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71篇
  免费   1564篇
  国内免费   2496篇
测绘学   458篇
大气科学   811篇
地球物理   1558篇
地质学   5330篇
海洋学   2356篇
天文学   145篇
综合类   623篇
自然地理   1650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397篇
  2022年   450篇
  2021年   427篇
  2020年   385篇
  2019年   420篇
  2018年   324篇
  2017年   327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387篇
  2014年   617篇
  2013年   423篇
  2012年   568篇
  2011年   566篇
  2010年   535篇
  2009年   554篇
  2008年   577篇
  2007年   496篇
  2006年   525篇
  2005年   435篇
  2004年   420篇
  2003年   370篇
  2002年   411篇
  2001年   348篇
  2000年   316篇
  1999年   259篇
  1998年   225篇
  1997年   234篇
  1996年   238篇
  1995年   205篇
  1994年   202篇
  1993年   173篇
  1992年   187篇
  1991年   151篇
  1990年   131篇
  1989年   105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8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4篇
  1946年   2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71.
泉州湾围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采用现场调查资料与历史资料对比的方法,从海岸和海底地貌、水环境质量、海洋生物种类和群落结构等几方面分析了近几十年来福建泉州湾围海工程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围海工程促进了海滩的淤浅,减小了内湾的纳潮量和环境容量,使得泉州湾内湾水质恶化;其最终后果为围海工程附近海区生物种类多样性普遍降低,优势种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72.
赤潮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赤潮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的分析,认为赤潮生物是引发赤潮的内在因素,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而物理因素则是提供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在赤潮生物存在的前提下,化学和物理因素都可以限制赤潮的发生,所以,将生物学、化学与物理海洋学耦合仍旧是赤潮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分析了现有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赤潮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73.
胶州湾沉积物中氮与磷的来源及其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25  
通过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对沉积物中氮、磷含量、OC∶TN、TN∶TP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胶州湾沉积物中氮、磷的来源及其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氮、总磷的变化趋势一致,即从湾内到湾外含量依次降低,其中总氮依次为0.41、0.25、0.20mg/g,总磷的含量依次为0.29、0.24、0.22mg/g.在整个柱状样中总氮、总磷平均含量的变化也和表层基本一致,有机氮在大部分层次占总氮的50%-70%,无机磷所占总磷的比例一般大于60%.根据沉积物OC∶TN比、氮、磷的垂直分布可以判断湾内和湾口沉积物中的氮主要是陆源的,海洋自生的氮分别占28.9%和13.1%,湾外的氮主要是自生的,海洋自生的氮占62.1%.与氮相比,磷主要是陆源的,但在湾外海洋自生磷的比例明显高于湾内.悬浮颗粒物的组成也证明了湾内沉积物中氮、磷主要是陆源的.沉积物中OC∶TN值的垂直变化也反映了近年来胶州湾物质来源的变化特征,即河流来沙急剧减少,沿岸倾倒垃圾不断增多,后者已经取代前者成为胶州湾主要的沉积物来源.另外,沉积物中TN和TN∶TP的垂直变化也和近年来胶州湾水体中营养盐含量的变化相一致.胶州湾不同地区氮、磷的沉积通量相差很大,湾口的沉积通量最大,而湾外的沉积通量最小;在表层沉积物中,氮的矿化速率高于磷,有机磷的矿化速率大于无机磷,但有机氮的矿化速率并不一定大于无机氮.OC、pH、Eh、Es等环境因素影响氮、磷的矿化,但在不同海区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574.
胶州湾悬浮颗粒现场剖面测量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LISST-100现场激光粒度仪于2003年3月在胶州湾首次进行了悬浮颗粒剖面测量,获得了2个剖面的悬浮颗粒现场粒度分布光衰减资料。2个剖面的悬浮颗粒分布自上而下非常相似,颗粒平均大小多为38~74μm,其中1~20μm细颗粒组分所占的比重高。水柱表层悬浮颗粒略粗于底部悬浮颗粒,而且内湾悬浮颗粒比外湾粗。水柱近底层悬浮颗粒粒径同底质浮泥颗粒粒径大小相近,颗粒组成也非常相似。悬浮颗粒浓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接近底部颗粒浓度急剧增高。根据现场测量数据可以马上对悬浮颗粒有效密度、颗粒沉降速率和通量做粗略估算。分析结果表明,光衰减系数同颗粒浓度显著相关,推断光衰减主要是由1~250μm悬浮颗粒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而<20μm的悬浮粒子对光衰减作用起着主要控制作用。光衰减系数与颗粒投影面积显著相关,表明颗粒投影面积可以作为遥感离水反射率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575.
海洋石油污染及其生物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海洋油污染的现状,介绍了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危害、转归以及对污染的生物修复等内容。指出了限制微生物降解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降解效率的措施。生物修复对环境和人类影响小,修复速度快且费用较低,在海洋油污染治理中该方法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76.
人类活动对徐闻灯楼角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珊瑚礁生态系统被认为是“热带海洋沙漠”中的绿洲,有着非常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可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和生活来源,并为游客提供美丽的海底景观,还可保护岛屿和大陆的海岸线免受海浪侵蚀。但是,随着珊瑚礁的利用在不断的变化和增长,珊瑚礁的退化也是触目惊心的。世界上很多地方珊瑚的死亡和珊瑚礁的退化状况都有研究和报道。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压力,即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如全球气候的变暖、长棘海星的数量剧增、厄尔尼诺事件以及强风暴、强烈泥沙活动与沉积事件和火山爆发等;另一个是人为的压力,也就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采集、污水扩散、挖掘造成的再沉积等。  相似文献   
577.
水产养殖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预测,人类对鱼类的消费量在今后15a内将增加50%,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但是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不规范,养殖与水域生态环境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水产养殖已对周围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养殖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更为严峻,李秋芬等的调查表明中国黄渤海沿岸重要对虾养殖区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有机污染,许多地区难以满足对虾养殖的需要,更不能满足苗种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578.
东海西南近岸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在东海西南近岸海域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污损生物10门49科69属84种,群落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为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群落,附着盛期为4–9月,夏季污损生物的附着强度最高。固定生活类型的悬浮物食者是该近岸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的附着主体,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和代表种,其它优势种还有长鳃麦杆虫(Caprella equilibra)、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nigrescens)、今岛柄涡虫(Stylochus ijimai)、克氏无襟毛虫(Spirobranchus kraussii)、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廉形叶钩虾(Jassa falcata)、强壮板钩虾(Stenothoe valida)、光辉圆扇蟹(Sphaerozius nitidus)和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等。污损生物群落个体间因附着空间和食物竞争而存在着相互依存或互相制约的关系,又依照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而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温度是决定污损生物地理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素,物种的温度属性是不同气候带污损生物群落组成差异的本质体现,污损生物的种类数、附着期和附着量与水温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盐度、水流、光、水产养殖等自然环境或人为因素也是影响污损生物附着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79.
高世科  孙文  张硕 《海洋学报》2021,43(6):71-80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对2018年吕泗渔场近岸海域夏季主要生物种类的潜在碳源及其营养级进行分析,利用IsoSource模型计算该海域消费者的3大碳源(浮游植物、悬浮颗粒有机物、底质有机物)贡献值,并比较叠加潜在碳源影响前后主要生物种类的营养级变化。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和底质有机物对37种主要生物种类的贡献比例分别为58.7%和28.2%,而悬浮颗粒有机物的贡献较小。因此判定吕泗渔场近岸海域夏季主要生物种类的潜在碳源主要是浮游植物和底质有机物。通过分别叠加3大潜在碳源和单一物种作为基准值构建两个营养级谱,右营养级谱的生物种类营养级范围为1.74~3.92,比左营养级谱平均下降0.19个营养级,尽管两个营养级谱的整体趋势走向不变,但部分鱼类和多数虾类的营养位置发生改变。右营养级谱的基准值随着潜在碳源叠加比例的不同而变化,能有效反映生物营养级,更适用于低营养级的虾蟹类。但对于处于中高级消费者位置的鱼类来说,这种叠加的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80.
极地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响应和反馈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HBCDs作为一种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近几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对HBCDs特性及近几年来极地、中低纬度区域HBCDs研究进行了综述,对比分析了环境中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植被和生物等多介质中HBCDs赋存水平,探讨了其异构体在多介质中的浓度分配差异,并对其可能原因给出解释,论证了HBCDs污染防治及其进一步环境行为研究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