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08篇 |
免费 | 2406篇 |
国内免费 | 10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15篇 |
大气科学 | 1197篇 |
地球物理 | 2596篇 |
地质学 | 2936篇 |
海洋学 | 799篇 |
天文学 | 160篇 |
综合类 | 622篇 |
自然地理 | 5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0篇 |
2023年 | 305篇 |
2022年 | 351篇 |
2021年 | 400篇 |
2020年 | 337篇 |
2019年 | 352篇 |
2018年 | 284篇 |
2017年 | 305篇 |
2016年 | 283篇 |
2015年 | 299篇 |
2014年 | 473篇 |
2013年 | 340篇 |
2012年 | 414篇 |
2011年 | 423篇 |
2010年 | 377篇 |
2009年 | 413篇 |
2008年 | 365篇 |
2007年 | 361篇 |
2006年 | 303篇 |
2005年 | 315篇 |
2004年 | 229篇 |
2003年 | 244篇 |
2002年 | 228篇 |
2001年 | 237篇 |
2000年 | 198篇 |
1999年 | 171篇 |
1998年 | 167篇 |
1997年 | 201篇 |
1996年 | 127篇 |
1995年 | 142篇 |
1994年 | 137篇 |
1993年 | 150篇 |
1992年 | 130篇 |
1991年 | 102篇 |
1990年 | 101篇 |
1989年 | 110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12篇 |
1977年 | 9篇 |
1976年 | 10篇 |
1965年 | 20篇 |
195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爬奔金矿位于琅勃拉邦岛弧带中段西侧,矿体赋存于石炭-下二叠统厚层-巨厚层灰岩中,受NW-NNW向断裂构造控制,是少硫化物型中-低温热液矿床。野外调研及室内研究结果表明:爬奔金矿的围岩蚀变以中-低温蚀变矿物组合为特征,主要有硅化、褐铁矿化、菱铁矿化、方解石化,随着岩石蚀变强度的增加,Au与Si、Fe同步增加,而Ca减少。蚀变受断裂构造控制,分带明显,不同的矿化蚀变对应不同的矿石类型。多种蚀变叠加部位是成矿有利地段。“红化”蚀变和“褪色”蚀变是区内独特的围岩蚀变现象,找矿指示作用明显,结合构造、地层、化探异常等其他条件,可作为矿区外围及邻区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2.
23.
24.
文章描述了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归纳出影响滩涂开发速度的几个重要因素:领导重视不够;开发管理体制混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投入减少,等等。并提出加速滩涂开发的几条措施,以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5.
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溢油事故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4月20日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致使大量的原油(~500万桶)在深海(~1 500m)泄露,这场灾难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也对石油开采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文中综述了此次事故溢出石油的总量,泄露速率以及测量相关数据中所涉及的技术及方法,对进一步研究溢油转移的趋势和转化过程具有指导意义。喷洒了6.6×106 L的消油剂,消油剂可以促使溢油的快速分散,同时也会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该事故对墨西哥湾的植被和海洋生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沼泽植被、海水中的浮游动/植物、鱼类、贝类、珊瑚虫、迁徙鸟类,甚至是墨西哥湾大型底栖生物。此次溢油事故涉及各种不同的环境情况,为研究石油烃降解菌在溢油转移和降解过程中种群和群落的变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消油剂处理过的溢油转化机理以及微生物降解过程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与生物标志物以及微生物菌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6.
辽宁省人口密度分布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晓晗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2):144-148
运用GIS软件与地理统计学的相关软件,以DEM数据、坡度数据、河网数据、交通网数据、NDVI植被指数数据为基础数据,分析各要素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影响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模拟了辽宁省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口密度空间分布主要受高程、河流、交通道路的影响,其中河流与交通道路对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权重较大。 相似文献
27.
为了深入了解黏性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对黏性土进行了量测侧向变形的不排水平面应变压缩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发现,黏性土局部化变形的起始点与黏性土样中的孔隙水压力的突然增长的转折点非常接近,而孔隙水压力开始急剧增长变化的转折点为其屈服点,说明黏性土剪切带开始形成的偏应力为其屈服点,超过此点后黏性土局部化变形加剧,这个发现将有助于土体在强度理论、变形和稳定分析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8.
通过研究深冲铀矿区γ能谱铀异常、氡浓度异常特征和激电异常特征,探索矿区范围岩体、断裂构造和蚀变带与物化探信息显示特征的关系。据此,结合矿区地质特征,总结物化探方法应用效果,矿致异常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29.
30.
南海北部为张裂大陆边缘,在新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具有良好油气勘探前景.本文首次利用南海北部某区域长排列地震数据的远偏移距折射波速度计算方法获得南海北部地层层速度,并进行了分析,此外,还提出了非初至折射波的概念.本方法在共偏移距剖面上识别、拾取折射波层位,得到折射波走时的横向连续变化数据,利用不同共偏移距同一折射波层位的到达时差计算该折射层位的速度结构.该方法在南海北部陆坡某区域地震资料的应用,揭示了新生界地层层速度的整体结构,反映了新生代不同时代地层的速度变化特征,为进一步利用折射层速度资料探讨南海新生代地质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表明,与常规初至折射波法相比,远偏移距折射波能够提供更多的地质信息;该方法的初步应用能够对远偏移距折射波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视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