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95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13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01.
声音在儒艮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儒艮发声的类型和特征,2019年3月20日至28日,在泰国立邦岛附近海域(99°25''E,7°13''N)对儒艮进行了被动声学监测。本文对泰国海域儒艮发声信号进行了细致分类,并统计了每种类型声信号的特征。将在立邦岛海域获取的野生儒艮发声信号划分为4种类型:chirp、trill、bark和 whistle。统计每种类型中高信噪比、轮廓清晰且无重叠的信号特征,结果表明:chirp为简单的窄带调频信号,持续时间大约为0.09s,基频介于0.99~12.84kHz,谐波数量为1~5;trill为调频信号,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大于0.90s,基频介于0.97~9.89kHz,有1~5次谐波;bark持续时间约0.20s,带宽范围为0.20~4.00kHz,whistle被定义为chirp和trill之间的一种过渡信号,其持续时间为0.05~0.89s,基频为1.11~7.69kHz,有1~5次谐波。这4种类型声信号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其中chirp信号占最高(比超过86%),trill和 whistle信号占比较低(分别约为7%和6%),bark信号占比最小(不到1%)。研究儒艮声信号类型和特征有利于分析儒艮的声行为,对野生儒艮的声学监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02.
基于2015年3月珠江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磁学和粒度测量结果,研究磨刀门河口磁性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磁性参数与沉积物粒度的关系,并探讨其对沉积动力环境的响应。磁性参数磁化率(χ)和饱和等温剩磁(SIRM)均在拦门沙处出现低值区,并在10 m等深线外呈现向海递减趋势;频率磁化率(χfd%)、非磁滞剩磁磁化率(χARM)以及比值参数χARM/SIRM和χARM/χ在拦门沙处出现低值区,而在拦门沙外呈现高值:表明研究区域磁性特征由亚铁磁性矿物主导,而拦门沙区域存在一定量的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粒度是影响沉积物磁性特征的重要因素,SIRM/χ等参数与粗颗粒组分(大于63 μm)呈显著正相关,χfd%等参数与小于16 μm粒级组分高度相关,结果显示χfd%、χARM、χARM/SIRM以及χARM/χ等参数可作为本区域沉积物细颗粒组分(小于16 μm)的代用指标,而SIRM/χ则可作为粗颗粒组分(大于63 μm)的代用指标。基于沉积物类型、动力环境等综合考虑,选取SIRM、S-300、SIRM/χ参数聚类分析,可将磨刀门河口动力沉积环境分为4个区,结果与该区域动力环境及动力地貌格局具有一致性。本研究不仅对了解新动力格局下磨刀门河口演变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丰富河口沉积动力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03.
磨刀门口夏冬季沿岸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1—2012年磨刀门口的夏、冬季大、中、小潮定点观测资料,对欧拉余流、斯托克斯余流以及拉格朗日余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外海测点的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冬季在各潮型下均为一致的西南沿岸方向,夏季除东、西汊道点在强径流下表现为顺汊道指向外海方向,其余外海各点仍以西南沿岸方向为主;(2)斯托克斯余流远小于欧拉余流,夏季明显大于冬季,方向基本与欧拉余流相反;(3)冬季磨刀门口海域具有稳定西南向沿岸流特征,南海东北季风的驱动作用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夏季磨刀门口各潮型下沿岸流特征各异,其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径流和风,同时地形的影响不可忽略,特别是拦门沙形成的汊道分流作用,对强径流作用下水沙输移影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404.
“十五”期间,我国分别在四川西昌、甘肃天祝和重庆三峡地区架设地磁台阵3个,约27个台点。密集型地磁台阵野外架设条件要求相对较高,在我国尚无完整可靠方案供参考。笔者依靠四川西昌台阵建设实际情况,进行野外模拟实验安装,对安装中的材料、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架设方法。  相似文献   
405.
岩石的长期风化作用会造成岩石表面的剥落,这将导致石质文物产生无可挽回的破坏。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需要开展在相同风化环境下岩石风化剥落深度和相对风化速度及其与不同岩性关系的研究。本文以衢州古城墙通仙门的多块岩石砌块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的测量仪器,对不同岩性岩石砌块风化剥落深度和风化速度进行了研究; 通过分析量测结果得出凝灰岩、砂岩、砾岩、含砾砂岩和粉砂岩相对灰岩的风化速度分别为0.005~0.059mm a-1、0.032~0.097mm a-1、0.004~0.058mm a-1、0.021~0.033mm a-1 和0.015mm a-1。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风化环境之中不同岩石砌块的风化速度从大到小排序为V砂岩V凝灰岩V含砾砂岩 V砾岩V粉砂岩V灰岩,即岩石抗风化能力从强到弱为:灰岩粉砂岩砾岩含砾砂岩凝灰岩砂岩。由此,为石质文物的长期保护以及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6.
潘伟尔 《现代地质》1990,4(2):33-34,T001
本文通过黔南桂北红茂煤田与罗城煤田早石炭世寺门煤系的主要特征和在垂向上、横向上沉积环境变化的对比,认为红茂聚煤盆地与罗城聚煤盆地在早石炭世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古地理类型:前者为三角洲;后者为泻湖。同沉积构造活动导致的应力海岸对此二煤盆的同期异相起了重要作用。这对于研究华南早石炭世聚煤规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7.
易门狮子山铜矿为沉积-改造型铜矿。受地层、岩性和构造的控制,层状矿体产于狮子山倒转背斜北西翼中元古界昆阳群落雪组白云岩中,柱状矿体分布于褶皱转折端落雪组白云中,成矿条件优越,深部有一定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408.
由“真动物”构成的动物界(不包括海绵)通常被划分为双胚层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3个亚界。寒武纪大爆发经历了爆发的前奏—序幕—主幕3个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处于早寒武世初期(依次以小壳化石的首次辐射和澄江动物群爆发为代表),另一个则发生在“寒武前夜”(即前寒武纪末期),以伊迪卡拉生物群为代表。这次独特的三幕式大爆发分步完成了动物形态演化谱系树(简写为TOA)的成型。已有化石证据显示,动物树的3大主体或3个亚界的起源及其早期辐射分别发生于寒武纪大爆发这3个主要阶段。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早期后口动物亚界涵盖了该亚界中所有6大分支(棘皮类、半索类、头索类、尾索类、脊椎类和绝灭了的古虫类)的原始类群,澄江动物群时代标志着寒武纪大爆发的顶峰,完成了动物树框架的成型,从而宣告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基本终结。其学术重要性超越了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因为前者位于动物树形成的“源头”,而后者仅代表此后的“一段流程”。在动物演化历史上4个最具转折意义的重大创新事件(即多细胞动物起源、两侧对称动物起源、后口动物起源和脊椎动物起源)中,第一个发生在伊迪卡拉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其余3个则可通过梅树村化石群和澄江化石群观察到其完成的主体过程。已灭绝的古虫动物门,是初具鳃裂构造的原始分节动物,作为由原口动物向后口动物过渡的一个珍稀“缺环”,很可能代表着后口动物亚界的一个根。古囊类兼有两侧对称的古虫类和一些原始棘皮动物的镶嵌体征,最可能代表棘皮动物的一个根。在早寒武世动物演化谱系中,后口动物的"顶端类群"的代表是被誉为“第一鱼”的昆明鱼目,目前已知包括昆明鱼、海口鱼和钟健鱼,它们具对眼、脊索与串珠状脊椎软骨共存的原始脊椎,?  相似文献   
409.
渐进式滑坡由于其位移-时间曲线不规则而无法准确判断其趋势位移和随机位处变形阶段,导致很难预测其失稳破坏的时间.为此,提出了R/S分析方法,将滑坡总位移分解为趋势位移和随机位移两部分,然后分别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和多项式拟合对两种位移进行预测,最后将两部分预测位移加起来预测其总位移.以典型渐进式滑坡——八字门滑坡为例,对前述模型进行验证,并将其预测结果与GM(1,1)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本模型预测的结果误差小于2%,而GM(1,1)模型预测结果误差接近40%,说明该模型更适合预测渐进式滑坡的位移.  相似文献   
410.
李彬  孔俊  叶荣辉  李保  罗锋 《水文》2022,42(1):67-74+10
基于MIKE3研究扰动底层盐水楔实现抑制咸潮上溯的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在河道底部喷水扰动盐水楔可以有效减弱底层盐水浓度,且存在最优喷水流量与最优喷水点。当喷水流量小于该值时,咸潮上溯距离随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当大于该值时,咸潮上溯距离随流量的增大反而会增大;最优喷水流量从小潮到大潮逐渐增加,且随着径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如径流量为500 m/s~3时,小、中、大潮期间的最优喷水流量分别为20 m/s~3、20 m/s~3和25 m/s~3,减少的咸潮上溯距离分别为3.82 km、3.40 km和1.18 km。随着径流量增大,取得最佳抑咸效果的最优喷水点位置逐渐向下游移动。针对珠江河口的特殊径潮环境,盐水楔扰动的抑咸效果在小潮和中潮期间较好,在大潮期间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