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陶平 《贵州地质》1991,8(2):119-130
本文利用一比五万遵义市幅、遵义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岩石和土壤测量成果,较系统地论述全区各时代地层岩石元素背景含量、元素共生组合和富集成矿的特征,以及土壤剖面上元素含量变化规律等方面入手,对遵义地层岩石及其风化土壤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作一初步探讨,可供该区进行地质找矿、研究环境地球化学、探讨化探工作方法时参考。  相似文献   
82.
测量土壤气体中的 CO_2寻找铀矿是个探索性的研究。本文主要论述应用 CO_2法找铀的可能机理和在碳畦泥岩等三个不同类型铀矿床上的试验情况。实测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下,方法是有效的。本文针对取样方法,样品加工和分析测定技术作了简单的介绍,并得到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83.
通过广东凡口铅锌矿区灰岩风化残积土壤指示元素富集粒度和存在形式的研究,证实了指示元素在粗、细两端元粒级富集的倾向。但小于200目的细粒级富集稳定性更好。建议将野外直接过200目筛网的土样送交分析。证实了铁锰氧化物是指示元素的主要载体相。锰氧化物比铁氧化物更富集成矿元素。采用土壤重砂的电磁性部分作为样品介质或采用部分提取的方法,均可提高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衬度和分析灵敏度。  相似文献   
84.
以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基因组DNA为模板,根据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特异基因片段。回收该基因片段,与pMD18-T载体连接,并转化到感受态大肠杆菌ER2566细胞,获得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片段的克隆。序列分析表明白骨壤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片段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编码78个氨基酸,与水稻、玉米、红薯和白杨相应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3.3%,84.6%,84.6%和87.2%。  相似文献   
85.
九龙江口秋茄和白骨壤的渗透调节剂及其贡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1994年和1995年,在福建省九龙江口龙海市海岸采集秋茄和白骨壤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而定法和比色法分析了其叶片组织中无机和有机渗透调节剂的含量及其贡献。结果表明,秋茄和白骨壤的无机渗透调节剂在总渗透调节中的贡献分别为87.8%和87.4%,有机渗透调节剂的贡献仅分别为12.2%和12.6%。在无机渗透调节剂中,Na 和Cl-占主导地位,其次为K ,而Ca2 、Mg2 和NO3-的贡献很小。在有机渗透调节剂中,可溶性糖占主导地位,游离氨基酸和有机酸的贡献较小。另外,秋茄和白骨壤根据分析的无机和有机渗透调节剂浓度计算出的渗透调节能力均小于实测值,说明存在其它一些未知的渗透调节剂。  相似文献   
86.
角果木和白骨壤次生木质部的生态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鹏  林建辉  林益明 《台湾海峡》1999,18(4):413-417
对红树科Rhizophoraceae的角果木和马鞭草科Verbenaceae的白骨壤次生木质部的组织结构和数量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角果木的应拉木与普通木的纤维分子的变化,还探讨了角果木和白骨壤的木材结构与环境关系。红树植物导管数量多,管孔小、机械组织为韧型纤维,薄壁组织次生加厚明显是适应环境的特征。  相似文献   
87.
通过对土壤微结构系统的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南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微结构可分为基底式胶结结构,胶斑状结构,斑状-胶斑结构,粒状结构,似粒状结构和粒状-斑状结构,其中前3种总是出现在古土壤中,其形成在温暖湿润,植被茂盛的环境下;后3种总是出现在黄土或风化黄土中,形成在以干旱为特征的环境下。微结构沿黄土剖面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实质上揭示了1万年来的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88.
为了解石油污染对土的压实特性的影响,利用室内击实试验,以原油、柴油和水为介质,得到了单一液体介质和油水混合介质时土的击实曲线。结果表明:石油代替水作为壤粘土孔隙流体,其击实曲线无明显峰值,干密度随含油率增加略有增大但远小于无污染土的最大干密度。油水混合作为孔隙流体,随含油率的增加,原油污染土壤的击实曲线由钟型、双峰型转向无明显峰值曲线,出现类似高液限粘土压实特性;柴油污染土的击实曲线由尖锐型转变为无峰值型;最优含水率均减小,最大干密度随含油率变化规律与油品性质有关。提出了"油膜润滑"的新观点,可较好地解释石油污染壤粘土击实曲线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9.
荒漠草原碳酸盐岩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的转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在内蒙古中西部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土壤剖面采集土样,拟分析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无机碳酸盐(SIC)含量和SIC的δ13C值,探讨SOC向SIC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转移量。结果表明:随深度增加,SOC含量逐渐降低而SIC含量依次增大,SOC与SIC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随土层加深,SIC的δ13C值降低,在30 cm深度时相对最低为-8.6‰,而后增大,在深度为60 cm时其值为-5.8‰。说明通过"SOC—CO2—SIC"的微碳循环系统SOC向SIC发生碳的转移。应用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和模型结合SIC的δ13C值对该研究区SIC进行区分,发现30~50 cm土层次生碳酸盐(PC)所占比例为58.5%,50~60 cm土层为44.2%。应用δ13C值对该地区SOC向SIC的转化碳量进行估算,该地区30~60 cm土层每千克土壤中大约固定了SOC分解转化的4.97~5.9 g CO2。  相似文献   
90.
采用汞气测量方法对陕西韩城春秋古墓的位置、被盗情况进行勘查与判断。在墓区及外围,对已开挖墓穴不同部位的空气、壤中气和土壤热释汞分别进行测量,证实了古墓葬中存在高浓度的气汞、壤中气汞和土壤热释汞异常,并利用汞异常的分布形态和位置确定了古墓位置和盗洞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