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197篇
海洋学   547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蟹类幼体营养需求和饵料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小明  李少菁 《台湾海峡》1998,17(A12):10-15
综合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作者的研究工作,介绍蟹类幼体营养需求和饵料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蟹类幼体营养、饵料、物质和能量代谢,并就该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2.
第三纪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发育于板块汇聚边缘与俯冲作用相关的火山-岩浆弧以及陆缘弧中,而大多数较古老的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则主要发育于向大陆边缘增生的岛弧环境中.含矿斑岩的岩性变化范围从低钾钙碱性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到高钾钙碱性石英二长岩到碱性的二长岩及正长岩,通常侵位于地壳浅部l~2km处,与同期的火山岩密切共生,并常见热液爆破角砾岩.其围岩蚀变从早到晚依次可分为Ca-Na硅酸盐蚀变、K硅酸盐蚀变、中级泥质蚀变、绢云母化、高级泥质蚀变,而浅部的高级泥质蚀变可以与早期K硅酸盐蚀变同期形成.Cu、Au矿化主要发育在K硅酸盐蚀变带中,矿化与A型脉密切相关,贫钼而富铂族元素.控制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形成的几个关键过程包括:(1)源区有大量的Cu、Au等成矿元素;(2)能使Cu、Au等成矿物质有效进入岩浆熔体的机制;(3)合成矿元素的岩浆熔体在从地幔上升到地壳高侵位而形成斑岩体的过程中没有Cu、Au等成矿物质损失;(4)在岩浆上升演化过程中,岩浆挥发份能有效的逸出,并且逸出的时间越早,对成矿越有利;(5)Cu、Au等成矿元素能有效进入岩浆挥发份;(6)在成矿斑岩体上部发育有利的相对封闭机制,阻止岩浆挥发份的逃逸;(7)含Cu、Au成矿流体的有效沉淀机制;(8)具有一个地壳上部的岩浆房,能够不断提供成矿物质和驱动热液循环的热能.要形成大型矿床一般需要多期岩浆脉动侵位与多期矿化热液蚀变事件的叠加.现多倾向认为交代的地幔楔可能是其主要物质来源.而有利于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形成的岩浆有钾质钙碱性岩浆、埃达克质岩浆、碱性弧岩浆.俯冲板片脱水形成的流体或者熔融产生熔体提供了上覆地幔楔熔融的高氧逸度条件,这种高氧逸度特征是地幔源区Cu、Au成矿元素能否进入岩浆熔体的重要条件之一.最近研究表明流体的冷却可能是Cu、Au沉淀成矿最主要的因素.本文扼要介绍了富金斑岩型铜矿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3.
采用生态调查和生理生化方法,对植片后的1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拟探讨珍珠形成和钙代谢的相关性。定期测定珍珠囊和珍珠的重量、直径及水温,同时取其鳃、围心腔和外套膜组织进行酸、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及钙含量等测定。结果表明,1龄植片后的三角帆其蚌珍珠囊和珍珠在一周年之中出现三次快速生长期。外套膜中的酸、碱性磷酸酶均在165d时升至最高。鳃组织中钙含量显著高于围心腔和外套膜。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珍珠囊和珍珠的重量、直径分别与三种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外套膜中的钙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同时,外套膜中的钙含量与三种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水温与外套膜、围心腔中的钙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与三种组织中的酸性磷酸酶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提示:鳃是三角帆蚌钙吸收、贮存和钙调节的重要器官,形成珍珠的钙一部分来源于循环系统,另一部分可由外套膜直接从环境中吸收,碱性磷酸酶对珍珠生长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4.
《海洋世界》2013,(11):46-47
鲍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由于鲍鱼天然产量很少,所以价格昂贵。目前,很多产鲍的国家都在发展人工养殖,我国也不例外。当前,国内养殖鲍病害严重,鲍苗难培育,养殖成鲍生长缓慢,存活力低下,而种质退化、养殖生态环境恶化和养殖技术不当等是造成以上危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5.
高世科  孙文  张硕 《海洋学报》2021,43(6):71-80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对2018年吕泗渔场近岸海域夏季主要生物种类的潜在碳源及其营养级进行分析,利用IsoSource模型计算该海域消费者的3大碳源(浮游植物、悬浮颗粒有机物、底质有机物)贡献值,并比较叠加潜在碳源影响前后主要生物种类的营养级变化。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和底质有机物对37种主要生物种类的贡献比例分别为58.7%和28.2%,而悬浮颗粒有机物的贡献较小。因此判定吕泗渔场近岸海域夏季主要生物种类的潜在碳源主要是浮游植物和底质有机物。通过分别叠加3大潜在碳源和单一物种作为基准值构建两个营养级谱,右营养级谱的生物种类营养级范围为1.74~3.92,比左营养级谱平均下降0.19个营养级,尽管两个营养级谱的整体趋势走向不变,但部分鱼类和多数虾类的营养位置发生改变。右营养级谱的基准值随着潜在碳源叠加比例的不同而变化,能有效反映生物营养级,更适用于低营养级的虾蟹类。但对于处于中高级消费者位置的鱼类来说,这种叠加的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6.
轮虫的营养强化对大黄鱼生长及成活率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智莺  游岚 《台湾海峡》1996,15(A00):6-10
本文报道了大黄鱼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中对轮虫进行营养强化后,饵料效果对大黄鱼仔的生长及存活率影响的试验结果,以验证所采用的生物饵料营养强化技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7.
蓝藻的暴发通常是藻类之间竞争的结果,了解环境中蓝藻与其它藻类的竞争特点和生存策略对揭示藻华暴发的机制及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营养竞争为例,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受试对象,通过测定细胞密度、胞内C、N、P、S四种主要元素含量以及培养基中总氮(TN)、总磷(TP)的消耗,研究不同营养等级(超富营养、富营养、中营养、贫营养)以及单独N、P限制下两种藻在单独培养和共生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特征和竞争行为。结果表明:(1)在超富营养、富营养、中营养、贫营养条件时,单独培养下的两种藻生物量与营养丰富程度呈正相关;(2)共培养条件下,在高营养水平时铜绿微囊藻在竞争中占优势,低营养水平时小球藻具有竞争优势;(3)胞内C、N、P、S的测定发现,随着营养水平的下降,两种藻胞内N、P的百分含量逐渐减少,而C、S并未呈现显著变化;(4)N限制时,铜绿微囊藻的半饱和常数Ks及最大比增长率μmax均大于小球藻;P限制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半饱和常数Ks小于小球藻,而最大比增长率μmax大于小球藻。综合分析,同一营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竞争优势的先决因子是N,小球藻是P。因此,从营养竞争与生物适应力角度考虑,降低水体中富余的N或适当提高P的浓度可让小球藻获得竞争优势,对限制单一物种的形成具有平衡作用,可作为防治藻华的潜在方法。  相似文献   
28.
采用传统养殖试验方法进行了评价罗非鱼加工下脚料制备的2种产物替代秘鲁鱼粉在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稚鱼实用日粮中的效果研究。实验设计了3种等蛋白质(33.8%)、等能量(16.50MJ/kg)左右的实用实验日粮,对照组与试验组1、2日粮中分别添加秘鲁鱼粉、罗非鱼加工下脚料产物制备的酶解小肽和鱼粉。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期间(63d)各实验组鱼均无死亡;添加罗非鱼鱼粉组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益均显著性低于秘鲁鱼粉组(P0.05),而添加罗非鱼酶解小肽组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益均高于秘鲁鱼粉组,但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各组鱼的肝体比和肠脂比,鱼体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氨基酸比例与脂肪酸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实验认为,在奥尼罗非鱼幼鱼罗非鱼实用日粮中罗非鱼酶解小肽可以替代秘鲁鱼粉,但罗非鱼鱼粉养殖效果较秘鲁鱼粉差。  相似文献   
29.
海山区浮游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本文综述了海山浮游生态学研究的现状。海山是大洋中常见的地形单元,在有的海山附近鱼类和底栖生物的生物量比周围大洋中要多,针对这些鱼类和底栖生物的饵料来源提出了三种假说,第一种假说认为海山区特殊的物理环境导致初级生产力较高(经典假说),第二种假说认为海山区的饵料不是本地生产的,地形和流场使得外来的浮游生物在海山区富集或通量加大(外来营养补充假说),第三种假说认为海山上部的颗粒有机物营养较高,是鱼类和底栖生物的营养来源之一(颗粒有机物补充假说)。对海山浮游生态学的研究基本围绕这几个假说进行。目前只在9座海山进行了浮游生态学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单个假说并不能解释海山附近鱼类生物量较大的现象,海山鱼类和底栖生物的营养来源可能有很多,这些假说阐述的机制并不互相矛盾,海山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也比原来想象的复杂得多。已有研究都是针对其中某个假说进行验证研究,建议我国即将进行的海山浮游生态学研究针对三种假说进行海上调查,以提供完备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0.
从烟台附近海域通过挂板取样获得了污损微生物膜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鉴定其中细菌有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芽孢杆菌(Bacillus sp.),盐单胞菌(Halomonas sp.),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肠杆菌(Enterobacter sp.)。通过对微生物膜污损细菌进行发酵培养,结合天然产物分离纯化和核磁共振鉴定技术,共从发酵液中分离并鉴定了9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4种是二酮哌嗪(Diketopiperazine,DKP)类信号分子,环(脯氨酸-甘氨酸)(1),环(脯氨酸-丙氨酸)(2),环(4-羟基-脯氨酸-亮氨酸)(3),环(脯氨酸-酪氨酸)(4),以及尿嘧啶(5),胸腺嘧啶(6),对羟基苯乙醇(7),十五烷酸(8),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9)。研究结果表明,烟台海域污损微生物膜中细菌组成多样,以假交替单胞菌和芽孢杆菌为主;污损细菌产生了多种代谢物,其中包括4种DKP类信号分子,该类物质可能对生物污损的发生具有调控作用,为探究生物污损和生物膜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