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237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243篇
海洋学   61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利用2008年夏季我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资料,基于流式细胞技术,对白令海北部陆架区的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细胞大小(碳含量)、色素浓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该类群的环境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中仅含聚球藻和真核藻,其丰度范围分别为0.14×106 2.69×106和0.23×106-12.49×106个/dm3。聚球藻的叶绿素a和藻红蛋白含量、微微型真核藻的叶绿素a含量与类群丰度以及微微型真核藻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与细胞大小间均存在同向变化趋势。两类藻偏向于喜温嗜淡型,更适合在寡营养环境中保持较高的丰度,但能在高营养盐浓度下形成相对较高的碳含量。越接近陆地,细胞越小,丰度越大,碳含量及FL2/FL3越低;所处层位越深、纬度越高,则细胞越大,碳含量及FL2/FL3越高。北极气温升高和径流量的增加有利于陆架区微微型浮游植物类群丰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2.
以8个菌株(3株革兰氏阳性菌、3株革兰氏阴性菌和2株真菌)作为指示菌,采用管碟法对分离自南海硇洲岛马粪海hP-(Hemicentrotuspulcherrimus)中的106株细菌(含放线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并对其中抗菌活性较强的菌株进行了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具有抗菌活...  相似文献   
203.
应用荧光显微直接计数法,研究了2006年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细菌、浮游病毒数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浮游细菌数量为(6.92×105~5.54×106)个/mL,浮游病毒数量为(2.22×106~9.97×107)个/mL.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数量的平面分布特征较一致,均为近海过...  相似文献   
204.
通过扫描电镜精细观测,在贵州遵义松林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剖面,于其底部的硅质页岩中发现了可能的细菌状化石,直径200~500 nm,形态不一,具有细菌的大小和形状,有机碳含量丰富,大部分细菌含磷.通过与已有报道中具相似形态生物体的对比,认为其可能是原生的、具有细菌生物结构的微生物小球体(Microbioids),本文称之为细菌状化石.这类细菌状化石可以赋存于石英颗粒表面、石英颗粒间,甚至嵌入石英颗粒中.据前人的模拟实验推测,细菌在石英颗粒沉淀过程中可能起到过重要促进作用,这从微观上为硅质岩的形成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205.
海洋溶藻功能菌作用机理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菌—藻关系”的理念,深入探讨海洋溶藻功能细菌作为潜在的有效防治有害藻华的微生物,已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但大多的研究主要涉及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功能活性物质的纯化,溶藻机理的研究鲜有报道.主要概述了当前国内外海洋环境中溶藻功能细菌溶藻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分析了利用海洋溶藻功能细菌防治有害藻华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206.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了取自青藏高原西部慕士塔格冰川73m冰芯上部56.27m中细菌的数量变化,在1907~2000年的93年中,细菌年平均数在0.66×103ml(1982年)至6.91×103个/ml(1912年)之间变化,平均2.59×103个/ml.细菌数量的变化可分为10个不同的阶段,其中6个高峰期和4个低峰期,分别与氧同位素所反映的高温和低温期有较好的对应.冰芯中细菌数量除温度影响外,还受人类活动和陆源粉尘的影响.慕士塔格冰芯中细菌的数量远低于位于高原中部的各拉丹冬冰芯中细菌的数量,且慕士塔格冰芯中细菌数量受陆源粉尘的影响也小于各拉丹冬冰芯,可能是因为慕士塔格冰芯所处荒漠带植物稀少和土壤中细菌数量少所致,慕士塔格和各拉丹冬冰芯中细菌数量的不同反映了冰芯细菌对所处的不同生态环境的响应.  相似文献   
207.
208.
209.
对凡纳滨对虾的养殖采用新的投料和管理方法,不施肥,从放苗后2h开始投料,并由2餐/d改为5餐/d;管理上采用不施抗生素药物的生态养殖模式。定期抽样测量对虾的体长。结果表明,实验对虾生长速度比对照塘提高20%~30%,成活率高达86.33%,比对照塘高约20%。实验证明该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10.
荧光显微镜细菌计数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细菌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分析和计算方法,并对水样过滤操作方法作了一些改进。大量实验数据表明改进的操作方法对实验结果不会产生影响,更加利于对海洋微生物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