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145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460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2 毫秒
71.
采用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同培养的实验方法,追踪测定微囊藻的生长量、光合速率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观察藻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研究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藻细胞生长量显著降低,细胞超微结构进行性损伤直至细胞解体,藻体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速率急剧下降,呼吸速率、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积累量与膜的损伤程度相一致.在黑藻养殖水中初步分离得到黑藻分泌的抑藻物质.  相似文献   
72.
刀鲚与湖鲚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多态性及遗传关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6基因片段序列为分子标记,分析了刀鲚和湖鲚的遗传多态性及遗传关系.在两个群体中共检测到5种不同的单倍型.刀鲚和湖鲚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00和0.7000;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763%和0.4301%.分子方差分析显示两者遗传分化的水平很低,群体间的差异对总的变异没有贡献.所以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这一结果支持湖鲚是刀鲚的一个地理种群的观点.  相似文献   
73.
芦苇化感组分对羊角月牙藻和雷氏衣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从芦苇(Phragmitis communis Trin)中分离得到的化感组分对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tcornutum)和雷氏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生长特性的影响.在藻类生长的对数期向培养液中投加不同浓度的化感组分,分别测定并观察了培养期间受试藻种藻密度和藻细胞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化感组分对羊角月牙藻藻密度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半效应浓度(EC50.7d)值为0.60mg/L,同时使羊角月牙藻细胞内部结构改变,形态变大.投加6mg/L化感组分后,藻细胞平均宽度是对照组的1.5倍.该化感组分对雷氏衣藻藻密度的增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使其运动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74.
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菌株的分级组合筛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探索如何快速获取活性菌株的筛选模式 ,组合使用海虾生物致死法和tsFT2 10细胞的流式细胞术筛选模型 ,对从青岛前海和胶州湾潮间带海泥、动植物样品中分离的 162株海洋微生物 ,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的分级组合筛选。经海虾生物致死法一级初筛 ,得到活性菌株 5 8株 (LC50 <5 0 0 μg/mL) ,阳性率为 3 5 .8%。对初筛有效的 5 8株菌利用流式细胞术筛选模型进行二级复筛 ,得到对tsFT2 10细胞有各种活性的活性菌株共 2 5株 ,阳性率为复筛菌株数的 43 .1%、初筛菌株总数的 15 .4% ,其中 ,诱发细胞坏死伴有凋亡诱导活性的菌株 7株 (占总菌株的 4.3 % ) ,具有细胞周期抑制活性的菌株 18株 (占总菌株的 11.1% )。该分级组合筛选模式与流式细胞术筛选模型的单独筛选模式相比 ,无漏筛 ,具有成本低、速度快、宜于大规模筛选等特点。  相似文献   
75.
基于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培养过程中游动细胞和不动细胞的形态差异与转换,对比研究了两种细胞类型在离心收集与藻落形成效率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雨生红球藻SCCAP K-0084在BYA培养基中培养4~6 d和9~12 d分别以绿色游动细胞与绿色不动细胞为主;早期游动细胞离心收集需要更高的离心力,但500~1 000 g离心5 min可以在不影响细胞存活率的情况下有效收获所有类型细胞;相比于传统直接涂布法,双层琼脂平板法可有效提高平板藻落形成效率,且游动细胞藻落形成效率比不动细胞藻落形成效率更高。TAP培养基由于藻落形成效率较低并不适合于雨生红球藻平板培养与筛选,自养型培养基虽然具有较好的藻落形成效率但是藻落形成速度较慢,相比而言,BYA培养基藻落形成效率较高且生长速度快,更适合用于雨生红球藻细胞的后期平板培养与筛选过程。  相似文献   
76.
细胞自动机用于地震偏移: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细胞自动机模型进行了地震偏移处理的尝试.采用格子Boltzmann模型和三角形网格,以向下两个方向的粒子代表下行波,根据归一化的地震记录计算粒子数密度,在相应的时刻在代表地表的网格点上设定粒子数密度,以下行粒子在网格中的演化模拟波场延拓过程.粒子系统演化结束时即得到偏移后的波场图象.本文对一个常速介质理论模型进行了偏移处理,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7.
试验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下(5、20、50 mg/L)三组柴油分散液,对马粪海胆的肠体、性腺、体液三个部位的抗氧化还原系统细胞色素P450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污染暴露时间的增加,三个部位的细胞色素P450活性均呈现出先被诱导、后被抑制的规律,并且油浓度越高,出现诱导和抑制效应的时间越早,活性变化的幅度也越大。海胆P450活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油污染的强度及其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可作为海洋石油烃污染监测的毒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78.
Eleutheronema rhadinum is a potential commercial fisheries species and is subject to intense exploitation in China. Knowledge on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E. rhadinum in Chinese coastal waters, which is important for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and proper resource management, is lacking.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E. rhadinum were evaluated using a 564-base pair fragment of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COl) gene. A total of 76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localities around the East (Qidong and Zhoushan) and South China Seas (Zhuhai). Among these individuals, nine polymorphic sites were detected and 1 l distinct haplotypes were defined. High levels ofhaplotype diversity (h=0.759i0.035) and low levels of nucleotide diversity (re=0.001 98i0.003 26) were observed in these populations, Hierarchical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 indicated that 96.72% of the genetic variation occurred within the populations, whereas 3.28% occurred among populations. No significant genealogical branches or clusters were recognized on the neighbor-joining tree. Intra-group var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was significant (~0~t=0.032 85, P〈0.01).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 rhadinum populations in the East and South China Seas have developed divergent genetic structures. Tests of neutral evolution and mismatch distribution suggest that E. rhadinum may have experienced a population expansion.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basic informa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of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79.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