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59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两种亚历山大藻产毒过程和毒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种有毒亚历山大藻-引自台湾的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1(Alexandrium minutum AMTK-1)和引自美国阿拉斯加的亚历山大藻KW06(Alexandrium sp.KW06)-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产毒状况、毒素组成和毒性大小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两者的异同。结果显示,2种藻的单位细胞毒素含量与培养阶段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即在对数生长初期达最高,之后逐渐下降;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I主要生产GTXs毒素,从对数生长后期到静止期其毒素组成比有所变化,GTX1,TGX4比例增高而TX2,GTX3降低,亚历山大藻KW06主要生产STX毒素;亚历山大藻KW06的毒性高于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1。  相似文献   
112.
栉孔扇贝体内麻痹性贝毒的累积与排出过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摄食实验,研究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对麻痹性贝毒(PSP)产毒藻的敏感性及其累积和排出毒素的特征.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在短时间内可对栉孔扇贝的摄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投喂毒藻的浓度越大,对摄食作用的抑制越明显.栉孔扇贝对PSP贝毒的累积能力很强,实验中,48 h后内脏累积毒素就高达5000μg STXeq100g-1,但其毒素排出速率较慢,在24d解毒阶段后内脏中的毒素还没有下降至国际贝毒食用安全标准水平的80μg STXeq 100g-1.各毒素组成比在整个累积与排除过程中有较大变化,GTX1,GTX4在累积阶段比例下降,同时GTX2,GTX3比例上升;内脏中GTX2:GTX3的比值逐渐增加.毒藻中PSP贝毒毒素组成和贝体中PSP贝毒毒素组成之间的主要差别是GTX4含量的减少和GTX1含量的升高;而扇贝粪便中的毒素组成却与对数生长期的毒藻极为接近.  相似文献   
113.
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于199芹年10月从香港海域底泥分离后于实验室人工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麻痹性贝毒的组成;按照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的小白鼠生物检定标准方法测试其毒性。结果表明,所含毒素成分主要是膝沟藻毒素-2(GTX2),含量为94.13×10-12g/cell;次要成分是膝沟藻毒素-4的N-磺基氨基甲酸衍生物C4,含量为15.67×10-12g/cell,测得其毒性为(3.23-4.11)×10-6MU/Cell。研究表明,所用的微藻麻痹性贝毒的提取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都比较容易和有效。  相似文献   
114.
目的:观察健脾消癌方治疗结直肠癌Ⅳ期脾虚瘀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结直肠癌Ⅳ期脾虚瘀毒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mFOLFOX6方案行全身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健脾消癌方口服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评定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25/30),对照组为60.00%(18/3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KPS评分均提高,CEA和CAl99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均升高,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扶正消积法拟定的健脾消癌方可有效提高结直肠癌Ⅳ期脾虚瘀毒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并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5.
目的:研究健脾消癌方对HCT116/5-Fu耐药细胞增殖、凋亡、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5-Fu浓度递增间断刺激法诱导建立HCT116/5-Fu细胞,制备健脾消癌方含药血清,设立10%、15%、20%含药血清组,设立相同浓度无药血清对照组及10%胎牛血清组。采用CellTiter GLO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并计算细胞抑制率,采用PI-FACS法检测细胞周期变化,采用Annexin V-APC单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含药血清组对HCT116/5-Fu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随含药血清浓度的升高而抑制作用增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含药血清组HCT116/5-Fu细胞凋亡率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含药血清浓度升高细胞凋亡率提高幅度增大;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含药血清组均可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脾消癌方可抑制HCT116/5-Fu细胞的增殖,促进HCT116/5-Fu细胞的凋亡,阻滞其细胞周期进程,且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强,具有改善结直肠癌耐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CT动脉增强分数(AEF)与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4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TACE治疗,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及无效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甲胎蛋白(AFP)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EF、AFP、肿瘤大小变化;采用Pearson系数探究AEF、AFP与肿瘤大小变化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AEF彩图对TACE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有效组治疗后AEF、AFP、肿瘤大小均小于治疗前、无效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ACE治疗后AEF、AFP均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AEF评估TACE疗效的AUC为0.902,明显高于肝脏动态增强扫描及AEF单独评估的0.793和0.771。结论:AEF对TACE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联合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能进一步提高准确度,可作为TACE治疗HCC疗效评估的辅助手...  相似文献   
117.
近年来关于浮游动物与微囊藻相互作用的研究逐渐被关注.其中有的研究认为浮游动物能够诱导产毒细胞毒素含量的变化.微囊藻毒素是由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编码翻译的,目前关于浮游动物对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相对表达的影响并无报道,本文首次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方法研究铜绿微囊藻PCC7806产毒相关基因mcyB和mcyD在大型蚤胁迫下...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间入院就诊,经超声、CT平扫怀疑肾占位性病变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扫描。对比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双源CT成像特征,并比较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皮髓期及实质期碘浓度和NIC(标准化碘浓度)、肾透明细胞癌不同病理分级碘浓度和NIC及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用于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经手术病理确诊32例肾透明细胞癌和17例非透明细胞癌,经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扫描,透明细胞癌患者在皮髓期和实质期碘浓度及NIC均较非透明细胞癌患者高,组间统计差异显著(P<0.05);肾透明细胞癌在皮髓期及实质期,低级别(Ⅰ级、Ⅱ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碘含量及NIC均显著高于高级别(Ⅲ级、Ⅳ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用于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发现:以实质期NIC界值0.70为标准时,对肾透明细胞癌及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的灵敏度(83.67%)和特异度最高(77.5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可通过将碘定量分析技术区分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还能为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肾癌(RCC)常见亚型多排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的MSCT强化特点。测量CT平扫及多期增强的肿瘤CT值及邻近肾皮质的CT值,对多期相的肿瘤CT值及肿瘤/肾皮质CT值之比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肾癌3种亚型CT平扫值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非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癌和嫌色细胞癌)在多期增强的皮质期、实质期及延迟期的CT值要低于透明细胞癌(各期P值均为0.000),非透明细胞癌在皮质期、实质期及延迟期的肿瘤/肾皮质CT值的比值与透明细胞癌间有统计学差异(各期P值均为0.000),乳头状肾癌与嫌色细胞癌在增强扫描各期的CT绝对值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376、0.315、0.382),但在皮质期、实质期及延迟期肿瘤/肾皮质CT值之比值上乳头状肾癌与嫌色细胞癌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各期P值分别为0.046、0.031、0.048)。结论:MSCT增强多期扫描有助于鉴别透明细胞癌与其他亚型,但不典型的乳头状肾癌与嫌色细胞癌的鉴别较难。   相似文献   
120.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消癌平注射液治疗晚期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 例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 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消癌平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2组的疼痛疗效、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爆发痛发生次数、盐酸羟考酮缓解片人均日剂量及不良反应。结果:疼痛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24%(45/51),对照组为70.59%(36/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RS评分、QOL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爆发痛次数、盐酸羟考酮缓解片人均日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消癌平治疗癌性疼痛的止痛效果佳,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