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1.
西沙石岛风成碳酸盐沉积形成于晚更新世,正处于早期成岩阶段。通过薄片、扫描电镜、稳定碳、氧同位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对石岛风成碳酸盐岩的早期大气淡水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石岛风成碳酸盐沉积的早期成岩固结主要在大气淡水作用下完成,其中蒸发成岩作用在初始固结中可能起着主要作用;在大气淡水作用影响下,部分碎屑颗粒发生溶蚀和新生变形,新生的微亮晶低镁方解石(5~15 μm)镶边胶结在颗粒及孔隙周围,并成为主要的胶结物;而作为大气渗流带和潜流带典型产物的亮晶胶结物则很少占据主导地位。海水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早期成岩作用的改造,会造成锶、镁含量的增高,但影响范围仅止于浅表层,而且对δ13C和δ18O值的影响微弱。生物化学作用可能参与了古土壤中灰质壳与根管石的形成,但在风成碳酸盐沉积的整体成岩上不具意义。大气淡水成岩作用会造成石岛风成碳酸盐岩δ13C和δ18O值的降低,并使碎屑发生新生变形而导致锶、镁的淋溶。成壤风化作用会导致Al、Fe、Mn、Y、Cr元素在古土壤中明显富集,其中Al、Fe、Mn的富集与成壤风化作用有关,而Y、Cr元素则可能源于长期暴露引起的风尘或火山灰的相对富集。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4个季度月(夏、秋、冬、春季),对位于石岛大鱼岛村潮间带的高潮区(SD1站)、中潮区(SD2站)和低潮区(SD3站)所设的3个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并分析所获得的资料,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潮间带不同潮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石岛大鱼岛村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和总种数分别为397.7个/m2,99.874 g/m2和68种。3个潮带的平均密度(D)、平均生物量(B)和种数(S)的季节变化分别为:D冬季>D夏季>D秋季>D春季,B夏季>B冬季>B秋季>B春季,S冬季>S夏季>S秋季>S春季。多样性指数H’值大小顺序为低潮区>高潮区>中潮区,D值大小顺序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J值大小顺序为高潮区>低潮区>中潮区;大鱼岛村潮间带物种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黄浩  陈学恩  林璘 《海洋与湖沼》2019,50(6):1191-1200
本文基于现场观测资料并结合FVCOM三维海洋模式的模拟结果,研究了2010年青岛冷水团生消过程和演变机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南海域的中层冷水是青岛冷水团的雏形,于4月中旬演变为青岛冷水团,位于青岛东南外海40m以下的盐度锋面中;刻画了青岛冷水团的消亡过程:5月青岛冷水团的北部底层水并入南黄海底层冷水中,构成南黄海的西部冷中心;而南部水团面积大幅减小,温盐特征大幅上升;6月上旬,青岛冷水团完全被南黄海底层冷水吞并,青岛冷水团完全消亡;揭示了青岛-石岛近海反气旋涡、黄海冷水团锋面密度环流对青岛冷水团的作用,前者是青岛冷水团存在的动力机制,后者加剧了底层海域的水平热量交换,促使了青岛冷水团的消亡。  相似文献   
14.
李雪瑞  王娜  田松 《海洋通报》2019,38(4):472-479
本文以 1989-2014 年间 6 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提取研究区海岛及周边海域的土地利用信息,建立海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海岛的总体环境质量及空间分异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影响海岛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力因素。评价结果表明,永兴岛人为开发活动较强烈,建有机场、码头、防波堤等人工设施,岛内房屋建筑设施较多;1989-2014 年间永兴岛及周边海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由良转为一般,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其中 1989-2013 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特别是 2012 年三沙市建市后下降明显,但到 2014 年生态环境质量又有所恢复。永兴岛石岛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填海造地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破坏,但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对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以及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 2014 年生态环境质量有了稍许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1 IntroductionThe temporary Shidao seismographic station,the farthest one from China s Mainland (except Tai-wan Province) supported by a national fundamentalresearch project for 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continental margin, is located at Shidao island(…  相似文献   
16.
石岛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2009年5月分4个航次对石岛海域进行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164种,整个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生物的优势种明显;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79个/m2和11.00 g/m2;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初步分为近岸的粗砂底质群落和离岸较远的泥沙底质群落。本调查结果与其他海域调查资料做了对比,并初步分析了与其他调查海域结果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三叠纪石岛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位于山东省胶东地区的石岛杂岩体是苏鲁超高压变质地块中唯一已知的与三叠纪俯冲板片断离有关的“同折返”火成杂岩。岩性上自早到晚由辉长岩、辉石正长岩、(石英)正长岩和正长花岗岩等四个岩石单元构成。杂岩体各岩石单元均富钾,K2O/Na2O=1.12~3.04,是典型的富钾系列的侵入岩。SiO2与TiO2、Fe2O3、FeO、MgO、CaO、MnO、Ba、Sr成反比,与Nb、Rb含量呈正比。所有岩石单元均明显地富集LREE,早期单元无明显的铕异常,晚期单元具有弱的负铕异常。微量元素具有Nb、Ta和Ti的负异常和Pb的正异常,Ba早期富集,晚期亏损。各岩石单元全岩样品的Sr-Nd-Pb同位素组成非常的一致:^87Sr/^86Sr(225Ma)为0.706~0.707、εNd(225Ma)为-13.6~-16.2、^206Pb/^204Pb为16.29~16.57、^207Pb/^204Pb为15.24~15.44、^208Pb/^204Pb为36.54~37.11。石岛杂岩体的成因机制可以用板块断离模型解释,而在物质来源上不同岩石单元都来自相同的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区,由于不同阶段熔融并经历不同程度结晶分异和下地壳同化混染导致它们在成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南海西沙石岛地震台下的地壳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加强海上天然地震观测和岩石圈结构研究,我们在南海西沙群岛建立了石岛流动地震台,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观测试验.观测结果表明,虽然岛礁区的地震数据受热带气旋影响期间背景噪声较大,但仍能记录到MW 6级以上的地震.本文对具有清晰P波波形的远震记录进行了接收函数处理和计算模拟,得到台站下简单的地壳结构模型,其莫霍面深度为28 km,上地壳顶部有一层2 km厚的低速层,横波速度只有23 km/s,向下逐渐过渡到横波速度为38 km/s的下地壳.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石岛台与琼中台的地壳结构模型是西沙海槽剖面的自然延伸,西沙地块的地壳结构属减薄型陆壳,可与华南地块的正常陆壳对比.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模式研究了2001~2016年石岛海浪有效波高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评估了不同区域风场对其贡献,并探讨了其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石岛有效波高受黄海季风系统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12月份最大, 6月份最小, 1%大波有效波高季节变化不显著。石岛有效波高年际变化信号显著,其与风速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存在季节性差异:石岛有效波高和石岛、黄海区域平均风速不同月份的年际异常分别在7、10月份相关性较高,而石岛1%大波有效波高和石岛、黄海区域平均1%大风风速不同月份的年际异常则在8月份左右相关性最高。不同区域风场对石岛有效波高场的影响也呈现了季节性差异:夏季,黄海南部区域风场对石岛海浪的贡献较大,而石岛风场的贡献较小;冬季,石岛风场的贡献较大。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会对石岛有效波高的年际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比较小。本研究旨在对石岛海浪在季节和年际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以及风场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该海域海浪场进行了详细的认识,对了解该海域海浪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风成碳酸盐岩作为一种独特的海岸地貌在全球中纬度地区广泛分布,在全球气候分带上多属于气压带与风带交替控制的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区,与全球气候带的吻合较好。风成碳酸盐岩在各个时代均可发育,但以第四纪更新世风成碳酸盐岩最为常见。风成碳酸盐岩的发育主要受气候背景的影响,还受海岸地貌背景及浅海碳酸盐岩生产力的制约,并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系密切,相对而言在海平面高位期发育更好。西沙石岛更新世风成碳酸盐岩是热带海洋季风气候背景下发育起来的少数实例之一,是东亚季风的产物。石岛风成碳酸盐岩的存在可能反映了该区晚更新世相对干旱的气候条件。石岛风成碳酸盐岩与古土壤的旋回变化可能反映了气候背景的干湿变化或海平面的波动,其成因机理的深入揭示对南海西北部东亚季风及古海洋的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