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34篇 |
免费 | 1296篇 |
国内免费 | 13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1篇 |
大气科学 | 720篇 |
地球物理 | 1389篇 |
地质学 | 4371篇 |
海洋学 | 443篇 |
天文学 | 27篇 |
综合类 | 327篇 |
自然地理 | 2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189篇 |
2022年 | 210篇 |
2021年 | 247篇 |
2020年 | 192篇 |
2019年 | 201篇 |
2018年 | 163篇 |
2017年 | 155篇 |
2016年 | 173篇 |
2015年 | 180篇 |
2014年 | 275篇 |
2013年 | 238篇 |
2012年 | 292篇 |
2011年 | 285篇 |
2010年 | 274篇 |
2009年 | 265篇 |
2008年 | 301篇 |
2007年 | 288篇 |
2006年 | 288篇 |
2005年 | 280篇 |
2004年 | 237篇 |
2003年 | 245篇 |
2002年 | 286篇 |
2001年 | 217篇 |
2000年 | 213篇 |
1999年 | 199篇 |
1998年 | 170篇 |
1997年 | 207篇 |
1996年 | 193篇 |
1995年 | 167篇 |
1994年 | 138篇 |
1993年 | 121篇 |
1992年 | 131篇 |
1991年 | 108篇 |
1990年 | 131篇 |
1989年 | 108篇 |
1988年 | 48篇 |
1987年 | 51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40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32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10篇 |
1974年 | 4篇 |
1964年 | 6篇 |
1960年 | 6篇 |
194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单层柱面网壳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El-centro地震波对该类结构进行了时程地震反应分析,考察了结构的地震响应和抗震性能,研究了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失稳特点。选取了几种几何尺寸不同的单层柱面网壳,分析了矢跨比和长跨比对单层柱面网壳动力稳定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地震资料含有各种类型多次波,而传统成像方法仅利用地震一次反射波成像,在地震成像前需将多次波去除.然而,多次波携带了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多次波偏移能够提供除反射波外的额外地下照明.修改传统逆时偏移方法,用包含一次反射波和多次波的原始记录代替震源子波,将SRME方法预测的表面多次波代替一次反射波作为输入数据,可将表面多次波成像.多次波成像的挑战和困难在于大量串扰噪声的产生,针对表面多次波成像中的成像噪声问题,将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与多次波分阶思想结合起来,发展可控阶数的表面多次波反演成像方法,有望初步实现高精度的表面多次波成像.在消除原始记录中的表面多次波后,通过逆散射级数方法预测得到层间多次波,将层间多次波作为逆时偏移方法的输入数据可将其准确归位到地下反射位置.数值实验表明,多次波成像能够有效地为地下提供额外照明,而可控阶表面多次波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成像方法几乎完全避免成像噪声.
相似文献993.
以东北地区的地学断面及其相关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郯庐断裂北带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与不同地壳构造单元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北带两侧的壳幔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断裂带本身的发育与壳幔结构变异带关系密切;断裂的活动特点及分段明显受到地壳介质力学特性影响;郯庐断裂北带地区软流层的起伏与地貌形态呈明显的镜像关系,前者还制约着不同地壳构造单元的构造活动性及变形方式;郯庐断裂北带地区南、北两端地震较为活跃地段均与壳内低速 高导层发育地段相对应的事实,证明了刚性地块中壳幔结构较为复杂的活动断裂段是构成中强地震的主要控震构造. 相似文献
994.
本文主要根据1980年中、美联合调查南海时所获得的声纳浮标测量结果,探讨中国南海中部和北部各个地貌单元上的地壳结构、性质以及新生代的发展简史。 相似文献
995.
利用东北地区1°×1°深至400km的三维Vp(km/s)值数据,选择互相垂直的2条有代表性的剖面,初步建立研究区构造圈、均匀层基本结构模型;利用8套沿不同经纬线的剖面Vp值分布,勾绘出研究区深至过渡层的结构模型谱;进一步综合得到研究区三维岩石圈结构模型。东北地区的B″层可能由3部分组成,即下部的低速带,中上部的中速、低速相间互层带和上部的增速带,B″层底界面是区分B″与B'″层的稳定的标志,上部的增速带速度与B'下部速度值接近,按照传统认识,那里是岩石圈底界面的位置,东北地区B″层顶界面形态可能存在不连续或剧烈变化的部位。B″层上中部的宽广的分布边界形态及其变化,可能反映软流圈对周围地球物质的同化熔蚀作用;软流圈物质上涌为固体矿产提供物源,也对油气矿产形成起加速作用。岩石圈结构是壳幔物质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结果,它包含软流圈层对上覆地球物质的影响,并对油气、固体矿产存在一种动力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6.
静力触探中土层界面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成层土模型试验结果,对静力触探中土层面效应进行试验研究和机理分析,取得了成层土界面效应的规律性,为利用静力触探划分土层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97.
杭州湾地区慈溪地下勘探遇灰色粘土,为硬可塑状,具高含水量、高液限、孔隙比大、液性指数高、中等压缩性、抗剪强度大的特性;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与陆地常规土性质不相同。本文通过对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室内测试,野外鉴别及原位测试;对这类土的特征有了较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998.
云南兰坪中排李子坪铅锌矿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铅锌矿产于下白垩统景星组下段泥质粉砂岩、钙质砂岩和中侏罗统花开左组上段砂岩夹薄层泥灰岩介壳灰岩中,脉状、透镜状、层状、似层状等产出。NNE向断裂的交叉夹持部位的旁侧派生次级断裂及层间破碎带是主要容矿构造,矿床成因为沉积-中低温热液改造构造控矿型。 相似文献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