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1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12篇
地质学   461篇
海洋学   327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利用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岩芯中有机碳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冲绳海槽沉积速率(16.5~32.5 cm/ka)变化小,不是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对于全新世氧化性底水环境,末次盛冰期/冰消期冲绳海槽缺氧底水环境提高了沉积物对有机碳的埋藏效率。冲绳海槽沉积物中各形态的相对含量与其他边缘海沉积物中的相似。交换态(Ex-P)含量低、变化小。末次盛冰期/冰消期缺氧底水环境下铁氧化物的还原溶解导致铁结合(Fe-P)释放以及自生矿物(Au-P)的形成。全新世氧化性底水条件有利于铁氧化物的有效再生及对的再吸附,但不利于Au-P的保存。总有机碳(TOC)和有机(Org-P)之间良好的相关性表明TOC埋藏对Org-P含量的重要控制作用。冲绳海槽沉积物中碎屑(De-P)含量低于长江口及东海陆架沉积物中的含量,这与陆源碎屑向外海传输减弱有关。在约9.3 ka BP(岩芯200 cm深度),TOC、Fe-P、Org-P、De-P以及FeHR均出现的极小值可能由物质坡移造成。  相似文献   
972.
近岸海域水体和沉积物是营养盐迁移转化的重要场所。2016年8月对渤海湾水体和沉积物进行采样监测,分析了渤海湾水体和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并研究了营养盐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渤海湾水体中的营养盐在西部近岸地区含量较高,而在离海岸线较远的开阔海域含量较低,表现出一个明显的质量浓度梯度。说明人类活动对近岸海域水体中营养盐含量的贡献较为明显。水体中营养盐主要是以无机态为主,无机氮和无机分别占到总氮和总的76.65%和76.46%。沉积物中氮、营养盐表现出和水体中营养盐含量类似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形态主要以有机氮为主,无机的含量也仅占到30.42%。这说明夏季渤海湾水体中氮、营养盐主要由水中有机体通过同化作用将无机态营养盐合成为有机态营养盐进入沉积物,渤海湾西北海域的富营养化过程是水体中营养盐向沉积物迁移的一个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73.
为了研究滇池草海蓝藻衰亡过程中沉积物中各形态含量的变化,以玻璃缸为模拟实验容器,在玻璃缸中加入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50μg/L的蓝藻藻浆(此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蓝藻水华爆发时的叶绿素a浓度),进行蓝藻衰亡的遮光模拟实验,研究蓝藻衰亡下沉积物中各形态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遮光环境会促使蓝藻大量死亡,当实验进行5 d后,加了蓝藻藻浆玻璃缸中的蓝藻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绿色,在实验的第5天至第13天,上覆水中的叶绿素a含量大幅度减少,到第13天,上覆水中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仅为0.53μg/L,减少了约95%;上覆水中蓝藻衰亡影响了沉积物中的释放,实验结束时,在加了蓝藻藻浆的玻璃缸中,沉积物中的全质量比为1 305.09 mg/kg,减小了3.9%,铁结合态、钙结合态和铝结合态含量分别减少了25.72%、16.87%和3.9%,有机含量增大11.02%;随着蓝藻的衰亡,玻璃缸上覆水中的叶绿素a含量减少,沉积物中的有机含量增加,钙结合态和铁结合态含量减少。蓝藻衰亡后的残体会使沉积物中的有机的含量增加。因此,蓝藻衰亡是引起沉积物中营养物质释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4.
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需元素之一,是维持森林生产力的关键养分,但日益增加的氮沉降对土壤有效性有何影响?目前尚存争议。选择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T)、低氮(LN)和高氮(HN)3个处理,观测了连续施氮5.5a后土壤全(TP)、土壤有效(AP)、微生物量(MBP)、微生物量碳(MBC)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氮显著降低了0~10 cm土层有效和MBP的含量,且有效占全比例显著下降,但不同处理下土壤TP无显著差异。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硝态氮(NO_3~--N)和可溶性有机氮(DON)的含量,但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无显著变化。相关分析表明,0~10 cm土层土壤有效含量与MBP显著正相关(P0.05),与NO_3~--N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施氮后有效氮和土壤微生物量是有效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氮沉降主要改变硝态氮、有效等有效养分,而对土壤全氮和全含量无明显改变,且MBP可能是调节土壤有效性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75.
【目的】研究夏季湛江湾陆源溶解态氮(TDN)和溶解态(TDP)入海污染物浓度、组成和入海通量特征。【方法】根据2018年夏季(7月)湛江湾陆源TDN和TDP入海污染物现场调查,进行实验室分光光度法分析。【结果】湛江湾夏季陆源TDN和TDP平均浓度分别为(366.87±400.61)和(28.60±37.52)μmol/L;溶解态无机氮(DIN)和溶解态无机(DIP)平均浓度分别为(60.90±41.81)和(20.28±34.42)μmol/L;溶解态有机氮(DON)和溶解态有机(DOP)平均浓度分别为(305.97±413.96)和(8.32±13.54)μmol/L;夏季湛江湾排污口中TDN和TDP严重超标,大部分入海河口和排污口站位处于劣五类水质,主要位于南柳河、绿塘河和文保河入海河口。DON/TDN和DOP/TDP平均分别是83.4%和29.1%,DON和DIP分别是TDN和TDP的主要存在形态。TDN/TDP、DON/DOP、DIN/DIP平均分别是15.5±7.0、46.4±58.3、14.8±24.3,是导致湛江湾呈现氮限制重要原因之一。夏季湛江湾TDN、TDP输入通量分别为1617.73t和266.32t,其中遂溪河占比最高,分别为71.1%和58.8%【结论】湛江湾夏季陆源入海氮污染物浓度较高,氮比失衡,陆源污染物输入通量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特征,实现湛江湾近海水质根本改善必须加强陆源入海污染物控制。  相似文献   
976.
7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室外盆栽试验研究了7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的去除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所选7种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良好并表现出较好的氮去除效果.在SRP、TP进水浓度分别为0.5~1.25 mg/L和0.6~1.3 mg/L时,各种植物SRP和TP去除率随进水浓度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且SRP去除率高于TP去除率.7种植物中,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inn)的去除性能最好,与无植物空白相比,其SRP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12.15%和14.36%;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最差,仅使SRP和TP平均去除率提高8.61%和6.73%.7种植物TN去除性能差异显著,与无植物空白相比,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inn)、芦苇、美人蕉(Canna generalis)、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黄花鸢尾(Iris wilsonii Wright)和千屈菜分别使TN平均去除率提高18.19%、17.84%、16.0%、14.85%、12.6%、7.93%和7.56%.植物氮去除能力和实际生长情况表明,水葱、香蒲和芦苇可作为有效去除氮的北方人工湿地备选植物.  相似文献   
977.
长江口及毗邻海区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于2006年6月和2007年4月在长江口及毗邻海区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水淘选法对沉积物进行了粒径分级,并采用改进后的SEDEX方法对沉积物样品及分粒级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形态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6月和2007年4月长江口及毗邻海区沉积物总变化分别为12.56~19.64μmol/g和8.99~19.91μmol/g,其中碎屑的主要存在形态。可交换态、铁结合态、有机、自生灰石及难分解有机在长江口外的平面分布比较一致,均在紧邻长江口门外、杭州湾外的条状带出现了含量的高值,而在口门内及口门外河口靠海一侧碎屑含量较高。不同形态在不同粒径沉积物中的含量不尽相同:有机、自生灰石以及难分解有机是小于8μm粒级沉积物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在总中所占比例随沉积物粒径的增加而下降;碎屑则主要集中在粗沉积物中,为32~63μm及大于63μm粒级沉积物中的主要贡献者。沉积物的粒度分异以及各形态在不同粒径沉积物中含量的差异,共同影响着河口沉积物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978.
胶体磷在河口区随盐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丁  郑爱榕  陈敏 《海洋学报》2009,31(1):71-78
研究了胶体在河口海区随盐度变化的趋势,并将其与颗粒态、真溶解态随盐度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胶体态在河口的行为与颗粒态和真溶解态二者的异同。探讨在颗粒相、胶体相和真溶液相之间的分配及其与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关系,研究胶体在河口海区中的迁移转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胶体相中总、有机和活性浓度由河端向海端降低,表明陆源输入是其主要来源。胶体有机占总比例随盐度增加而下降,表明有机受胶体去除过程的影响较明显,胶体在河口海区的浓度变化趋势及胶体中有机和活性的比例都与真溶解相接近而与颗粒相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979.
于2006年6月和2007年4月在长江口及毗邻海区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水淘选法对沉积物进行了粒径分级,并采用改进后的SEDEX方法对沉积物样品及分粒级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形态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6月和2007年4月长江口及毗邻海区沉积物总变化分别为1256~1964 μmol/g和899~1991 μmol/g,其中碎屑的主要存在形态。可交换态、铁结合态、有机、自生灰石及难分解有机在长江口外的平面分布比较一致,均在紧邻长江口门外、杭州湾外的条状带出现了含量的高值,而在口门内及口门外河口靠海一侧碎屑含量较高。不同形态在不同粒径沉积物中的含量不尽相同:有机、自生灰石以及难分解有机是小于8 μm粒级沉积物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在总中所占比例随沉积物粒径的增加而下降;碎屑则主要集中在粗沉积物中,为32~63 μm及大于63 μm粒级沉积物中的主要贡献者。沉积物的粒度分异以及各形态在不同粒径沉积物中含量的差异,共同影响着河口沉积物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980.
鼠尾藻生长、藻体成分及其生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威海小石岛附近海区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的生长、藻体成分和水体中氮、等营养元素的月份变动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区水体中硝酸氮的含量具有明显的月份变化,5~10月含量较低,11~4月含量较高;相对于硝酸态氮,氨氮的含量较低,随月份变动也较小;总无机氮的含量变化与硝酸氮含量变化趋于一致;总无机含量随月份的变动也较大,在2~6月含量较低,11~1月含量较高.鼠尾藻生长有着明显的月份变化,4~5月生长最快,6~7月藻体达到最大长度;侧枝一般在4月开始出现,7月达到最长.对鼠尾藻体内的碳、氮、、碳水化合物以及色素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鼠尾藻体内的碳含量变化较小,一般在25.6%~33.0%之间;氮的含量变化较大,12~5月含量较高,超过3%,7~11月含量较低,低于3%;的含量也具有很大的波动,在11~4月含量较高,5~10月含量较低.色素含量具有明显的月份变化,12~3月含量较高,7~10月含量较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在4~7月时较高,最低出现在8~9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