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3篇
大气科学   1篇
海洋学   136篇
综合类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云纹石斑针淋巴囊肿病病变过程的超微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永嘉  郭青 《海洋与湖沼》1997,28(4):406-410
于19891-990年,对海水网箱养殖的云纹石斑鱼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的淋巴囊肿病进行电镜观察。观察结果表明,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的淋巴囊肿细胞之间并无区别,经们均含有许多包涵体和病毒颗粒;主要描述用患淋巴囊肿病鱼的皮肤结节匀浆对实验鱼 下注射而感染的淋巴囊肿病的超微病理过程,包括病毒颗粒在成纤维细胞胞膜上的附着和成纤维细胞及其内含物的形态变化等过程;此外,病鱼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和肠上皮也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82.
石斑鱼人工培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1986年在石斑鱼Epinephelus繁殖季节进行的人工培苗试验,并重复三次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83.
蜂巢石斑鱼;单棘豹鲂鮄;电鳗;斑鳍蓑鲉。  相似文献   
84.
以采自中国海域12种石斑鱼标本为基础,分析了石斑鱼属(Epinephelus)鱼类的矢耳石形态特征,探讨了耳石形态在该属鱼种识别方面的应用。结果显示,12种鱼类矢耳石形态近似,耳石细长,呈三角形或梭形,由听沟开口处形成的前部凹刻"V"形或浅宽,形成显著或不显著的侧叶。12种鱼耳石长宽比1.76~2.41,矩形趋近率0.60~0.72,充实度17.24~36.58。耳石外部轮廓、边缘光滑度、听沟前部形态、凹刻类型等特征同是本属鱼种耳石形态识别的主要依据,基于傅里叶系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耳石形态种间分异较显著。结果表明,听沟同是石斑鱼属鱼类耳石形态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耳石形态可以实现石斑鱼属鱼种的初步分类检索,耳石形态在鱼类系统分类上有良好的应用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85.
用4种不同浓度的甲状腺素(T4)分别浸泡斜带石斑鱼卵黄囊期仔鱼,研究T4对仔鱼发育、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孵化后24 h内,T4对仔鱼发育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在孵化24 h后,T4对仔鱼消化道的发育有促进作用。在孵化后72 h,0.01 mg·L-1 T4处理组仔鱼小肠管径、直肠管径、全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明显;0.10 mg·L-1和1.00 mg·L-1 T4处理组仔鱼小肠和直肠管径显著比对照组大(P<0.01),1.00 mg·L-1 T4处理组仔鱼全长显著比对照组短(P<0.01),而0.10 mg·L-1处理组仔鱼全长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孵化后第8天,0.10 mg·L-1 T4处理组仔鱼存活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1),而0.01 mg·L-1 T4组和1.00 mg·L-1 T4组与对照组之间存活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果提示0.10 mg·L-1 T4处理能促进斜带石斑鱼卵黄囊期仔鱼的消化道发育并提高其存活率。  相似文献   
86.
以六带石斑鱼肾细胞为材料,采用 PHA 和秋水仙素进行分步活体注射,经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染色体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六带石斑鱼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8。其中2条为亚中着丝点染色体,46条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包括两条有明显的次缢痕的染色体),故总臂数 NF=50。  相似文献   
87.
蜂巢石斑鱼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湛江沿海野生蜂巢石斑鱼的遗传多样性,从6个系列120个引物筛选出16个引物,对10尾蜂巢石斑鱼进行RAPD分析,16个引物共检测到154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比例(P)为65.58%,平均个体间遗传相似系数(S)为0.7887,平均个体遗传距离(D)为0.2113,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776,研究结果表明,湛江沿海的野生蜂巢石班鱼的遗传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88.
通过同源引物从致病性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ZJ0603基因组中克隆GST的开放阅读框(ORF),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GST。大量抽提重组质粒后,于背鳍基部肌肉注射重组质粒免疫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分析重组质粒的免疫效果。通过核酸水平检测重组质粒在鱼体肝、肌肉、头肾和脾脏组织的分布;用ELISA法检测鱼体血清的抗体水平,用Western-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该序列全长615 bp;免疫7 d后,鱼体中均有质粒分布;斜带石斑鱼血清中产生抗GST的高效抗体(1∶4 096);相应的目的蛋白也在鱼体中成功表达。攻毒后,疫苗免疫保护率达80%,表明GST可作为防治哈维氏弧菌病有效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89.
在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基础饲料(铜质量分数2.03 mg/kg)中分别添加6个水平的羟基蛋氨酸螯合铜(hydroxy methionine copper,HMC),制成铜质量分数分别为2.03、4.04、6.20、10.67、13.96 mg/kg的实验饲料,饲喂6周后,探讨HMC对幼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和组织铜沉积的影响,确定幼鱼饲料中铜的最适需要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HMC,对石斑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等生长性能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铜质量分数6.20 mg/kg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高于或低于2.03和13.96 mg/k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4.04和10.67 mg/k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成活率、肝体比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饲料中添加HMC对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全鱼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斑鱼血浆铜蓝蛋白(CP)的含量、血清和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及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均以6.20 mg/kg组最高;饲料中铜的添加对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肝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含量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HMC均提高鱼体、肌肉和肝脏中铜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13.96 mg/kg组最高。饲料中添加适量的HMC可提高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提高抗氧化能力。在本实验条件下,以SGR为判据,通过二次回归方程拟合可得,以HMC为铜源,斜带石斑鱼幼鱼铜需要量为7.09 mg/kg。  相似文献   
90.
在饵料中添加0、500、3 000mg/kg的当归多糖(ASP)喂食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初始体重(158.64±2.14)g),分别在喂食4和8周后取样,研究ASP对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ASP能显著提高血液白细胞吞噬率和血清LZM活力(P<0.05),对血清一氧化氮(NO)、体表黏液溶菌酶(LZM)活力和抗菌活力无显著影响。ASP能促进头肾白细胞增殖、呼吸爆发活力和吞噬活力,降低用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攻毒后试验鱼的累积死亡率,3 000mg/kg组累积死亡率低于500mg/kg组,连续喂食ASP 8周的保护效果优于4周。研究表明,用含ASP 3 000mg/kg的饵料连续喂食点带石斑鱼8周能有效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