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83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259篇
海洋学   234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植物细胞应对氧化胁迫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线。本研究以坛紫菜转录组数据库中的unigene序列为基础,通过RACE扩增技术克隆得到了3条坛紫菜SOD基因的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PhMSD,PhCSD1PhCSD2。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hMSD序列全长973 bp,可编码包含224个氨基酸,等电点为5.75的多肽序列;PhCSD1序列全长1029 bp,可编码包含134个氨基酸,等电点为4.65的多肽序列;PhCSD2序列全长954 bp,可编码包含216个氨基酸,等电点为10.74的多肽序列。根据保守序列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可以将三条PhSODs分成两个亚型:其中PhMSD属于锰超氧化物歧化酶,PhCSD1PhCSD2属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测定了3条PhSOD基因在坛紫菜不同世代,高温胁迫不同时间水平以及不同失水胁迫梯度下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3条PhSOD基因在叶状体世代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丝状体世代;在不同水平的高温和失水胁迫下,PhCSD1PhCSD2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PhMSD则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高温胁迫下被显著抑制,失水胁迫下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22.
以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叶状体为材料,测定了其在不同光强强度胁迫下细胞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过氧化氢(H_2O_2)、羟自由基(·OH)、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光强为200μmol/(m~2·s)即检测到了O~-_2·含量的显著上升,而当光强继续升高至500μmol/(m~2·s)以上时,O~-_2·含量开始显著减少,H_2O_2和·OH含量开始显著上升;SOD和CAT的酶活伴随光强升高而呈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GSH的含量在光强超过500μmol/(m~2·s)时显著下降,只有APX酶活在整个高光强胁迫过程中呈现为活性逐渐增强的趋势.这些结果说明,坛紫菜细胞内存在着一套应答高光强胁迫的活性氧清除机制,APX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当光强超过500μmol/(m~2·s)以上时,坛紫菜细胞内的活性氧清除机制难以满足活性氧清除的需要,氧化性更强的·OH迅速积累,引起细胞膜脂的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123.
盐度胁迫对许氏平鲉鳃、头肾、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慢性盐度胁迫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鳃、头肾、脾脏超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经盐度为5的低盐胁迫30d后,鳃氯细胞顶端小窝较浅,胞质内徽细小管系统较松散,线粒体数量少且不发达,而经盐度为40的高盐胁迫后。鳃氯细胞的顶端小窝较深。胞质内徽细小管系统发达且分布密集,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表明细胞的泌氯功能和细胞代谢水平明显提高。水体盐度变化使实验鱼头肾中细胞排列的紧密程度、粒细胞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未观察到明显变化。同时水体盐度变化对许氏平鲉脾脏中粒细胞的形态、结构影响也较显著。  相似文献   
124.
王绍波 《地质与勘探》2023,59(3):465-480
作为高新产业重要原材料的关键金属,在地壳内平均含量低和分布不均匀,使得其优势矿床类型尚不清晰,尤其是多类型多金属的共存储库—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内共(伴)生的关键金属值得深入关注。北衙多金属矿是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内与喜山期富碱斑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金钼-矽卡岩型铁金铜-浅成低温热液型铅锌银金复合成矿系统。在系统梳理前人有关主体金属矿物原位微量元素研究的基础上,本次研究初步查明共伴生的关键金属包括四种:(1) Re:赋存于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化的辉钼矿中,含量为2.51×10-6~62.64×10-6;(2) Co:以类质同象替代形式赋存于矽卡岩型矿化的磁铁矿中,含量为0.13×10-6~41.1×10-6;(3) Bi:以铋化物形式赋存于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化中,包括铋铅矿、Bi-Cu硫盐、Bi-Pb硫盐、Bi-Ag硫盐、Bi-Cu-Pb硫盐、Bi-Pb-Ag硫盐和含Bi硫族化合物,其中辉铋矿是主要含铋矿物;(4) Te:赋存于斑岩型、矽卡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的硫化物(碲含量:80×10...  相似文献   
125.
赛坝沟金矿床位于柴北缘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成矿带东南段,含金石英脉主要赋存于早奥陶世英云闪长岩的断裂、节理裂隙内.流体成矿过程从早到晚划分为黄铁矿烟灰色石英脉阶段(Ⅰ)、黄铁矿白色石英脉阶段(Ⅱ)、多金属硫化物-灰白色-灰褐色石英脉阶段(Ⅲ)、灰白色石英-方解石脉阶段(Ⅳ).通过矿相学观察、能谱及电子探针分析,在该矿床Ⅱ、Ⅲ阶段矿石中首次发现大量的金/银/铅的碲化物,主要产出在黄铁矿、石英或其裂隙中,矿物生成顺序可初步厘定为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金、碲铅矿→碲金矿→碲金银矿.基于赛坝沟金矿床矿石特征、成矿阶段及铅同位素特征,结合前人围岩及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和同位素研究,初步认为矿床中金碲物质来源于早志留世深部地幔和下地壳混熔形成的岩浆流体,成矿流体沿大型剪切带上升,并与地表大气降水混合后在剪切带相对张性及韧脆性转换等构造薄弱部位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26.
滨海地区高盐碱导致生态环境脆弱,与其经济的高速发展极不相适应,故开展耐高盐碱的植物研究刻不容缓。本文采用pH值为8.0、9.0,NaCl盐度在0、5、10、15、20下的溶液对荻进行胁迫处理,通过各项生理响应指标的变化来研究其耐盐碱性。结果表明:随盐碱度增加,荻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越大荻长势越差;荻体内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增加趋势不明显,说明荻有耐盐碱性,而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且在达峰值后下降明显,说明荻的耐盐碱能力有限;轻微盐碱刺激能促进荻光合色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升高,高盐碱抑制其升高。综合分析荻的各种生理表现,认为荻能耐受pH=8.0、盐度0~20和pH=9.0、盐度0~15的较宽盐碱范围,因此荻可作为修复滨海重盐碱地生态景观的备选植物。  相似文献   
127.
为探究干旱胁迫下分蘖期甘蔗植株内游离脯氨酸积累及其合成关键酶的响应机制,以甘蔗品种ROC22为材料进行桶栽干旱胁迫实验,测定生长于7种不同土壤水分下的甘蔗叶片中丙二醛含量、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δ-OAT、P5CS、SOD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增大,植株体内不同程度地激活了P5CS、δ-OAT、SOD的活性,合成积累了大量的游离脯氨酸,以抵抗丙二醛等氧化物的积累所造成对细胞膜透性的破坏。但在沙土的土壤水分为2.64%(相对持水量21.2%)时,达到了ROC22的萎蔫系数。相关统计分析结果,6个甘蔗生理指标间的简单正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偏相关分析结果,细胞膜透性分别与P5CS活性、脯氨酸含量为负的偏相关且达到了显著水平,丙二醛、δ-OAT、SOD分别与脯氨酸含量的偏相关系数均到达了极显著水平。此外,P5CS与SOD存在共线性,多元相关性分析表明P5CS对游离脯氨酸积累的作用显著地大于δ-OAT,在干旱胁迫下,甘蔗脯氨酸的两个合成途径表现为以Glu→Pro途径主,Orn→Pro途径为辅。  相似文献   
128.
合成碲金矿及其热液蚀变实验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亓锋 《现代地质》2001,15(2):197-201,T006
通过实验合成出了碲金矿 ,并对其进行了 2 0 0℃、80℃温度下不同 p H溶液中的蚀变实验。对碲金矿及蚀变产物分别进行了 X-射线粉晶衍射、矿相显微镜鉴定及电子探针和光电子能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在中性、偏酸性和碱性溶液的实验条件下碲金矿基本保持稳定 ,而在碱性稀溶液实验条件下可观测到少量含 Fe、 Te、 Au新相的生成及碲金矿表面氧化态碲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9.
魏绍六 《湖南地质》2001,20(3):177-178,210
原生矿床中金的主要性状有自然金与金的碲化物,自然金可分为“明金”和“微细粒金”,“明金”的次生作用,使金的成色得到提高,粒度更大,往往有利于残坡积型砂金矿床的形成,“微细粒金”的次生作用,常形成卡林型氧化金矿或红土型金矿和铁帽型金矿,显然,以“明金”为主的矿床及金的重砂异常区,不存在找红土型金矿的可能,应寻找脉金矿床,而在有低值金的重砂异常叠加的化探Au异常区,有望找到中小型红土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0.
东坪金矿矿石碲、金分布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法分别系统测定矿石Au,Te含量表明,东坪金矿具有典型的Au-Te元素组合,Te/Au比值平均为0.71,且随矿石Au丰度的加富而增加,它们的相关系数增大,Au,Te含量对数值的统计分布和矿物组合,元素赋存状态的微束分析结果表明,Au,Te均以独立矿物为主要赋存状态,但Aud的矿化表现出多期次特征,而Te主要在硅化-硫化物阶段,二可能具有不同的母源,上述结论对提高金的回收率,碲的综合利用和事矿体的追索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