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36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 毫秒
41.
连续一年在北京、青岛、广州以每周3d的时间尺度同步采集近地面大气中气溶胶中7Be的测定数据以及在春、秋季节变换时期我国5个不同纬度城市大气气溶胶中7Be和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1的同步观测数据,并对文献上发表的我国其他城市近地面大气中气溶胶中’Be年平均值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以上数据资料的总结和分析,观察到在东亚季风区近地表大气气溶胶中7Be浓度的年平均值呈现正态分布模式,并且在中纬度北纬40°N附近达到极大值。大气气溶胶中7Be在春、秋季节变换时期我国不同纬度城市的瞬时纬度分布仍呈现正态分布模式,但以30°N为最大值。在秋季大气颗粒相中HCHs和PCBs浓度最大值出现在30°N。气相中PCB-28所占百分比随纬度增高而增大,而颗粒相中PCB-28的纬度变化不大。蒸汽压较低的PCB-180在气相中的浓度基本上不随纬度变化,而颗粒相中PCB-180则基本上集中在纬度36。N左右,表明在东亚季风区大气中挥发性较低的POPs化合物具有某种纬度聚焦作用。以宇宙射线成因核素7Be作为大气环流的参照系,可以得出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可影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纬度分布的结论。  相似文献   
42.
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深入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强度的空间变异及其区域特征对于准确地预测和评估全球碳收支以及制定高效的区域性生态系统管理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本文以ChinaFLUX的长期联网观测数据为基础,整合了北半球区域已发表的涡度相关文献数据,对北半球区域碳交换通量,即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空间格局及其区域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获取了233个通量站点,732条站点年数据。观测站点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纵跨纬度2.97°N到74.47°N,横跨经度148.88°W到161.34°E。气候类型涵盖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北方林、极地与亚极地以及高山气候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包涵了森林(107个站点)、草地(65个站点)、农田(33个站点)和湿地(28个站点)四大生态系统。研究结果得出: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GPP和RE呈现出显著的随着纬度升高而线性降低的趋势,纬度每升高1°N,GPP和RE在空间格局上约减少22.9g C/m~2/a,而NEP的纬向变化规律不明显。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GPP和NEP显著高于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RE则在森林生态系统最高,平均约为1185±641g C/m~2/a,而在其余生态系统间无显著差异。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3个区域之间,森林、农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GPP,RE和NEP均无显著差异。仅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欧洲草地生态系统的GPP和RE分别为1472±473g C/m~2/a和1236±452g C/m~2/a,显著高于亚洲和北美洲。GPP,RE和NEP呈现出从温暖性气候区向寒冷性气候区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受到水分状况的调节,表现出在相同的温度带里,相对湿润的气候区具有更高的NEP。这些结果表明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碳交换通量存在着空间变异性,但没有显著的区域差异,然而在不同气候区和生态系统类型间差异显著,这意味着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碳交换通量主要受到温度和水分环境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3.
计算了日本海的M2,S2,K1和O1等4个主潮波对东亚9个VLBI站的负荷位移参数和重力改正,得到日本VLBI站的径向和水平方向的信移量分别为3-12mm和1-3mm,上海VLBI站和韩国的Daejeon站相应的径向量分别为1mm和3-4mm。估计了上海至日本鹿岛和水Chi站的负荷基线变化分别可达±7.6mm和±28.4mm。此外,日本的水Chi、野边山、鹿儿岛和Usuda站的负荷重力变化分别可达0.8-0.9μGal,它接近于目前绝对重务测定的观测精度(±μGal)。计算还表明,不同地球模型的计算负荷位移之差在目前测地学精度水平下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44.
文章主要阐述了桂林热带岩溶、岩溶洞穴强烈发育的几个地质历史时期(中、晚三叠世、第三纪、第四纪)和热带岩溶、岩溶洞穴相对不发育的几个地质历史时期(侏罗纪、白垩纪)。并据资料推算了中、晚三叠世至白垩世古地磁纬度,证明以上地质历史时期本区均处于低纬度热带、亚热带环境。文章认为,中、晚三叠世基本上奠定了桂林热带岩溶地貌轮廓雏形;第三纪基本上形成了现代热带岩溶地貌总形态;第四纪使热带岩溶发育得更深化、齐全、典型、配套、完美,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热带岩溶地貌和热带岩溶发育的模式地区。文章提出现漓江峡谷、地下一定深度的岩溶洞穴是第三纪或主要是第三纪发育形成的。否定了垂向上岩溶洞穴成层性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45.
46.
针对地球化学数据中存在的离群数据点在地球化学图面上出现的等量线畸变或"牛眼点"现象,本文使用多种数据网格化插值方法和参数对比以消除"公牛眼"现象,结果表明,克里格、径向基本函数、改进的谢别德、最小曲率、移动平均等方法均不能较好地消除该现象。各种网格化算法编制的地球化学等量线图和交叉验证结果证明,以改进的指数距离幂倒数加权网格化方法效果最好,并且网格参数选择中以取样间距为网格间距,以2.5倍网格间距为搜索半径和幂指数因子的网格化参数既能消除等量线畸变现象,又能对原始数据进行较接近的表达。上述各种地球化学数据网格化插值方法的对比及结果可为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中遇到同类问题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47.
羌塘地块中生代时期的漂移演化及其成钾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海东  颜茂都  陈毅  张大文  栗兵帅 《地质学报》2015,89(11):2005-2018
通过研究地块的古纬度,可以为我们认识该地块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位置和南北向漂移演化提供定量约束。本文通过收集、整理、评判中生代时期羌塘地块已发表的古地磁数据,建立了该地块在中生代时期的漂移演化历史。羌塘地块在中—晚三叠世期间,可能发生大规模快速北向漂移,并与羌塘北部的构造单元体发生碰撞;中侏罗世时期位于北半球21.4°N,晚侏罗世期间已北向到达31.8°N。中晚侏罗纪期间,羌塘地块古纬度值逐步升高,发生约1154±223km(△λ=10.4°±2.1°)的北向漂移。白垩世期间羌塘地块相对稳定,在古纬度30°N左右。综合上述羌塘地块的漂移演化历史,结合其它地质证据,如古气候、构造和从古地理位置等,中晚侏罗世夏里组时期羌塘地块具备较好的成钾条件。  相似文献   
48.
根据《区域化探全国扫面工作方法若干规定》中规定“为使所有地球化学图上等量线值有个统一的尺度,使用0.1log ppm含量间隔勾绘等量线,作表2的规定”。按此规定10~100之间应绘12、15、20、25、30、40、50、60、80九条等量线,目前所见到的地球化学图,在10至100之间用线性内插这九个量,10至100的中数是55,那么在靠近10的一半有七条等量线通过,而靠近100的一半只通过两条,图面上很不均匀,明显地表现出严重的畸变(见图1)。  相似文献   
49.
徐雪芬 《地理教学》2012,(10):15-16
【第一课时气温分布】搭脚手架:师:大家知道气温几度时你会感觉到热、冷或比较舒适呢?生:讨论。师:实验表明,夏季,人们感到最舒适的气温是19-24℃,冬季是17-22℃。一般要超过26度会感觉热,而热到连T恤都不想穿,那就至少要35度左右。进入情境:播放全国主要城市"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50.
一、师生纠错1.思维误区分析【问题1】难辨111千米与111千米×cosφ(φ为所求地的纬度)。如,若不考虑地形起伏,某人从赤道出发,依次朝正东、正南、正西、正北走100千米,最后此人位于A.出发点B.出发点以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