=2.14~5.55,w(Eu)/w(Eu*)=1.11~2.42,w(Ce)/w(Ce*)=0.45~0.64。③矿样的w(Ni)/w(Co)=10.80~54.71,w(V)/w(V+Ni)=0.96~0.99,w(V)/w(Cr)=6.91~41.80,w(U)/w(Th)值3.14~31.86,皆表明其形成于缺氧还原环境,且存在较强的海底热水沉积作用-热水喷流沉积型钒矿床。  相似文献   
530.
The pycnocline in a closed domain is tilted by external wind forcing and tends to restore to a level posi- tion when the wind falls. An internal seiche oscillation exhibits if the forcing is weak, otherwise internal surge and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emerge, which serve as a link to cascade energy to small-scale processes. A two-dimensional non-hydrostatic code with a turbulence closure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extend previous laboratory studies. The model could reproduce all the key phenomena observed in the corresponding labo- ratory experiments. The model results further serve as a comprehensive and reliable data set for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ed dynamical process. The comparative analyses indicate that nonlinear term favors the generation of internal surge and subsequent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and the linear model predicts the general trend reasonably well. The vertical boundary can approximately reflect all the incoming waves, while the slope boundary serves as an area for small-scale internal wave breaking and energy dissipation. The temporal evolutions of domain integrated kinetic and potential energy are also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bout 20% of the initial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is lost during the first internal wave breaking process. Some numerical tactics such as grid topology and model initialization are also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