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1篇
  免费   449篇
  国内免费   362篇
测绘学   199篇
大气科学   985篇
地球物理   637篇
地质学   745篇
海洋学   292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193篇
自然地理   42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西藏冰雹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 ~ 2008年的逐日冰雹资料和2007~2008年的天气图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功率谱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藏冰雹的气候特征及天气背景,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年均冰雹日数呈下降趋势,并呈现出2~3年的准周期变化.多雹区沿高原地形和山脉呈带状分布,北部较多,西部和东部相对较少.全区年均冰雹日数为20.8天,最大中心位于那曲;西藏地区冰雹具有明显的季、月、日变化,冰雹在3 ~ 10月均有发生,主要出现在6~9月,为典型的夏雹型,夜间和早晨很少降雹,主要发生在12 ~20时之间.西藏地区冰雹与海拔高度和雷暴有很好的正相关,冰雹的发生与低涡、切变线、西风槽和西太平洋副高等天气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52.
高温热浪和干旱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有关于中国高温热浪和干旱历史变化的定量研究主要针对全国范围、地理分区或单一区域,对于我国生态脆弱区相关极端事件的历史变化特征尚不清楚。本文利用中国CN05.1格点化观测数据集中的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和全球逐月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格点数据,分析了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区1980~2014年发生的高温热浪和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4年中国生态脆弱区的年高温日数和热浪次数整体呈增加趋势,两者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类似。在空间分布上,高温热浪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北方生态脆弱区的中部和西部以及南方生态脆弱区的东部。其中,高温热浪增长显著的面积比率在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脆弱区最高,在南方农牧脆弱区最低。区域平均来看,除南方农牧脆弱区较少发生高温热浪外,各脆弱区高温日数和热浪次数均呈现增加趋势,且除北方农牧林草区外,其余脆弱区增加趋势显著。北方生态脆弱区高温和热浪的发生频率和年际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均迅速增加。此外,中国生态脆弱区东部多呈现变干趋势且中等和极端干旱发生月数增多,其余地区则多变湿且极端干旱发生月数减少;区域平均来看,除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脆弱区区域平均的干旱发生月数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以外,其他区域的干湿和干旱发生月数的变化趋势小且不显著。  相似文献   
953.
利用2000—2020年MOD13Q1和气象观测数据,结合Sen趋势分析、M-K显著性检验、变异系数、Hurst指数、相关系数等对呼伦贝尔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及气候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地区多年生长季平均NDVI为0.63,平均年变化倾向率为0.028/10 a,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其中大兴安岭森林大部及岭西耕地增加显著。呼伦贝尔地区生长季NDVI的平均变异系数为0.08,其中呼伦贝尔草原西部的波动较大。Hurst指数表明,呼伦贝尔地区生长季NDVI整体变化呈反持续性趋势,结合现有NDVI变化趋势,未来将呈下降趋势,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较为不利。大兴安岭森林生长季NDVI与气温呈正相关,耕地与草原区呈负相关,而呼伦贝尔大部分地区的生长季NDVI与降水普遍呈正相关,其中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两麓耕地的生长季NDVI与降水相关显著,说明气温是制约北部大兴安岭森林生长的主要因素,而降水是制约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平衡和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4.
汪雅  董广涛  杨辰  樊蕴馨 《高原气象》2022,(5):1209-1219
应用2007-2017年上海地区49个质控后的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数据,揭示了上海地区降水的时空精细特征,结果表明:(1)加密观测资料可捕捉上海地区降水的精细特征,降水分布以东北-西南走向为主,雨带上出现多中心的特征,即中心城区、松江南部和浦东沿海三个高值中心和其他小中心的特征。(2)春夏季降水日变化位相的空间一致性强,均为单峰型变化,春季日降水峰值出现在凌晨,夏季日降水峰值在傍晚。(3)夏季受西南风和热岛效应的共同影响,中心城区下游水陆交界地区(宝山、浦东西部)为短历时降水贡献的高值区。(4)市区站的短历时降水量以下降趋势为主,郊区站的短历时降水量以上升趋势为主,其中城区及其下风向的嘉定区、浦东西部是降水量增加趋势最快的地区,这是由短历时降水频次的增多引起。  相似文献   
955.
利用欧洲数值预报中心的500hPa 格点资料,采用5d 滑动平均的办法,预报后期天气趋势。此方法在1998 年用于汛期中期天气预报,预报确率达到79 % 。  相似文献   
956.
根据地震活动特征、大武地震台尾波持续时间及长宁、湟源和西宁3个台水氡异常变化,讨论了1999年河南Ms5.1和玛沁Ms5.0地震发生后库玛断裂带的地震活动趋势,结果表明,河南-玛沁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与库玛断裂带上的强震活动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库玛断裂带中东段存在一个由ML≥3.0地震围成的空区;上述2次地震发生后大武地震台尾波持续时间异常依然存在,长宁、湟源和西宁台水氡趋势异常仍然持续,据此认为库玛断裂带存在发生强震的背景。  相似文献   
957.
柯坪块体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柯坪块体1969年以来强震活动特征,发现该块体内6级地震的发生显示出明显的轮回特征,且发震周期与新疆地区强震活跃期吻合;西克尔和乌什2个地震活跃区的地震活动对块体内的6级地震活动有一定的预报意义;一次6级地震发生后该块体内所发生的4.5级以上地震对于预测未来6级地震的发生地点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8.
大中城市震后趋势快速判定软件系统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中城市震后趋势快速软件系统是用于某一显著的地震发生后,输入该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的地震序列,用以判定未来某一时段内后续地震的震级范围,系统包括了5大功能模块,数据格式转换模块,样本矩阵和待判短阵建立模块,分类矩阵建立模块,模糊软聚类模块和屏幕/打印机输出模块。  相似文献   
959.
鲁皖豫交界地区地震活动特点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本文所述的鲁皖豫交界地区是指 3 1 .5°~ 3 6°N,1 1 3 .5°~ 1 1 7°E的范围。据历史地震记载 ,1 40 0年以来该区共发生 M≥ 6的地震 1 0次 ,最大地震为 1 93 7年荷泽 7.0级。近期地震活动实况表明 ,1 983年荷泽 5.9级地震后 ,研究区中等地震活动出现约 8年的平静 ( 1 984~ 1 991 )后 ,于 1 992年开始活动 ,特别是近两年来 ,连续发生 5次中等地震( 1 998年 1月 2 6日濮阳 4 .0 ;1 999年 5月 2 0日濮阳 4 .0 ,1 2月 3 0日阜阳 4 .6;2 0 0 0年 1月 2 8日随州 4 .1级及 4月 2 6日成安 4 .1级地震 )。这种由平静转为活跃的特点是否预…  相似文献   
9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