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45篇 |
免费 | 1358篇 |
国内免费 | 12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44篇 |
大气科学 | 797篇 |
地球物理 | 466篇 |
地质学 | 2462篇 |
海洋学 | 2563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169篇 |
自然地理 | 30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4篇 |
2023年 | 427篇 |
2022年 | 503篇 |
2021年 | 552篇 |
2020年 | 404篇 |
2019年 | 423篇 |
2018年 | 287篇 |
2017年 | 264篇 |
2016年 | 302篇 |
2015年 | 317篇 |
2014年 | 746篇 |
2013年 | 483篇 |
2012年 | 492篇 |
2011年 | 478篇 |
2010年 | 462篇 |
2009年 | 506篇 |
2008年 | 555篇 |
2007年 | 459篇 |
2006年 | 412篇 |
2005年 | 469篇 |
2004年 | 358篇 |
2003年 | 341篇 |
2002年 | 251篇 |
2001年 | 225篇 |
2000年 | 194篇 |
1999年 | 162篇 |
1998年 | 157篇 |
1997年 | 121篇 |
1996年 | 130篇 |
1995年 | 106篇 |
1994年 | 96篇 |
1993年 | 97篇 |
1992年 | 82篇 |
1991年 | 75篇 |
1990年 | 65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1948年 | 2篇 |
1947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1941年 | 2篇 |
193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软质海底多毛类的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4-1985年4航次底栖生物调查资料,首次全面地研究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多毛类404种,习见种191种,区系属亚热带性质;平均生物量4.33g/m^2,平均栖息密度68个/m^2;有沿岸性和外洋性两种明显不同的生态类型,前者位于沿岸水系常年控制海域,种类多,数量较大,后者位于南部粗粒沉积物分布区,种类较少;多毛类高数量区与 相似文献
82.
83.
陈登勤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2,12(2):55-56
紫露草(Trddescantia)微核技术用于监测环境污染的研究,国外已有五年多的历史(1-3)。1980年,此种技术的创始者,美国西伊里诺大学马德修教授来我院合作,在我国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监测空气、工业废水及农药等的污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4,5)。 相似文献
84.
85.
台湾海峡西部毛颚类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本文根据1984年5月-1985年2月在台湾海峡西部综合调查所获的浮游毛颚类样品,经分析共出现26种毛颚类,其中,尤以肥胖箭虫、百陶箭虫和拿卡箭虫最优势,本海区毛颚类虽周年可见,但以春、夏两季较多,尤其是夏季,其种类数和个体数皆居年的最高值,根据其分布特点,可分为近岸暖水性、近岸暖温性、广盐暖水和外海暖水等4个生态类群,其季节变化分布规律与沿岸水系、外海水系的消长和推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6.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磷虾类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磷虾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共记录12种磷虾,其中以中华假磷虾、宽额假磷虾和小型磷虾为主要种。不同种磷虾的生态性质不同,其出现的季节和分布的水域也有变化。中华假磷虾以秋、冬季出现较多,主要分布于近岸水域,宽额假磷虾以夏季出现较多,主要分布于南部外海水域。小型磷虾以冬季出现较多,且分布广。其他种磷虾数量很少,是一些热带、亚热带种,以夏、秋季较常见,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和北部水域。 相似文献
87.
滨海湿地生态经济的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通过对生态环境指标与社会经济指标两方面的分析,建立了滨海湿地生态经济的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计算了滨海湿地开发前总效益(V)、开发后总效益(V′)以及开发利用的限制因子(H)和评价因子(I),并以浙江省上虞市世纪丘围垦工程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1)开发前后的大气调节、水文调节、污染物净化、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环境效益指标(Vee)和旅游休闲、科研教育、提供各种产品等经济效益指标(Vse)影响着对滨海湿地开发前后总效益以及开发可行性的判断;(2)当滨海湿地的开发评价因子I>1时〔I=V′/V=(Vee+′Vse)′/(Vee+Vse)〕,海涂开发后的总效益大于开发前的总效益,海涂开发具有可行性,否则为不宜开发;(3)当滨海湿地开发利用的限制因子H小于0.20时,应限制滨海湿地的开发、利用;(4)上虞市世纪丘海涂湿地的H为0.78,I为2.1,可见该海涂开发后,生态环境效益有所降低,但社会经济效益却大幅度地提高了,说明该海涂的开发是具有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88.
89.
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放线菌抗真菌活性菌株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分离自台湾海峡厦门海域的鹧鸪菜,海仙人掌等8种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放线菌,以4种常见的致病真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弯孢霉(Curvularia sp),镰刀菌(Fusarium sp),木霉(Trichoderma sp)作为抗真菌药物的筛选指示菌,进行了抗真菌活性菌株的生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供测的149株放线菌,19株具有抗真菌活性,占总供测菌株的12.8%;鹧鸪菜共附生放线菌抗真菌活性菌株比例最高,达40.9%;高抗菌株主要分布于鹧鸪菜,海仙人掌和沙菜上,其中以鹧鸪菜最高,占供测菌株的31.8%。 相似文献
90.
穿过Barents海“火山口区”的多次调查资料的解释结果提供了该区火山口(大洼地,直径300-500m,深10-30m),与距今大约15000年冰消作用后气体逸出相关联的进一步证据。为山口的位置表明气体的流动受到三叠纪粉砂岩基岩断裂的控制。数个火山口内的地形高处(由棱角状的岩石组成,局部隆升于火山口壁围岩之上),被解释为水合物丘状体,说明了在火山口形成之后气体仍持续不断地流动。这可能是最早报道的在岩化沉积物中存在的水合物丘状体。假定这种气体为甲烷,海底温度与现今的相似,那么,当海底位于海平面之下280-340m时(比现今低10-80m)就会形成水合物丘状体。地化研究为紧邻火山口区海底浅层中气体水合物随季节性温度变化而分解这一论点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