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0篇
  免费   474篇
  国内免费   681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289篇
地球物理   202篇
地质学   2771篇
海洋学   317篇
天文学   241篇
综合类   189篇
自然地理   55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55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2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湖南省农用土地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受成土母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分的影响而产生的原生环境地质问题,另一种是受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外动力作用影响而形成的次生环境地质问题.本文就其形成机制作了探讨,并结合农业生产提出了可操作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3.
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两种山地草甸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典型山地草甸土和黄壤性山地草甸土的代表剖面,研究了土壤形成的条件和特点,推断在气候和植被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地形因素的差异引起的水环境的不同,是造成两种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4.
关于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在南海中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位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许多学者对其成因模式和动力学机制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但往往只注重地壳浅部和侧向碰撞的研究,而忽视了深部的壳幔相互作用。从地形地貌、岩石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岩相古地理学等地质事实出发,论述了南海存在着大规模的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简单的以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为主的壳幔相互作用模型来模拟南海的形成演化过程,指出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是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中深部的主要推动力,对南海的形成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在低温环境下采用强制通风堆肥技术对消化污泥和玉米秸秆进行了堆肥化处理。在环境温度为9~15℃和初始C/N比为19.61情况下,第4天堆体温度达到最高温度60℃,堆体温度保持55℃以上时间为9d。污泥堆肥过程中总有机碳和C/N比下降明显,而NO3--N和重金属含量升高。pH值、电导率、NH4+-N、纤维素酶和脲酶的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种子发芽指数在第35天达到84.14%。研究结果表明,消化污泥和玉米秸秆强制通风堆肥在35d达到了腐熟要求。  相似文献   
76.
当宇宙射线的带电粒子流通过地球大气圈上层时,发生了氧和氮原子的裂变,并形成了^10Be同位素.这个过程的强度不仅与宇宙射线的数量有关,还决定于地球磁场的状态,因为地球磁场的减弱允许大量的带电粒子透入大气圈的深处.  相似文献   
77.
东海陆架外缘隆褶带是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带陆侧弧后裂陷盆地(陆架盆地与冲绳海槽)之间的水下残留火山弧.其地球物理特征、地层组成、岩浆活动及地质构造等均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之特征.本隆褶带的形成始于第三纪初,当时为陆缘弧;中新世末以后,由于琉球弧后冲绳海槽的张裂作用,遂成为古琉球弧的残留弧.其形成机理受东海构造格局控制,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作用及俯冲带的东向迁移有关,东海隆褶带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断隆火山弧(E1+2)、(2)褶隆火山弧(E3)、(3)褶隆残留弧(N1)和(4)消亡残留弧(N2~Q).最后一个阶段隆褶带与陆架盆地整体沉降,接受了厚约1500m的上新世-第四纪浅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78.
激光烧蚀微探针等离子体质谱的地质应用。自1989年以来,我们实验室就积极开展了激光烧蚀微探针(LAM)试样引入系统的研究工作,这种技术适合于ICP—MS分析地质样品中小体积矿物(激光烧蚀孔穴直径低于10—100μm).对某些样品.采用Nd:YAG激光的基本IR波长(1064nm),作为多数用途,4倍频率(uv)的波长(266nm)能产生较小的直径,并较好地形成孔穴.  相似文献   
79.
国外海岸沙丘形成与演化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对海岸沙丘的研究已从主要对其地貌形态的研究转向海岸海丘与海岸变迁尤其是全球变化关系的研究上,海岸沙丘形成与演化的研究倍受关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里介绍了国外在海岸沙丘形成与演化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及其成果,并以此探讨了国内今后开展海岸沙丘形成与演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80.
通过对建林边滩形态、沉积物的实地调查 ,查明了建林边滩的形态及沉积物分布特征 ,从河流沉积动力学角度探讨了边滩的形成与演化。建林边滩发育呈“二元结构”,沉积物下粗上细 ,侧向地质作用与垂向地质作用是塑造边滩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