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9篇 |
免费 | 234篇 |
国内免费 | 4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2篇 |
大气科学 | 175篇 |
地球物理 | 115篇 |
地质学 | 748篇 |
海洋学 | 224篇 |
天文学 | 35篇 |
综合类 | 126篇 |
自然地理 | 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94篇 |
2022年 | 88篇 |
2021年 | 105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79篇 |
2018年 | 59篇 |
2017年 | 68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62篇 |
2013年 | 82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61篇 |
2010年 | 72篇 |
2009年 | 70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5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1.
42.
43.
本文介绍J-A2500射频发生器的简单工作原理、调试方法和典型故障排除以及使用维修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4.
安徽煤田地勘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钻探设备研究室合作试制了22.5m、18m、13.5m系列化ZT—A型轻便钻塔。设计最大允许载荷分别为32t、23t、18t。初步使用效果良好。22.5m钻塔在钻场提拉检验中,经受了20t的载荷,并具有重量轻、结构合理、操作安全、加工工艺较简单、易于推广的特点。 相似文献
45.
46.
47.
48.
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构造岩浆活动带上的大河南岩体,是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划分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早白垩世晚期三期.早白垩世侵入岩由细粒正长花岗岩、中粒正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组成.本文通过对早白垩世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发现该期岩体主量元素具有富硅、富碱、富铁,低镁、贫钙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海鸥型”,负铕异常明显;微量元素以Ba、Sr、P、Ti强烈亏损,K富集为特征.Y/Nb-Ce/Nb图解上,岩体具A1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非造山环境的张性环境,是早白垩世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49.
50.
粤中早白垩世亚髻山正长质杂岩体的成分分异及岩石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南的碱性岩浆往往以小岩株形式侵位于早期花岗岩中,指示了伸展拉张的大地构造背景。本文通过对华南代表性的碱性岩体——粤中亚髻山正长质杂岩体不同相带岩石的研究,发现它们可按照岩性和成分的差异划分三组,其成因与岩浆过程和岩浆期后流体作用密切相关。化学成分上,三组的差异体现在:1)Group 1显示最低的Si O2(59.37%~64.10%)、K2O/Na2O(0.70~1.11)、I Sr值(0.70741~0.710032)、t2DM模式年龄(1.0~1.1Ga),最高的Al2O3(17.30%~19.18%)、全碱(K2O+Na2O:11.13%~13.76%)、εNd(t)值(-1.6~-0.9)和碱性-过碱性、准铝质特征;稀土配分曲线呈明显右倾,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表现出Ba、Ti、Sr和P负异常;具有球粒陨石质Nb/Ta比值(平均为19.6)和超球粒陨石值Zr/Hf比值(平均为47.1);2)Group 2显示最高的Ti O2(0.47%~0.49%)、Mg O(0.98%~1.07%)、P2O5(0.15%~0.16%)、K2O/Na2O(2.57~6.69)和中等低的I Sr(0.70845)、εNd(t)值(-7.9~-7.8),具有强过铝质且碱性-钙碱性过渡的特征;稀土配分曲线呈明显右倾,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表现出Nb-Ta、LREE、P和Ti负异常;其Nb/Ta和Zr/Hf比值均近似于平均陆壳(平均值分别为11.6和36.3);3)Group 3具有最低的镁铁质含量、Al2O3(13.00%~13.16%)、εNd(t)值(-8.3)和最高的Si O2(77.50%~76.54%)、I Sr(0.72563)以及与过渡带相似的t2DM模式年龄(1.6Ga),总体显示碱性、强过铝质的特征;稀土配分曲线近似于"海鸥形",Eu异常明显,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显示Ba、Nb、LREE、Sr、P、Ti负异常和Rb、Th、U、Ta、Pb正异常。其Nb/Ta和Zr/Hf比值均远低于平均陆壳(平均值分别为3.0和18.5)。Group 3中锆石的LA-ICP-MS U-Pb定年获得了2个加权平均年龄,即140.9±1.4Ma(MSWD=2.0)和141.4±0.9Ma(MSWD=1.6),与之前报道的Group 1的形成时代一致,表明它们都是早白垩世同一次岩浆作用的产物。这些成分的差异也体现在岩石成因类型判别上,结果显示Group 1属于A型岩套中典型的A1型亚类,而Group 2和Group 3显示似是而非的类型,比如,Group 2具有A型向I型过渡的特征,Group 3则既具有高演化花岗岩的特征,又类似于铝质A型花岗岩。基于Sr-Nd同位素和主、微量元素成分特征,我们认为亚髻山正长质杂岩体中的Group 1形成自富集的上地幔分异的硅不饱和碱性岩浆,较少陆壳物质混染;Group 2岩石则是硅不饱和碱性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大比例同化混染了外围的佛冈花岗岩而成;而Group 3岩石则是Group 2岩浆发生长石、钛铁矿、磷灰石等矿物分离结晶后再与富氟流体发生显著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因此,杂岩体各组岩石成分的明显差异,是碱性岩浆与围岩同化混染及后期流体改造、分异的结果。这进一步暗示诸多似是而非岩石类型的花岗岩,其岩浆过程及其后的流体交代对于其源区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些过程很可能对于一些碱性火成岩及中酸性岩岩体的成分环带的形成及成矿作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