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31篇
自然地理   24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刘成武  黄利民 《地理研究》2015,34(12):2268-2282
认识农地边际化过程中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对正确判断中国的粮食生产形势,制订相关政策以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北省咸宁市4县1市1区的23个村组、1252个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对1981年以来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农户用于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与土地面积明显下降,农户用地方式出现“省工性”变化,劳动力被农机要素替代,农业机械、化学肥料与农药等物质投入显著上升。② 主要粮食作物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与商品率分别提高了4.61%、29.69%与50.56%,但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与农户家庭平均粮食占有量却分别下降了10.49%与10.50%,区域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出现弱化。③ 丘陵山区主要粮食作物的“三率”提高幅度高于平原地区,丘陵山区的水稻总产量与家庭占有量均略有提高,但平原地区却出现了明显下降。产粮重心在空间上出现从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倾斜的现象。④ 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的用地规模,促进农户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是应对农地边际化作用的关键。从事规模化与专业化粮食生产的农区与农户,应成为国家惠农政策与粮食安全政策重点扶持的对象。  相似文献   
212.
中国草食家畜养殖的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草食家畜养殖是推动中国耗粮型畜牧业向节粮型畜牧业转型、解决人畜争粮矛盾的关键。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和计量模型方法,系统考察了中国草食家畜养殖的时序变化过程、地理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中国草食家畜养殖量整体增长态势明显,但畜种间养殖量存在较显著的差异。1978-2012年中国草食家畜养殖量增长了92.5%;同期养殖量肉牛>肉羊>奶牛。② 县域尺度上,草食家畜养殖量增长区数量多于减少区,而且北方地区养殖量增长明显快于南方地区,初步形成了“北热南冷”的空间格局。③ 空间杜宾模型显示,人均粮食产量、生产性土地面积比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与政策因素五项指标,对草食家畜养殖的发展有着正向效应,而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和非农收入比重有着显著的负向效应。④ 中国草食家畜养殖可划分为6大类型区,各类型区应根据“区情、农情”从不同的侧重点加以调控。此外,还应优化调整区域种养结构、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发展对策及重视养殖集聚区非农产业发展,稳定、促进草食家畜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13.
虚拟水战略背景下的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用人均农村人口粮食产量指标定量表征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现状,发现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存在"北方多、南方少,中间多、两边少"的特点,主高值区位于东北和内蒙古一带,次高值区由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南、江西和重庆等中西部省份组成;主低值区为东南沿海一带,次低值区是由西北和西南诸省组成的广大地域。然后,为探究虚拟水战略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的理想布局模式,提出区域粮食生产优势度的概念,分析其影响因素,运用定量评价模型计算各省级区域的粮食生产优势度。发现区域粮食生产优势度有2个高优势度带和2个低优势度带,且高优势度和低优势度区呈带状相间分布。最后,构建粮食生产布局调整指数作为我国不同区域粮食生产优化调整的依据,分类给出了区域粮食生产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214.
粮食生命线是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由基本的过程活动和辅助的支撑活动构成。基本的活动包括了从粮食生产、储备直到消费的全过程,形象地说是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围绕着这一基本过程,还有一些重要的辅助和支撑活动,如政策、技术、信息等,这些因素彼此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龙体"结构。该结构具有自己的长度、宽度、厚度和色度,并在环境要素的变化中能够主动作出反应,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实现系统优化,各个环节的功能相互配合,形成诸如动力、保健、发展演化等多种机制,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整体、协调、高效、健康运转。  相似文献   
215.
环渤海地区粮食生产地域功能综合评价与优化调控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粮食生产地域功能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异性.深入开展区域粮食生产地域功能的评价分级及动态变化研究有助于强化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本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粮食生产功能指数及考核模型,计算了1990和2007年的指数并分析其变动规律.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地域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的北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海河冲积平原区县域的粮食生产功能次之,山地丘陵区、坝上高原区及人口稠密的市辖区等的粮食生产功能弱.环渤海地区各县粮食生产功能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原区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位显著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实施使山地丘陵区的粮食生产功能逐渐降低,市辖区及周边市县的粮食生产功能位快速F降.基于指数的评价分析,结合区域粮食总产量和区域发展定位,将研究区划分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区、省级商品粮基地区、地级巿商品粮基地区、一般粮食产区等4个类型区.依据各县域的粮食生产功能定位,进一步探讨强化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财政转移支付、区域经济补偿、政绩考核等创新机制和政策.  相似文献   
216.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格局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程叶青  邓吉祥 《地理学报》2010,65(12):1591-1601
运用主成分分析、多目标加权求和模型、马尔可夫链和ESDA方法,在GIS 技术支持下,基于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24 个空间单元2000 年、2003 年、2007 年3 个时间断面的数据,探讨该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动力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 区域城乡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城乡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趋于扩大;② 区域城乡综合发展水平“两极分化”明显,高水平空间单元集中在5 个地级市辖区,低水平空间单元进一步向哈大铁路沿线集聚,并在其北侧形成“哑铃”状连续分布区,该区域有可能陷于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③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城乡经济实力、空间区位、居民收入等是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217.
50年来新疆粮食增产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新疆建国以来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的贡献率。总结出新疆粮食增产不同阶段的相应特点:1949~1967年为面积推动阶段;1968~1974年为面积稳定与水利联合推动阶段;1975~1995年为单产提高与化肥联合推动阶段;1996~2001年为农机与水利联合推动阶段。由此总结出各要素的相互协调配合是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疆粮食生产发展趋势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发展后续加工业。加快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218.
单位水量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位水量粮食生产能力是综合反映灌溉用水水平和粮食生产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各省(市、区)粮食生产能力的计算,结合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分析,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潜力,主要在于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益,在水土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应适当发展灌溉面积.  相似文献   
219.
220.
“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一章概念很多,许多概念,教材中没有作详细解释,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这些概念作补充说明。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下面例举本章的一些概念作一辨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