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3.
14.
对ELISA技术原理及在水产养殖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及海洋生物毒素检测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ELSIA技术基础是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样品与酶标记物和抗体在板孔中反应,洗去未结合的酶标记物,加入发色剂进行孵育,结合的酶标记物使发色剂颜色发生变化,最后加入终止液,在合适的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值。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为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利用已建立的ELISA技术对大黄鱼肝脏中副溶血性弧菌含量进行测定,检出率为70%。嗜水气单胞菌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分析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对于分泌抗嗜水气单胞菌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ELSIA分析可为快速、准确诊断鱼类嗜水气单胞菌提供可靠方法。20世纪90年代末,已有学者利用ELISA技术测定了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的毒力,30 min内即可从未经提纯的毒液中检测出抗原,比较Dot-ELISA和SPA-CoA测定效果,发现灵敏度比SPA-CoA提高了10倍。对于虾类病毒性病原,ELISA测定主要涉及杆状病毒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其中对中国对虾杆状病毒检测灵敏度可达到60 ng,对同一个池白斑综合症发病率检测,检出率可达61.8%。利用ELSIA技术测定海洋生物毒素要求快速、方便、准确,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研制出检测DSP主要毒素软海绵酸(OA)的ELISA方法,美国和德国使用抗石房蛤毒素(saxtoxins,STX)和抗neo-STX多克隆抗体建立ELISA法测定PSP,可同时检测STX和neo-STX,灵敏度为40μg/(100 g)。虽然利用ELISA技术测定海洋生物毒素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发生抗体交叉反应、系列标准毒素缺乏等因素仍然限制该方法的深入应用。 相似文献
16.
森林脑炎作为一种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空间分布与环境关系密切,探索其时空分布模式与环境因子对其影响机制对于掌握和预测森林脑炎的发病风险区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东北疫源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通过统计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了2005—2015年森林脑炎时空分布特征,进而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森林脑炎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其指示作用。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内森林脑炎发病率在2005—2015年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和季节性发病特征,且其发病率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模式,主要有2个大的热点集聚区;② 从整个研究区来看,植被类型、土地利用、年均气温、土壤类型、5—8月均气温、坡度、高程和年均降雨量是森林脑炎发病率空间流行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③ 对于所筛选的环境指示因子而言,各指示因子对森林脑炎发病风险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即各因子的各类型(范围)内,森林脑炎发病率不同;各指示因子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森林脑炎的发病风险具有显著增强效应。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及全国森林脑炎疫情的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生脉散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运用本草组鉴数据库(HERB)初步获取生脉散的活性成分,结合SwissADME和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筛选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并预测其靶点。通过GeneCards及DisGeNET数据库筛选VMC相关靶点。取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获得生脉散治疗VMC的潜在治疗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潜在治疗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并通过Cytoscape 3.7.1软件挖掘PPI网络中的核心靶点。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图,将潜在治疗靶点导入DAVID 6.8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生脉散治疗VMC的有效活性成分151个,涉及55个潜在治疗靶点,405个生物过程,36个细胞组分,55个分子功能和147条代谢通路。结论:生脉散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蛋白激酶、天然免疫基因等多靶点、多途径干预VMC的进程,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