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316篇
综合类   127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南海海盆15°N附近呈东西向展布的珍贝-黄岩海山被认为是32~17Ma前南海海盆的残留扩张中心.对采自黄岩海山的两个火山岩样品(9DG,9DG-2)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两个样品的SiO2含量分别为60.3%和63.6%,Al2O3含量分别为17.56%和17.55%,TiO2含量分别为0.48%和0.31%,碱度率分别为3.88和3.62.根据岩石学和岩石化学分类,样品属碱性系列的粗面岩.对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岩石具有洋岛玄武岩(OIB)型配分型式,轻重稀土总量比(∑c(LREE)/∑c(HREE))和球粒陨石标准化镧镱比((La/Yb)N)分别高达17.22和27.23,并具有铕负异常和锶、磷、钛亏损的特点.样品9DG的锶-钕-铅同位素分析结果为锶-87的含量与锶-86的含量之比值为0.704183,钕-143的含量与钕-144的含量之比值为0.512827,铅-206的含量与铅-207的含量之比值为18.68668,铅-207的含量与铅-204的含量之值为15.67962,铅-208的含量与铅-204的含量之比值为39.00261,表明初始岩浆来自软流圈地幔,具有与珍贝海山玄武岩相似的同位素组成.经钾-氩法测年,粗面岩的年龄为(7.77±0.49)Ma,略晚于珍贝海山玄武岩的年龄[(9.1±1.29)~10.0±1.80Ma],属于南海扩张期后晚中新世火山活动的产物.对比珍贝海山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认为两者有相同的岩浆源区,但是它们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过程,在晚中新世期间珍贝-黄岩海山可能有地幔柱活动.  相似文献   
52.
珠母贝人工繁育优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水泥池分别进行了移池培育、不同种类附着器、光照强度、水流和冲洗对珠母贝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的研究,结果表明:附着密度为2.18个/cm~2±0.50个/cm~2时,移池培育,其变态幼虫密度为0.95个/cm~2±0.13个/cm~2,20 d稚贝存活密度0.41个/~2±0.08个/cm~2,移池培育显著提高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附着板、附着绳、网片、小石块变态幼虫密度分别为0.70个/cm~2±0.08个/cm~2、1.38个/cm~2±0.15个/cm~2、0.97个/cm~2±0.12个/cm~2、1.04个/cm~2±0.28个/cm~2,稚贝存活密度分别为0.36个/cm~2±0.06个/cm~2、0.62个/cm~2±0.07个/cm~2、0.45个/cm~2±0.07个/cm~2、0.60个/cm~2±0.08个/cm~2,附着绳显著提高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光照强度为300~600 lx时变态幼虫密度为0.87个/cm~2±0.07个/cm~2,20 d稚贝存活密度0.45个/cm~2±0.08个/cm~2,强光不利于幼虫的变态和稚贝存活;水流速为2.3 cm/s时变态幼虫密度为1.08个/cm~2±0.07个/cm~2,20 d稚贝存活密度0.87个/cm~2±0.07个/cm~2,冲洗的变态幼虫密度为1.64个/cm~2±0.19个/cm~2,20 d稚贝存活密度1.00个/cm~2±0.12个/cm~2,水流或冲洗显著提高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  相似文献   
53.
Sulfotransferase (ST) is the first enzyme discovered in association with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 toxin biosynthesis in toxic dinoflagellat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T activity in crude enzyme extraction of a toxic dinoflagellate species, Alexandrium tamarense CI01. The results show that crude enzyme can transfer a sulfate group from 3’-phosphoadenosine 5’-phosphosulfate (PAPS) to N-21 in the carbamoyl group of gonyautoxin 2/3 (GTX2/3) to produce C1/C2, but is inactive toward STX to produce GTX5. The crude enzyme is optimally active at pH 6.0 and 15°C. The activity is enhanced by Co2 , Mg2 , Mn2 and Ca2 individually, but is inhibited by Cu2 . Moreover, the activity shows no difference when various sulfur compounds are used as sulfate donor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T specific to GTX2/3 is present in the cells of A. tamarense CI01 and is involved in PSP toxin biosynthesis. In addition, the ST from different dinoflagellates is species-specific, which explains well the various biosynthesis pathways of the PSP toxins in toxic dinoflagellates.  相似文献   
54.
利用车贝雪夫多项式进行资料缺测插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一维车贝雪夫多项式展开进行历史年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各种缺测情况下资料的插补试验,在迭代计算过程中,还对理想初值的两种临界迭代次数选取方案和迭代终值法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迭代终值计算精度较高,旱涝年则理想初值拟合结果更好一些;一年缺测插补精度高于连续多年缺测;双向插补计算结果优于单独使用顺序或逆序插补结果。  相似文献   
55.
西准噶尔南部石炭纪地层层序及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准噶尔南部石炭系希贝库拉斯组、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自创名以来,其地层层序和时代已争论了近半个世纪,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三个组的岩性组合特征认识不够全面,经常误用其他地质单元中的古生物或年代学证据来限定这三个组的时代,从而导致出现多种层序和时代的划分意见。此次研究在1∶25万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新测制了三个组的层型剖面,并结合区域上大量的辅助剖面和路线地质调查,厘定了三个组的定义、特征及分布范围。根据在层型剖面附近组与组界线处发现的冲刷构造和粒序层理等重要的示顶沉积构造,确定了三个组的层序关系自下而上分别为希贝库拉斯组、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三个组中的“化石混杂”现象是由于人为地层划分错误造成的,误将其他地层单元中的化石认作这三个组的内容。经厘定,这三个组中只有早石炭世的化石最为可靠,结合新发现的植物化石材料,希贝库拉斯组的时代为维宪早期,包古图组为维宪晚期,太勒古拉组为维宪末期至谢尔普霍夫期。根据三个组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认为西准噶尔南部在早石炭世维宪期浊流流向NE,从维宪末期开始浊流流向SW。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西准噶尔南部石炭纪古地理演化过程,认为西准噶尔南部晚古生代残余洋盆在早石炭世接受充填,希贝库拉斯组的粗碎屑岩代表了充填作用的开始,至太勒古拉组上段粗碎屑岩的出现,表明残余洋盆已经基本填满。西准噶尔残余洋盆最终闭合是在晚石炭世晚期,以佳木河组磨拉石及陆相火山岩的出现为标志。  相似文献   
56.
水华和赤潮的毒素及其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许敏  赵以军  程凯 《湖泊科学》2001,13(4):376-384
本文介绍了水华和赤潮藻类各种毒素的类型及特点,对近年来毒素检测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YST,MC)和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提取、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7.
哲杜斯贝是一种以高丰度和低物种分异度为显著特征、在全球广泛独立分布的小嘴贝类。笔者对华南台地相和台间盆地相5个含哲杜斯贝类上泥盆统剖面进行沉积环境和埋藏特征研究,确定华南哲杜斯贝类的原生沉积环境为台地的正常浅水,这与美国和摩洛哥生长在冷泉环境中的哲杜斯贝不同,表明其既可在浅海环境中生长,也可以在冷泉环境中生长,具有较强的生态可塑性。台地相(原地埋藏)的3个哲杜斯贝种群具有以下特征:(1)均呈现出壳体呈层状紧密堆积、集群生长特点,丰度极高,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个体呈现出由于拥挤生长而导致的壳体生长畸形现象;(2)缺乏其他底栖后生生物,显示了极低的生物多样性;(3)壳体大小—频率分布和生存曲线揭示了3个哲杜斯贝种群都具有非常低的幼年期死亡率特点,同时同一介壳层内哲杜斯贝个体大小均一,表明绝大多数的个体能够达到或接近自然寿命后死亡。上述证据表明,哲杜斯贝具有密集群居生活的习性,其生活在一个独特的、不适合其他后生底栖生物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58.
通过实验室构建不同氮磷比条件下的酸化海水环境,培养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PST)产毒藻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采用藻细胞计数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等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氮磷比条件下的酸化海水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氮磷营养盐吸收、产毒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酸化环境对A.minutum的生长、PST的胞内累积和胞外释放有促进作用,且胞外培养液中PST含量增加的程度更高;同时,酸化海水促进胞内毒性较低的N-H类膝沟藻毒素(GTX2和GTX3)被氧化成毒性较高的N-OH类膝沟藻毒素(GTX1和GTX4),导致A.minutum的细胞毒性和培养液毒性增加。而海水中氮磷比的进一步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微小亚历山大藻细胞毒素含量和毒性的增加,但并未促进其生长,且降低了藻细胞内的磷储量。  相似文献   
59.
为减缓全球变暖趋势,海洋碳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我国提出了碳汇渔业的发展理念,可直接或间接实现降低大气中CO2浓度。本研究以辽宁省海水养殖贝藻类主要品种(海带、裙带菜、牡蛎、贻贝、扇贝、蛤、蛏和蚶)为碳汇研究对象,依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2010—2019年辽宁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碳汇的相关数据对辽宁贝藻海洋碳汇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辽宁省通过养殖海藻和贝类的方式,10年间总计碳移出量约为26773万t,相当于减排了98257万t CO2。有效地证明了海水养殖贝藻类碳汇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也对辽宁渔业发展有着很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我国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性。  相似文献   
60.
补体系统作为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复杂的限制性蛋白水解系统,其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防御作用。为分析马氏珠母贝补体系统的组成及作用机制,使用血细胞样品进行了全长转录组测序建库、基因比对、功能注释,共挖掘到212个潜在补体样组分相关基因。补体样组分基因经同源性比对和结构域检测分析表明,检索到的基因分别编码89个含C1q结构域蛋白、57个C型凝集素蛋白、33个纤维胶凝蛋白、11个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8个甘露糖结合型凝集素关联丝氨酸蛋白酶、2个含硫酯蛋白(1个C3分子,1个TEP分子)、1个补体受体、2个补体因子、9个丝氨酸蛋白酶。随机选择12个补体相关基因,使用溶藻弧菌刺激前后的血细胞样品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其表达水平,结果显示C1q(C1q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C-lectin、MBL(mannose-binding lectin)、ficolin、MASP(mannan-binding lectin serine protease)等基因均呈现出显著差异表达,表明马氏珠母贝补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组分效应系统,且可能通过凝集素途径或类似于凝集素途径激活补体系统的免疫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验证马氏珠母贝中存在的原始补体系统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同时对深入了解马氏珠母贝免疫防御机制,丰富和发展海洋无脊椎动物免疫学内容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