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3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306篇
测绘学   1007篇
大气科学   333篇
地球物理   133篇
地质学   314篇
海洋学   239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205篇
自然地理   14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 毫秒
831.
为了掌握厚松散层覆盖地区地表在采动过程中的动态移动变形情况,以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数据为基础,获得厚松散层开采地表动态移动参数在开采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走向主断面方向上任意时刻、任意点的下沉速度预计公式。结果表明:当工作面推过最大下沉点170 m左右时,该点的下沉速度达到最大值,其值为22.85 mm/d;地表点最大下沉速度值及其滞后距随工作面开采距离的增大而增加,当工作面推进距离达到600 m左右后,两者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并分别达到稳定值22.00 mm/d和150 m,认为此后的采动过程是地表点下沉速度曲线以固定形状与工作面保持一定的滞后距随开采不断向前移动;参考国内松散层下开采案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地表动态移动变形参数与地质及开采技术参数之间的关系式;最后根据动态移动参数在采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走向断面上任意时刻、任意点的下沉速度预测公式,通过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对比,认为预测结果能够满足工程实践需要。  相似文献   
832.
夏开宗  陈从新  付华  郑允  邓洋洋 《岩土力学》2016,37(5):1434-1440
以典型陡倾结构面条件下的金属矿山--程潮铁矿西区为例,通过对矿区的地表变形监测资料及宏观破坏特征分析,认为矿区的岩层移动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采空区顶板岩体破坏扩展至地表引起塌陷阶段;第2阶段为采空区周边围岩向采空区的倾倒破坏阶段,并得出了倾倒滑移区的地表岩体变形规律:岩体主要发生水平移动,水平移动值大于沉降值;变形先以缓慢变形为主,然后进入一个快速变形阶段,存在明显的转折点;开采沉陷和地形引起的应力同向叠加作用,使得地表岩体沿下坡方向的变形值增大,特别是水平移动值。同时揭示了矿区岩层移动角的分布特征;南部岩层移动角大于北部,究其原因是北部受最为发育的NNW、NNE结构面影响,倾倒破坏较为严重。所得成果为其他类似的金属矿山工程提供可借鉴的规律。  相似文献   
833.
赵丹阳  曾永年 《中国沙漠》2016,36(4):1190-1197
以位于青海高原东部河湟谷地的海东市为研究区,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指数,利用移动窗口法获得区域空间连续的生态风险指数,再结合GIS空间分析获得与土地利用空间尺度相一致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结果表明:1999-2009年,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有林地、灌木林地、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耕地、水浇地、草地面积持续大幅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占总面积的42.04%;生态高风险区面积增加显著,增长率达27.11%,主要位于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区域;生态中风险地区面积减少,主要位于旱地、水浇地、草地分布区域;生态微、低风险区域主要位于林地、灌木林地区域。  相似文献   
834.
利用车载移动测量系统MMS采集物体三维坐标点云,并快速高效地获取变化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以解决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正射影像纠正精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835.
李森  安智明 《测绘通报》2013,(10):63-66
探讨Kriging插值法在重力异常数据插值中的应用,根据已有实测数据进行距离分组试验,得到变异函数;将插值结果与反距离加权法和移动趋势面分析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认为Kriging插值具有更高的拟合精度,更能适应数据变化较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836.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灾情直报、灾情核查评估、灾害应急响应、遥感影像地面解译等重大灾害现场应急工作需求,提出了一种面向任务的移动灾情快速采集直报技术,并以这种技术的业务化应用为目标,详细阐述了自然灾害移动信息平台的整体建设方案。该技术以现场灾情采集工作图层为载体,以现场工作任务规划为核心,系统解决了现场灾情采集工作中多元灾情信息的一体化采集、快速集成、即时上报、实时监控、团队协作等技术难题。相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卫星定位+底图标绘+移动通信"技术模式,该技术具有4个方面的优势:灵活兼容任何现场灾情信息采集任务;避免了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不高导致的大量后期数据处理工作;实现了多元灾情信息的一体化采集与快速上报;能够支持多个现场小组协同工作。该技术开发的自然灾害移动信息平台,由终端子系统、后方服务子系统和支撑数据库组成,能够依托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提供现场多元灾情数据的一体化采集、快速上报、实时在线集成、快速共享等功能。该技术应用于青海玉树地震结古镇倒房评估,现场评估工作组利用4台移动终端在3天内完成了685个斑块房屋倒损程度、房屋间数、单位造价、户数及人口等灾情指标的调查统计,采集的数据可直接用于数据分析,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37.
重点项目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珠海市为建设发展成为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确立了一批关乎经济、民生,需要重点建设、重点监控的战略性保障项目。为方便领导及相关人员快速准确地进行重点项目现场协调、指导和监督,笔者结合工作经验,根据重点建设项目的特点,以珠海市为例设计并实现了重点项目地理信息辅助移动办公系统,为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38.
目前土地执法巡查工作存在着作业方式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巡查效率低和巡查人员不易监督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分析土地执法巡查的业务需求和移动GIS技术的特点提出构建基于移动GIS的土地执法动态巡查系统,在此基础上完成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和功能设计,分析系统实现的移动GIS技术、数据库引擎技术、Web Services技术和基于时间维的GIS管理技术,重点阐述移动GIS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最后完成系统开发。系统的使用改善了执法巡查现状,提高了巡查效率。  相似文献   
839.
针对当前输电网设计中数据处理自动化及共享程度较低,对野外数据采集不能及时录入,整体设计工作模式落后等问题,结合输电网设计业务分析研究了电网移动三维智能设计技术,提出了满足电网设计业务需求的移动智能终端功能特性。明确了移动终端在电网设计中的四大应用即:输电网设计基础数据采集、智能选线及线路验证、二三维一体化数据展现及成果输出、电网建设集成管理。通过将移动智能终端与三维智能设计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实现高效的数据采集和资源整合。为整个输电网设计业务提供了更加智能、科学的决策。  相似文献   
840.
Using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optical data obtained from three-wavelength all-sky imagers at Chinese Yellow River Station in the Arctic, together with the EISCAT Svalbard radar (ESR) and SuperDARN radars, we investigated the dayside pole- ward moving auroral forms (PMAFs) and the associated plasma features in the polar ionosphere under difibrent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1MF) conditions, between 0900 and 1010 UT on 22 December 2003. Simultaneous optical and ESR observations revealed that all PMAFs were clearly associated with pulsed particle precipitations. During northward IMF, particles can precipi- tate into lower altitudes and reach the ionospheric E-region, and there is a reverse convection cell associated with these PMAFs. This cell is one of the typical signatures of the dayside high-latitude (lobe) reconnection in the polar ionospher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MAF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latitude reconnection. During southward IMF, the PMAFs show larger lati- tudinal motion, indicating a longer mean lifetime, and the associated ionospheric features indicate that the PMAFs were generated by the dayside low-latitude reconn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