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52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277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10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15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编辑选编     
气候模式在预测全球变暖方面取得的成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Hausfather等回顾评估了1970-2007年发布的气候模式的预测技巧。模式预测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精确的气候物理模式和对未来二氧化碳排放及其他影响因素的精确假设。如果未来排放量的变化与现实不同,那么最好的基于物理的模式仍然是不准确的。为了解释这一点,研究分析了模式和观测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GMST)和大气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气候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52.
三峡水库香溪河支流水域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观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展对香溪河支流水体的温室气体排放观测,有助于增加对三峡水库支流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了解以及水华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先后11次开展对香溪河支流水体3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排放强度的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香溪河支流的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通量约为76.52 mg/(m2·h),排放强度与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支流水华期间,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小于0,表现为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支流甲烷平均排放通量约为0.244 9 mg/(m2·h);氧化亚氮平均排放水平约为0.011 7 mg/(m2·h).通过将甲烷平均排放水平与三峡水库其它区域开展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表明:三峡水库的甲烷排放水平很低,明显不同于已有基于国外水库平均排放水平对三峡水库全区甲烷排放的估算结果.  相似文献   
353.
温室气体减排催生的低碳经济,以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为核心,已是全球经济新发展模式的共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道路,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对策,也是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性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354.
苏光陆 《海洋世界》2005,(10):27-29
人类每年向大气排放65亿吨二氧化碳,地球上的温室效应正逐年加重。全世界的科学家每时每刻都在为此难题寻找对策。一项大胆的科学设想,一个拯救地球生态的绝妙尝试,将多余的二氧化碳埋进深海。虽说试验、论证尚在进行之中,也有科学家提出异议,即使实践证明是暂不可行的,但作为一项科学设想也是了不起的,甚至是划时代的。  相似文献   
355.
本文以渤海湾为例,运用MIKE3 FM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渤海湾天津附近海域海水淡化浓海水与电厂温排水混合排放温盐扩散三维数值模型,开展了浓海水和温排水不同混合比例温盐扩散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浓海水与温排水混合排放可以使受纳海域盐升范围显著减小,并且混合比例越高,效果越明显。在温升影响方面,与等量温排水单独排放相比,混合排放会使底层海域温升包络面积增大,表层减小,但当混合比例超过1:30(温排水量约为35 m³/s),表层和底层海域温升包络面积接近于等量温排水单独排放的温升包络面积;综合考虑温盐扩散,当海水淡化浓海水排放量在10×104 m³/d,盐升不超过20时,与温排水混合排放比例超过1:30(温排水量超过35 m³/s),盐度在排放口附近可稀释到背景值,由于混合排放密度变化引起的温度下沉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相关研究结论可为海水淡化浓海水科学排放/推动海水淡化和海洋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56.
为了研究旁路/离线人工湿地系统在净化水体时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0年7~11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罗马湖旁路/离线人工湿地系统的3个不同景观结构单元(温榆河龙道河交叉处河岸带S1采样点、龙道河河道S2采样点和罗马东湖湖岸带S3采样点)的CO2、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了同步采样和对比研究,探讨了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该湿地系统CO2、CH4和N2O的排放通量都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从空间上看,S1采样点和S2采样点的CO2月平均排放通量较高,分别为73.5 mg/(m2·h)和75.1 mg/(m2·h),与其表层(0~5 cm)沉积物中较高的有机质含量(7.04~29.4 g/kg)有关。S2采样点的CH4月平均排放通量[4.78 mg/(m2·h)]高于S1采样点[1.59 mg/(m2·h)]和S3采样点[1.70 mg/(m2·h)],其与该采样点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显著负相关(r=-0.779,p0.01)。3个不同景观结构单元的N2O排放通量差异不大[0.022~0.025 mg/(m2·h)];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2O排放通量与表层沉积物的NO2-—N含量显著正相关(r=0.689,p0.05)。从时间上看,水温是影响旁路/离线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时CH4和N2O排放通量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57.
《地球》2011,(4):135-135
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 又称《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在2008年至2012年间,  相似文献   
358.
1.《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是受国家气候委员会委托,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气候变化领域内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本刊设有"气候系统变化"、"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适应"、"温室气体排放"、"对策论坛"、"调查研究"和"简讯"等栏目,并定期就某一专题组稿、约稿,以专栏形式发表.综述类论文以约稿为主,一般不接受自由投稿.3.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3.1使用网上在线方式投稿,新作者需先注册,再投稿.3.2来稿必须是作者未发表过的原创作品,请勿一稿多投.3.3来稿要求论点明确,主题突出,数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  相似文献   
359.
随着雾霾天气的频发,大气污染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哈尔滨为例,研究爆竹燃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爆竹燃放可严重影响空气质量,致空气达到严重污染级别,影响身体健康。燃放时段空气污染指数最高为非排放期的1.74倍,空气质量指数最高为非排放期的3倍,排放的污染物以颗粒物为主,尤其是PM2.5。  相似文献   
360.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on sand saltation and dust emission over the Horqin Sandy Land area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three dust events in 2010. The minimum friction velocity initiating the motion of surface particles, namely, the threshold friction velocity, is estimated to be 0.34,0.40, and 0.50 m s-1under the very dry, dry, and wet soil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bservations during the dust events under the very dry and dry soil conditions, the dust emission flux during the wet event is smaller, but the saltation activities of sand particles(d 50 μm) are stronger. The size distributions of airborne dust particles(0.1 d 20 μm) show that concentrations of the finer dust particles(0.1 d 0.3 μm) have a secondary peak under dry soil conditions, while they are absent under wet soil condition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surface 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can be changed by soil moisture. Under wet soil conditions, the particles appear to have a larger size, and hence more potential saltating particles are available. This explains the occurrence of stronger saltation processes observed under wet soi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