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测绘学   111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252篇
海洋学   19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631.
南黄海和东海浮游端足类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区共记录浮游端足类7l种,种数的平面分布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以测区东南角最高的分布态势.高丰度区分别位于测区北部边缘区和长江口外东南水域,但两区的种类组成和生态性质明显有别,单一种拟长脚和羽刺似蛮分别为长江口以北和以南的主要种.多种不同性质的水系在测区内运动及其相互推移制约了浮游端足类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632.
浮游端足类??亚目(Amphipoda-Hyperiidea)是海洋浮游甲壳动物中比较重要的类别之一,它们不但常见而且是经济鱼类的良好饵料。有关此类海洋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国外学者有较多研究结果发表,如Thurston (1976)和Shulenberger (1977)曾经分别作过较为详细的报道;国内学者也曾作过零星报道(李冠国、黄世玫,1964;郑重、郑执中等,1965 ;陈清潮等,1978)。 本文研究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8年5月底至7月初在东海的几个断面上(123°一129°E,26°30′-32°30′N),用大型浮游生物网采得的78 号垂直分层(0一50m, 50-100m, 100-250m, 250-500m, 500-1000m, 1000-2000m)样品。作者对样品中的端足类??亚目逐层分类计数,初步分析了其种数、总量及主要种的垂直分布特征,为今后进行浮游生物生态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33.
海洋蔓足类的定向与流、光、基物表面形状及底质的性质有关。海洋蔓足类在宿主体上有不同的定着位置,同一种类在不同宿主体上,定着的位置也不相同。海洋蔓足类定向的方式有四种:1)逆流定向(0°),2)背流定向(±180°),3)与波轴呈垂直方向定向(90°),4)不规则定向(0—±180°)。蔓足类幼虫附着后,随着水流方向的改变可改变方向。定着在蚶外壳的藤壶,壁板形状常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34.
本文是南海浮游桡足类研究的第二部分,使用了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南海进行海洋调查所采得的标本,共报告哲水蚤目31种,其中属于真刺水蚤科Euchaetidae者共2属8种,属于角水蚤科Pontellidae者共5属23种。这些种大多数在我国东海和黄海南部都有分布,在角水蚤科中我们发现了1个新种,这两个科中各有1种为国内初次记录。本文除对新种加以描述之外,对新记录只记一些要点,或与近似种作了一些比较。此外,还有两种真剌水蚤和1种简角水蚤的雄性标本,过去在我国东海和黄海均未采得,而今在南海已经找到,故借此一并加以补充,以资鉴别。最后对这两科桡足类的地理分布作了概括的分析。  相似文献   
635.
林秀春  蔡立哲  金亮 《台湾海峡》2007,26(2):289-294
2005年6月至2006年3月对湄洲湾北岸灵川贝类养殖滩涂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贝类养殖对滩涂底栖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密度为65.7±37.5个/cm2,春季(3月)的密度比其它季节高.线虫和桡足类是小型底栖动物密度的主要组成,其中线虫平均密度为63.9个/cm2,约占密度组成的97.3%;桡足类平均密度为0.77个/cm2,约占密度组成的1.2%.许多站次的线虫和桡足类数量之比(N/C)均超过100,多贝类养殖的Y断面的小型底栖动物密度、N/C均比寡贝类养殖的F断面高.  相似文献   
636.
东山湾浮游动物的生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林景宏  陈瑞祥 《台湾海峡》1991,10(3):205-212
本文根据1988年5月至1989年2月于东山湾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及水文、化学实测资料,共鉴定本海域浮游动物109种,分析结果,可分为河口、近岸及外海等3个生态类群。本海域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系秋季最高,春季最低;总个体密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少数种类具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潮汐对浮游动物的影响主要为种类数的增减,其种类的季节演替、数量变动及分布规律与本区各种水系的运动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37.
林景宏 《海洋学报》2007,29(1):92-97
根据1995-1997年期间在台湾岛以东副热带环流区进行4个季度月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及其群落的生态特征,探讨其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区大中型浮游桡足类呈低丰度(4个季度平均为6.75个/m^3)、低优势度(Y〈0.131)以及季节变化幅度小等特点.所记录的206种浮游桡足类中,5种生态类群共存.不同性质水系在测区间的动态制约着不同生态类群的配比,但丝毫左右不了热带大洋广布类群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38.
中国首次南大洋调查,于1984年12月-1985年2月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61°11.′1-66°49.′3S,55°06.′2-69°19.′7W)调查范围内的24个测站进行了底栖生物取样,获得大量标本,其中有端足甲壳动物145 号。此外,王荣和陆保仁两位先生在该调查区潮间带还采集了部分标本,共计150余号。经整理鉴定为两亚目,19科,44属,59种,其中有3新属,22新种,11种为南极半岛水域首次发现。本文为分类研究报告。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从所得材料及种类鉴定结果可见,南极半岛附近水域端足类区系相当丰富,具有明显的高纬度海域的特点。本文报告的59种端足类中,大多数为南极种或南极-亚南极种,多见于南极半岛至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有个别种如中掌爪钩虾Cheirimedon crenatipalmatus Stebbing,向北可分布到印度洋[凯尔盖朗岛(Kerguelen I.)];另有少数种为两极分布种,如广布双眼钩虾Ampelisca eschrichtii Kroyer、大头双眼钩虾Ampelisca macrocephala Liljeborg及巨型角钩虾Paraceradocus miersii(Pfeffer)等。本调查区为低温海域,多数种生命周期较长,生长慢,成熟晚,但个体较大。 在24个取样站中,每站都采到端足类,有3站采到10种以上,其中62°51′6S, 58°07′5W 站有13种,优势种为镰形叶钩虾Jassa falcatus和宽额胖钩虾Urothoe latifrons Ren, sp. n.; 62°07′.5S, 57°57′.0W 站也有13种,优势种为斧板单钩虾Hoploops scutiger和大齿突钩虾Epineria macrodonta。另有8站各采到5-10种,其余13站各出现在5种以内。从栖息的密度来看,有的种密度相当大,生物量也高,如61°11′lS, 56°23′3W 站的斧板单钩虾为36个/m2; 62°33′.1S,58°28′.6W 站的广布双眼钩虾为24个/m2 ;而62°19′.4S,58°43′.4W 站的宽额胖钩虾可达50个/m2。 在调查区内,有的种分布较广泛,如巴氏双眼钩虾 Ampelisca barnardi Nicholls、全齿美钩虾 Eusirus perdentatus Chevreux、镰形叶钩虾、大齿丽钩虾 Liljeborgia macrodon Schellenberg 及宽额胖钩虾等都出现于5个站;但有的种如布氏双眼钩虾 Ampelisca bouvieri Chevreux 、大头双眼钩虾、南极美钩虾 Eusirus antarcticus Thomson 等仅出现于1站。在栖息水深方面,绝大多数端足类栖息于100-650m深度。裂尾近长足钩虾 Paradexamine fissicauta Chevreux、丘斑钩虾 Eurymea monticulosa Pfeffer 、南极隐须钩虾 Gondogeneia antarctica (Chevreux)、乔治隐须钩虾Gondogeneia Georgiana (Pfeffer)、巨型角钩虾等6种出现于潮间带。南极双眼钩虾 Ampelisca antarctica Ren, sp. n. 栖息于水深1098m,而窄叶大壶钩虾 Megamphopus angustilobatus Ren,sp. n. 与宽额猛钩虾 Harpinia latifrons Ren,sp. n.等种则栖于深水区,深度达180-1098m。很多种还与一定底质有关,如小型种宽额胖钩虾和尖角镰钩虾Harpiniopsis aciculum Ren,sp. n. 等多栖息于泥质底,而有的种如巴氏双眼钩虾与大齿丽钩虾等则出现于砂质底,镰形叶钩虾等栖息的底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639.
本文为中美“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海洋沉积作用”联合研究的组成部分。作者根据1981年8月和11月采集的沉积样品,分析了小型底栖桡足类和动吻类的栖息密度和种类组成,作为东海小型动物(长度小于1mm的底栖后生动物)种类丰度和个体密度的第一个标志。 以往,Ito (1981)及其所引文献曾对日本猛水蚤类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沈嘉瑞等(1956)、郑重等(1965)和陈清潮等(1974)报道过中国近海猛水蚤类。陆鼎恒(1934)记述了黄海山东半岛北岸动吻类的一个新种。然而关于中国近海小型动物的定量研究资料,过去尚无报道。 本文目的是对东海猛水蚤桡足类和动吻类组合进行初步描述,并同中美联合研究所汇集的物理水文资料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40.
何宗义  汪潜平 《探矿工程》2007,34(12):36-38
由于持力层紧密砂层应力松弛,实际单桩极限承载力未能达到预估极限承载力,应用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技术,不仅解决了砂层应力松弛问题,且提高了单桩承载力,节约了工程成本,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介绍了上海裕景明珠广场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的设计、注浆参数、施工工艺及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