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地质学   8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2010年盛夏,石门镇国土员杨彩树与当地村干部一起冒酷暑,在达篷村的小塘源地方挨门逐户地与当地200多户下山搬迁农户签订下山搬迁申请书、拆除旧屋等协议书。  相似文献   
82.
河北省西石门金矿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成矿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自力 《地质与勘探》2011,47(6):1026-1034
西石门金矿位于阜平幔枝构造轴部,燕山期麻棚岩体的东南侧。本文对矿区及区域上部分金属矿床的硫、铅、氢、氧、碳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金属硫化物的δ34S介于-0.3‰~+1.4‰,平均0.63‰,与区域上硫同位素组成相一致,均落入幔源硫范围,表明硫主要来自深源;铅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小,与区域上的铅组成相一...  相似文献   
83.
陈磊 《中国煤炭地质》2011,(12):21-23,38
羊水河地区位于鱼卡盆地的中部,全区大部为新生界覆盖,通过钻探工程揭示,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和石门沟组,含煤地层厚度向西有逐渐变厚的趋势;主要可采煤层M7位于大煤沟组上部,属于厚-特厚煤层,厚煤带分布在鱼卡向斜北翼至Ⅲ线鱼卡背斜南翼,向鱼卡向斜南翼有逐渐变薄的趋势;M5位于石门沟组含煤段底部,属于中-厚煤层,区内厚度变化较大,在中部煤层较薄,向Ⅰ线以西至深部逐渐加厚。通过分析含煤地层的发育规律,恢复中侏罗世沉积期的古地理环境,对区内煤炭资源勘查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4.
张琪  杜建会  田贺  黄一鑫 《热带地理》2018,38(3):364-371
基于3S技术,利用2011和2015年2期不同时相高分辨率QuickBird影像和DEM数据,研究了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域“假林线”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域“假林线”分布的海拔介于317~1 569 m,其中80%集中分布在700~1 200 m的范围内。2)与2011年相比,2015年“假林线”在不同坡度和坡向上分布的平均海拔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显著(P>0.1)。3)“假林线”主要分布在5°~35°的坡度,极少出现在<2°的平地或>55°的垂直坡上。不同坡向“假林线”海拔分布存在很大差异(P<0.001),呈现出北坡高于南坡,东坡略高于西坡的特点。各坡向上“假林线”海拔分布的最大值出现在西北坡,最小值出现在南坡。  相似文献   
85.
以北京西山大石窝镇石门岩体为核部,地层分别向南、北两翼倾斜,形成大石窝—白带山地区的石门背斜。地层从核部向两翼依次出露蓟县系高于庄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白垩纪石门岩体的热力变质作用使得雾迷山组一段地层大理岩化。在背斜南翼的辛庄、大石窝、独树村北形成螺丝转、青石、青白、艾叶青和白石大理岩,在下营村西形成纹层状(砖渣)大理岩,成为云居寺刻经石材的主要产地;大石窝村西北王八坑的青石类石材和高庄村西白玉塘的汉白玉大理岩,成为故宫石材的产地。在背斜北翼形成白带山,雾迷山组顶部由西向东形成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上方山云水洞和埋藏古人类化石的田园洞3个岩溶洞穴。  相似文献   
86.
白垩纪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经历了巨大的减薄事件,但减薄过程及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论。早白垩世的西石门杂岩体是华北克拉通东部与岩石圈减薄相关的重要杂岩体。根据西石门杂岩体形成时代和岩石结构特征将其划分为两套岩石组合。早期岩套由二长闪长岩-二长岩-正长岩系列组成,具等粒结构,形成时代约为135. 6Ma,岩石地球化学成分为SiO_2=51. 72%~68. 56%、MgO=0. 17%~4. 88%,少部分样品表现出C型埃达克岩的特征;晚期岩套由斑状二长岩-斑状正长岩系列组成,具似斑状结构,形成时代约为125. 3Ma,岩石地球化学成分为SiO_2=57. 00%~67. 51%、MgO=0. 61%~3. 37%,其中还存在大量年龄约2500Ma的继承锆石。两套侵入岩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但早期岩套多具埃达克质岩特征,晚期岩套岩石中锆石具有更负的ε_(Hf)(t),显示其具有更多的壳源物质组成。角闪石温度计、压力计显示,早期岩套的定位环境为T=883. 66℃、P=194. 95MPa,相当于7. 36km深处;晚期岩套的定位环境为T=642. 34℃、P=26. 81MPa,相当于1. 01km深处。从135. 6Ma至125. 3Ma,地壳快速抬升了约6. 35km。研究认为,在约135. 6Ma时陆内岩浆作用开始影响研究区,软流圈地幔上涌促使地壳物质熔融、混合形成了早期岩套,同时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及地壳褶皱变形导致陆壳加厚。之后岩石圈地幔发生拆沉作用,地壳快速抬升。在约125. 3Ma后,软流圈地幔继续上涌,回弹的陆壳开始发生大规模的熔融形成了晚期岩套。据此认为拆沉作用是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7.
2007年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所承担的河南省嵩县大石门沟金矿外围普查(续作)项目,取得重要成果。所布三个钻孔均见矿,且钼矿化较好,厚度较大。经初步估算钼资源量(333)+(334)?7.69万吨,其中,(333)资源量5.26万吨。现为中型钼矿床规模。若该区继续进行地质勘查,有望达到大型钼矿床规模。  相似文献   
88.
二号窿是石门雄黄矿区曾开采过的老癃。矿体主要在165m,140m,125m三个标高段富集,从上至下呈现浸染状矿石-角砾状矿石的变化规律,矿石主要化学成分为As,S,SiO2,CaO,Al2O3,Fe2O3等,矿体元素的垂直分带明显,Ba,Hg在矿体上部富集,而Sb在矿体下部含量高。  相似文献   
89.
湖南石门雄黄矿床,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模式,顶部为硅质岩,中部为角砾岩,下部为雌-雄黄矿体。矿床的形成主要受地层和构造因素控制,在找矿工作中采用“抓构、找层、圈蚀、求异、定位、验证”的方法,1998年找矿工作初见成效,认为Ⅰ、Ⅱ号窿周围、兔儿山等地为找矿最有希望地段。  相似文献   
90.
王成源 《地质通报》2008,27(7):1079-1084
中国已建立的二叠系各阶的(筵)的属带,对中国二叠系生物地层的研究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二叠系的(筵)的属带时限都很长,定义不明确和地方性较强,中国二叠系的阶不宜再用(筵)的属带来确定.国际二叠系的主导化石门类是牙形刺.二叠系的3统9阶都是用牙形刺来确定的,而不是用(筵),更不是用(筵)的属带.进一步研究(筵)类各属内的种一级的谱系演化关系,参照牙形刺带确认(筵)的属种的时限,进行不同相区的对比,是今后二叠纪生物地层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