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108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Eighteen agar media were tested for the culture of gut-associated bacteria from farmed adult turbot(Scophthalmus maximus),including 16 agar media with or without 1% gastrointestinal(GI)supernatant,or with 2% or 4% GI supernatant.A total of 1 711 colonies were analyzed and 24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were identifi ed.The greatest bacterial diversity was isolated on Zobell 2216E/Zobell 2216E+ agar media,whereas MRS/MRS+ agar media produced a low diversity of colonies.Agar media with GI supernatant(1%,2%,or 4%)showed increased diversity and yielded different profi les of OTUs from the corresponding original media,suggesting that GI supernatant provides substances that enhance the culture effi ciency of bacteria from the turbot GI tract.The large majority of the colonies(82%)were γ-Proteobacteria,whereas 15.6% and 2.4% of colonies were Firmicutes and Actinobacteria,respectively.At the genus level,49.4% of all colonies were assigned to Vibrio.Other potential pathogens,including Pseudomonas,Photobacterium,and Enterobacter,and potential probiotics,including Bacillus,Paenibacillus,and Pseudomonas,were also isolated on agar media.Most cultured bacteria belonged to species that were fi rst described in the turbot GI tract.The impact of these species on turbot physiology and health should be investigated further.  相似文献   
152.
地衣芽孢杆菌在异育银鲫日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异育银鲫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01%、0.02%、0.03%、0.04%的地衣芽孢杆菌,测定了鱼体的生长及食糜植酸酶活性等。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量0.01%、0.02%、0.03%组的增重率分别显著提高了12.46%、18.59%、18.84%;添加量0.02%、0.03%组的磷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37.63%、35.03%(P<0.05);饵料系数降低了0.52、0.57(P<0.05),其他组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0.03%组食糜植酸酶活性提高50.79%、0.04%组肝体比降低20.91%(P<0.05),其他组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异育银鲫日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提高了机体酶活性,促进了鱼体生长。  相似文献   
153.
154.
田翠翠  肖邦定 《湖泊科学》2016,28(4):835-842
铁作为地壳中丰度最高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对湖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水生植物根系泌氧在根际形成微域的氧化圈,根际是氧化、还原同时发生的生物活跃区.以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电极和荧光定量PCR探讨根系泌氧作用对沉积物中典型铁氧化菌(嘉利翁氏菌)和典型铁还原菌(地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轮叶黑藻生长迅速,通过根系泌氧作用影响沉积物中铁的价态和形态,是根际铁循环的重要参数,并对根际微区微生物有一定的影响.根系泌氧使根际嘉利翁氏菌和地杆菌数量增加,进一步影响根际微生物铁循环.实验结果可为微生物对根际铁循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5.
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天然褐铁矿对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f.)生长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确定实验中所用天然褐铁矿样品的主要物相为针铁矿和赤铁矿,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时间电流曲线表明天然褐铁矿在可见光下具有良好的光电化学响应.采用"H"型装置进行双室体系反应,设置了3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A.f.在有光催化电子传入情况下生长较好,在96 h内细胞浓度增加了12倍,3组实验中Fe2+浓度的变化规律与A.f.的生长趋势相对应.由此揭示了天然褐铁矿促进A.f.生长的机制为:在光照作用下天然褐铁矿能产生光生电子-空穴对,光生空穴被电子供体(抗坏血酸)捕获,分离出的光生电子传入阴极室能够将Fe3+还原为Fe2+,实现Fe2+的电化学再生,提供充足的电子能量来源,促进细菌生长.  相似文献   
156.
为了探讨细菌作用下碳酸盐矿物的形成机理,本文对分离自土壤的一株柠檬酸杆菌GW-M菌株进行了为期165d的培养 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沉淀物的矿物成分进行了测定,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沉淀物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 表明,GW-M菌株诱导形成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和单水碳钙石)具有多种形态共存并以球状为主的特点,而无菌对照实验产 物中的矿物形态则比较单一。在GW-M菌株的作用下,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均可能形成球状矿物:(1)单个哑铃→两端生长→ 球;(2)两个交叉的哑铃→两个哑铃的两端各自生长→球;(3)三个交叉的哑铃→三个哑铃的两端各自生长→球。  相似文献   
157.
铁细菌胞外多聚物作用下聚集的铁可通过氧化或者沉淀作用使铁稳定或沉积,从而形成铁矿物。本文基于铁细菌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对铁矿物形成的调控作用,介绍了Cl-/SO_4~(2-)的Fe(Ⅲ)或Fe(Ⅱ)盐作用下,含可溶性EPS的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溶液中铁矿物的形成,观察了溶液pH值变化及形成铁矿物的矿相与结构,并采用XRD、FTIR和FESEM对其进行表征。结果发现反应溶液中OH-离子可与Fe3+形成微米级"针垫"聚集球状或纳米级小球形施威特曼石和微米级"菱形"块状黄钾铁矾铁矿物沉淀。反应溶液中的可溶性EPS可调控和促进铁矿物的形成,但对Fe2+的氧化未产生影响;外源Fe盐可促进施威特曼石向黄钾铁矾转化。随着Cl-/SO_4~(2-)摩尔比例的增加(即Cl-含量的不断增加),两矿相间的转化明显受到抑制,且铁矿物颗粒之间的集聚作用明显减弱;反之,SO_4~(2-)含量升高时,有利于铁矿物间的转化和聚集球状颗粒形貌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8.
利用从大宝山尾矿库酸性矿山废水培养得到的氧化亚铁硫杆菌(A.f.菌)和废矿石中的黄铁矿进行不同pH值条件下加菌和不加菌氧化实验。通过测定实验过程溶液的阳离子、硫酸根离子含量和pH值,并通过实验固体产物的XRD分析和反应前后黄铁矿表面的扫描电镜(SEM)对比分析,探讨了大宝山酸性矿山废水中的A.f.菌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黄铁矿的氧化作用。认为:大宝山黄铁矿氧化过程中除了产生Fe离子之外,还产生了Cd、As等毒性离子,黄铁矿在pH值为2.00的环境下比pH值为3.00的环境下更容易被氧化;A.f.菌对黄铁矿的氧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实验条件的30d内使黄铁矿的表观氧化速率提高2~3倍;黄铁矿的生物氧化作用应该包括非接触的间接氧化作用和接触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9.
谢树成  汤显春 《地球科学》1997,22(4):383-386
利用土壤中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寻找隐伏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受国外许多学者重视的一种探矿法,运用此法对我国两个金三角洲地区进行了尝试研究,详细叙述了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在已知的金矿区均检测到了很明显的蜡样芽孢杆菌孢子计数异常,异常区每克土壤中的蜡样芽孢杆菌孢子数最高可达19000个,异常区比背景区要高几百至几千倍,并发现该异常与土壤中的金异常有一空间上的分离,蜡样芽孢  相似文献   
160.
在表生条件下,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参与能够有效促进黄铜矿的氧化分解,前人研究认为微生物对黄铜矿的溶解有直接和间接作用,但相对贡献仍存在争议。利用透析膜将细菌和黄铜矿隔离,模拟对比了黄铜矿与氧化亚铁硫杆菌不接触和直接接触时的溶解行为。利用等离子光谱(ICP-AES)测定两种实验条件下溶液中Cu2+离子的浓度变化,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两种条件下黄铜矿表面特征的变化和次生产物特征。实验发现在两种模式下,氧化亚铁硫杆菌均不同程度提高了黄铜矿的溶解速率;直接接触模式比非接触模式对黄铜矿氧化分解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