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2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346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856篇
海洋学   305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24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研究了无机磷磷酸二氢钠(NaH_2PO_4)及3种有机磷源三磷酸腺苷二钠(adenosine disodium triphosphate,ATP)、β-甘油磷酸二钠(sodiumβ-glycerophosphate,G-P)和D-葡萄糖-6-磷酸(D-Glucose 6-phosphate,D-G-6-P)对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生长及PSII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杜氏藻在ATP和NaH_2PO_4的磷环境中生长迅速,最大比生长速率(μ_(max))分别为(0.736±0.0158)/d和(0.667±0.0553)/d;而β-甘油磷酸二钠和D-葡萄糖-6-磷酸培养条件下藻生长则具有滞后效应,μ_(max)分别为(0.232±0.0114)/d和(0.31±0.0077)/d。ATP和NaH_2PO_4作为磷源时,藻最大电子传递效率(ETR_(max))和最大饱和光强(I_k)显著高于β-甘油磷酸二钠和D-葡萄糖-6-磷酸处理组(P0.05),而NPQ则呈相反。JIP-test参数可知,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t=0时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还原QA的能量(TR_0/RC)和最大光化学效率(Φ_(P0))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β-甘油磷酸二钠和D-葡萄糖-6-磷酸处理组单位反应中心耗散掉的能量(DI_0/RC)显著增加(P0.05),ψ_0和Φ_(E0)显著降低(P0.05)。表明β-甘油磷酸二钠和D-葡萄糖-6-磷酸作为磷源时藻光合系统反应活性中心(RC)部分关闭,反应活性中心的数量(RC/CS_0)减少,PSⅡ受体侧电子传递受到影响,能量耗散效率提高。综上可知,杜氏藻均能利用无机磷和有机磷作为磷源供其生长,但ATP作为磷源使得藻在最短时间进入对数期,生物量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42.
深部盐矿勘探钻井液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ZK001井钻遇地层为大段泥岩,部分地层为页岩、含泥岩、膏层。在泥页岩地层进行大口径全面钻进,钻速较快,固控设备能力有限,引起钻屑中粘土颗粒重复性膨胀、软化及裂解分散,最终可能造成粘土侵,对井内安全造成威胁。深部岩膏层易溶于水,从而导致层蠕变、井径扩大、井壁失稳等问题。以ZK001井为例,通过优化钻井液体系及现场施工工艺,解决了地层强造浆、层失稳等问题。通过岩石力学测试、阳离子交换容量测试、钻井液体系优选及性能测试,确定了上部地层采用聚合物钻井液体系,下部含层取芯钻进转换为饱和水钻井液体系。通过选用合适的钻井液密度、粘度、切力量、滤失量、含量等指标,可以有效控制上部泥岩井壁稳定、含层蠕变、井径扩大的问题。钻进过程中钻井液性能稳定且易于维护,从而保证了钻进工作安全、高效、顺利的进行。  相似文献   
43.
基于1950~2011年间的月平均温、度资料,以28℃等温线作为西太平洋暖池的定义标准,并取ΔT=-0.4℃,分别计算了暖池区(20°N~15°S,120°E~140°W)各格点混合层、障碍层和深层的平均度,构成了暖池热结构的度场.据此,运用EOF分解法分析了暖池热结构度距平场主要模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间的关系,并探讨了主要模态的年际变异机理.结果表明,暖池热结构度场第一模态揭示了度场变异的关键区位于暖池中部;该模态具有2~4a的年际变化和准10a的年代际变化,并在1977年前后经历了一次气候跃变(此外,深层度场第一模态还在1999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气候跃变),且在跃变前后与不同类型的ENSO事件有较密切的联系.暖池中部混合层和障碍层度的变化比较一致,即在跃变前度为偏高期,而在跃变后则变为偏低期.暖池中部深层度在1977年以前和1999年之后皆处于偏高期,而在1978~1999年间则处于偏低期.而且,从混合层至深层,度的变化幅度逐渐变小.进一步分析表明,暖池中部混合层和障碍层度的年际变化主要是由纬向风、南赤道流(SEC)和降水共同引起的,即当东风增强(减弱)时,强(弱)SEC将携带更多(少)的高水进入混合层或潜沉至障碍层,同时局地降水的减少(增多),也使得混合层和障碍层的度增加(减少);深层度的年际变化主要是由SEC和赤道潜流(EUC)导致的,即当SEC增强(减弱)时,将有更多(少)的高水进入暖池,而当EUC增强(减弱)时则有更多(少)的低水流出暖池,从而使得暖池的深层度升高(降低).  相似文献   
44.
药彦辰  邱轩  王红梅  段勇 《地球科学》2018,43(2):449-458
白云石是沉积岩中广泛存在的碳酸矿物,其成因机制一直备受关注.野外调研发现现生白云石多分布于高环境,模拟实验也表明嗜微生物能诱导形成白云石,但微生物诱导白云石沉淀的机理仍不明确.分别用嗜古菌Natrinema sp.J7-1对数后期的活细胞、失去代谢活性的J7-1完整细胞(经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处理)、表面蛋白质变性的J7-1细胞(经多聚甲醛和戊二醛处理)和表面富含羧基的微球,在度为280‰的沉淀体系中诱导白云石沉淀.分别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矿物的物相,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矿物、微生物以及羧基微球的形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细胞变性前后表面的官能团.结果表明,失去代谢活性的J7-1细胞与正常的对数后期细胞均能够诱导原白云石形成;经过多聚甲醛/戊二醛固定后,细胞表面羧基含量降低,不能诱导白云石沉淀;羧基微球能够诱导形成原白云石.以上研究证实细胞表面的羧基可能是微生物促进白云石沉淀的一种关键因素,而细胞的生长代谢在本研究的条件下不是控制白云石沉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5.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蜂窝状洞穴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蜂窝状洞穴以其精致的形貌和众说纷纭的成因吸引着科研人员和普通大众的兴趣。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蜂窝状洞穴主要产于晚白垩世丹霞组二段(锦石岩段)风成砂岩的崖壁上。本文以园区长老峰锦石岩寺和睡美人禄意堂两处蜂窝状洞穴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了解洞穴生长环境,定量统计分析其形态特征,并采集砂岩样品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探讨洞穴形成与风化作用的关系。研究表明:蜂窝状洞穴所在的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发育大型高角度交错层理,渗透性较好;洞穴开口均向下朝向锦江,有利于来自锦江河流的湿润水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小洞内部;洞穴开口基本服从泰森多边形分布。因此,碎屑颗粒相对比较均匀的风成砂岩为丹霞山蜂窝状洞穴的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岩石基础,锦江河流为风化提供了必要的湿润水汽和分。在初始发育阶段,从岩壁上最适合风化作用的若干个点开始形成细小的坑洼,逐步向同层位扩张。单个小洞穴由于风化作用,洞穴内部风化速率大于洞穴开口边缘,导致蜂窝状洞穴内部空间扩大较快。然后,蜂窝状洞穴的发育突破纹层的限制,逐步加大、变深而呈泰森多边形规则分布。最终,随着洞穴加深,在重力、风力的影响下,蜂窝状洞穴隔壁减薄失稳,洞穴消亡。  相似文献   
46.
摘要:目的 探讨菌株Salinivibrio sp.YH4分泌的丝氨酸蛋白酶EYHS的耐性及结构特征。方法 明胶底物酶谱法分析EYHS的耐性。应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EYHS及6种耐的S8家族丝氨酸蛋白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EYHS在4 mol/L的NaCl溶液中仍具有活性,属于耐蛋白酶。EYHS及6种S8家族丝氨酸蛋白酶分子表面的loop区等无规则卷曲所占比例较高,α-螺旋与β-片层则主要位于酶分子内部。EYHS分子表面酸性氨基酸含量较高,且具有弱疏水内核。多序列比对发现蛋白酶的催化三联体两侧存在高度保守的基序和保守的极性氨基酸及芳香族氨基酸,并存在多个保守的Gly与Ala。同源模建和表面电荷分布显示,α螺旋和β片层围成了蛋白酶的催化腔,EYHS活性中心包含由Asp32、His65与Ser215组成的催化三联体,且催化位点区域表面静电势为负。结论 上述结构特征可能有助于耐丝氨酸蛋白酶EYHS在高环境下维持其稳定性和适度柔性,并有助于其催化功能的发挥,为深入研究耐丝氨酸蛋白酶的高环境适应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本项研究选取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湖区作为研究区,筛选出了9种优势生植物,开展了生植物生长区土体颗粒、容重、含水量等物理性质指标,以及土体中HCO<sub>3</sub><sub><sup>-</sup></sub>、Cl<sub><sup>-</sup></sub>、SO<sub>4</sub><sub><sup>2-</sup></sub>、K<sub><sup>+</sup></sub>、Na<sub><sup>+</sup></sub>、Ca<sub><sup>2+</sup></sub>和Mg<sub><sup>2+ </sup></sub>7种易溶离子含量试验测试,分析了区内芦苇、海韭菜等9种生植物茎叶和根系部分HCO<sub>3</sub><sub><sup>-</sup></sub>、Cl<sub><sup>-</sup></sub>等7种易溶离子含量及其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内9种生植物对易溶离子吸收作用及其差异性;采用生植物地上茎叶部分K<sub><sup>+</sup></sub>/Na<sub><sup>+</sup></sub>值结果,定量评价了区内9种生植物耐性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区内9种生植物茎叶部分K<sub><sup>+</sup></sub>/Na<sub><sup>+</sup></sub>比值,其由大至小依次为:小花棘豆0.84、羊齿天门冬0.58、白刺0.55、地风毛菊0.52、海韭菜0.50、无脉苔草0.47、洽草0.41、芦苇0.39和赖草0.34。本项研究结果,利用为尕斯库勒湖区及其周边地区,利用生植物有效改良土壤渍化方面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8.
银沙银矿(Silver Sand silver deposit)是玻利维亚锡矿带内新探明的一个超大型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银矿床,已探明银金属资源量约1万t,平均银品位约120 g/t,并伴有少量铅、锌、铟、镓.银矿化与中新世中酸性侵入岩和次火山岩有关.矿体赋存于白垩系蚀变褪色石英砂岩中的密集构造裂隙带内.成矿作用可以划分...  相似文献   
49.
宋柳  吕建建  王磊  孙东方  刘萍 《海洋与湖沼》2019,50(5):1080-1090
几丁质酶(chitinase)在甲壳动物的蜕皮、消化和免疫等很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为深入探讨几丁质酶的免疫防御机制,本实验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PtCht6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2736bp,开放阅读框(ORF)2103bp,编码700个氨基酸,具有几丁质酶GH18家族典型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PtCht6在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不同蜕皮阶段、不同病原感染以及低胁迫(11)下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PtCht6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在不同蜕皮时期的肝胰腺中,其表达量由蜕皮后期(A/B)、蜕皮间期(C)、蜕皮前期(D)依次递减(P0.05);人工感染WSSV和副溶血弧菌后.PtCht6的表达量在肝胰腺中分别于12h、72h达到最大值,在血细胞中均于12h达到最大值,且相较于对照组,整体显著上调表达(P0.05);低胁迫能够显著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最高抑制73倍(P0.05)。同时发现,低环境下感染WSSV后,该基因达到峰值的时间明显延迟(至少延迟12h.P0.05)。该研究结果预示PtCht6作为免疫因子参与三疣梭子蟹的病原防御,且低胁迫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基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0.
邢亦谦  邢军武 《海洋科学》2019,43(5):97-102
以纠正碱蓬属Suaeda生植物研究中广泛存在的分类错误为目的,针对碱蓬属研究中因缺乏正确的种属鉴定与使用错误种名等导致无法确定研究对象是何植物,使研究结果丧失确定性和科学价值的问题,通过对相关错误文献的梳理,对包括《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在内的有关碱蓬属植物研究文献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了有关碱蓬属植物研究中的同物异名、同名异物以及中文名与拉丁名错乱等问题并予以纠正。对提高碱蓬属植物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