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79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257篇
海洋学   232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41.
试验拟定了碲金共沉淀富集分离金-火焰原子吸收测定铜精矿,硫精矿,混合精矿及铁矿石中金的方法。方法易于掌握,回收率〉98%,精密度,准确度均好,适用于0.5×10^-6-200×10^-6Au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2.
143.
熊耳群火山岩中产出各种类型的金矿床,富碲(化物)型(俗称构造蚀变岩型)是其主要类型,该类型金矿出现大量碲化物或富碲、硒。硫化物δ34S以较大负值为特征,δ34S=-19.24‰-+6.68‰。本文通过综合研究及与国内外有关矿床对比,提出该碲化物型金矿床δ34S负值的主要原因,是地表水渗透参与导致成矿热液物理化条件改变,氧逸度(fo2)升高、pH值降低,从而引起硫同位素强烈分馏形成的,δ34SΣS≈0‰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熊耳群富钾火山岩系。该类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为上升的岩浆地热流与下渗的地表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浅成低温热液系统成矿,其成因类型属浅成低湿热液富碲(化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4.
145.
146.
焦家式金矿中发现辉碲铋矿及碲银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7.
熊耳群火山岩系金矿床中的碲(硒)地球化学信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熊耳群火山岩系中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北岭金矿、庙岭金矿)和爆破角砾型金矿(店坊金矿)中的元素Au与Te、Se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且金品位在地表高于深部,官矿石是火山浅成热液成矿的标志。熊耳群火山岩无(弱)矿化构造蚀变带中Au与Te、Se的相关性较差,进而出现负相关性。Au与Te、Se的正相关性信息是探寻火山岩系中金矿床的重要标志,尤其是浅部产出的富碲化物的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8.
羊草对CO_2倍增和水分胁迫的适应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羊草草原是欧亚大陆东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特有的地带性草原植被类型,面积达4.2×107 hm2,其中一半以上分布于中国境内,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可是,由于人类活动及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的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特别是CO2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10-6增加到当前的360×10-6,据估计到21世纪中后期将达到700×10-6.  相似文献   
149.
干旱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美国黑核桃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核桃组的三种基因型品种和普通核桃为试验对象,进行三种土壤水分处理的田间试验,通过试验比较干旱胁迫下不同基因型黑核桃的光合特性,得出黑核桃的抗干旱性大于普通核桃,认为黑核桃是一类光效植物,对干旱胁迫有较强的适应和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50.
阳极泥及碲回收物料中高含量碲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冬珍 《岩矿测试》2002,21(2):143-146
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铜铅阳极泥及碲回收物料中高含量碲。针对阳极泥样品成分复杂的特征,确定了最佳溶样介质;探讨了Cu^2 ,Cd^2 ,Bi^3 ,Ag^ ,Sb(Ⅲ),As(Ⅲ),Pb^2 ,Se(Ⅳ),Sn(Ⅳ),Au(Ⅲ)等共存元素的影响及其消除方法;改善了滴定条件。方法适用于w(Te)>1%碲的测定,样品分析结果与原子吸收法测定结果一致,RSD(n=5)为0.4%-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