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74篇 |
免费 | 770篇 |
国内免费 | 155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2篇 |
大气科学 | 194篇 |
地球物理 | 476篇 |
地质学 | 3742篇 |
海洋学 | 1944篇 |
天文学 | 56篇 |
综合类 | 447篇 |
自然地理 | 7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99篇 |
2022年 | 233篇 |
2021年 | 236篇 |
2020年 | 194篇 |
2019年 | 214篇 |
2018年 | 155篇 |
2017年 | 146篇 |
2016年 | 137篇 |
2015年 | 197篇 |
2014年 | 396篇 |
2013年 | 229篇 |
2012年 | 353篇 |
2011年 | 326篇 |
2010年 | 335篇 |
2009年 | 379篇 |
2008年 | 398篇 |
2007年 | 327篇 |
2006年 | 346篇 |
2005年 | 320篇 |
2004年 | 263篇 |
2003年 | 242篇 |
2002年 | 259篇 |
2001年 | 216篇 |
2000年 | 223篇 |
1999年 | 181篇 |
1998年 | 146篇 |
1997年 | 169篇 |
1996年 | 171篇 |
1995年 | 143篇 |
1994年 | 126篇 |
1993年 | 94篇 |
1992年 | 133篇 |
1991年 | 105篇 |
1990年 | 94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3篇 |
1974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46年 | 2篇 |
194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41.
42.
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磷形态与生物可利用磷的分布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采用EDTA螯合剂法和不同的化学提取法,研究了太湖3个不同营养水平湖区中8个位点表层沉积物总磷、各组分磷及生物可利用磷的含量分布,探讨了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的释磷潜力和生物可利用磷的来源.结果表明,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总磷、无机磷和生物可利用磷含量分布差异较大,且与各湖的营养水平相一致.有机磷含量与有机质和含水率显著相关;沉积物中Fe-P和Ca-P对生物可利用磷的贡献较大,这部分磷具有较大的潜在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43.
44.
45.
秋季黄海中南部鱼类群落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鱼类与饵料生物之间食物定量关系进而为多鱼种资源评估提供依据,2000~2002年秋季(10~11月)在黄海中南部海域进行了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Eggers模型,计算了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Lophius litulon)、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等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结果表明:黄海中南部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总摄食量约为309万t,其中,鱼(Engraulis japonicus)的摄食量最高(在250万t以上),占总摄食量的80.9%。中上层和底层鱼类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分别为262万t和47万t左右,占总摄食量的84.7%和15.3%,鱼和细纹狮子鱼分别是中上层和底层鱼类中最主要的捕食者。磷虾类是中上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桡足类、端足类和毛颚类;虾类和鱼类是底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磷虾类。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细长脚虫戎(Themisto gracilipe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鱼同时是黄海中南部被摄食量最高的5种饵料生物,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之和约为233万t,占总摄食量的75.5%。 相似文献
46.
中国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是古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载体,然而黄土在大气CO2循环中到底是源还是汇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本文利用陆相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通过敏感性试验,模拟了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各种稳定的气候条件下黄土的土壤有机质都是持续增加的,因此可以认为自然条件下黄土是大气CO2的一个汇;2)温度和降水对黄土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正好相反,表明湿度是影响黄土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温度和降水都是通过对湿度的影响来影响植被生态的;3)地表植被和土壤有机质是黄土碳库与大气CO2之间的重要媒介.黄土表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影响黄土碳汇效应的主要过程;4)黄土碳库的主要存在形式以次生碳酸盐为主,其次是土壤有机质,气态CO2只占很小比例. 相似文献
47.
钼作为植物固氮酶、硝酸还原酶与人体多种酶辅基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植物生长发育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农用地土壤钼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土壤科学施肥、土壤钼有效性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安徽省淮北平原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缺钼土壤区,目前缺乏对该地区土壤钼含量及其驱动因素的系统研究。本文以淮北平原典型土壤区511km2为研究区域,按照1件样品/km2采集0~20cm深度表层土壤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等方法测定表层土壤中全钼、有效钼、TFe2O3、Al2O3、SiO2、P、Mn及有机质含量与pH值等指标含量;利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土壤中全钼、有效钼含量和分布特征,并对制约土壤中全钼、有效钼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砂姜黑土中全钼和有效钼含量以缺乏为主,全钼、有效钼缺乏土壤比例分别高达93.3%、87.3%;全钼含量主要受土壤pH值、Mn、... 相似文献
48.
系统介绍湖北宜昌陈家河剖面下奥陶统分乡组和红花园组的几丁虫分布发育特征,将分乡组和红花园组的几丁虫自下而上划分为Lagenochitina destombesi带和Euconochitina symmetrica带,阐述了几丁虫组合特征,并与国外同期几丁虫生物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49.
《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是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马建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的“面向21世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的主要成果,该书由著名自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先生作序,教育部审定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