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74篇 |
免费 | 969篇 |
国内免费 | 7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64篇 |
大气科学 | 462篇 |
地球物理 | 395篇 |
地质学 | 2027篇 |
海洋学 | 1534篇 |
综合类 | 1040篇 |
自然地理 | 28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7篇 |
2023年 | 358篇 |
2022年 | 444篇 |
2021年 | 482篇 |
2020年 | 330篇 |
2019年 | 348篇 |
2018年 | 236篇 |
2017年 | 202篇 |
2016年 | 233篇 |
2015年 | 219篇 |
2014年 | 604篇 |
2013年 | 409篇 |
2012年 | 386篇 |
2011年 | 380篇 |
2010年 | 384篇 |
2009年 | 423篇 |
2008年 | 466篇 |
2007年 | 381篇 |
2006年 | 353篇 |
2005年 | 406篇 |
2004年 | 303篇 |
2003年 | 280篇 |
2002年 | 198篇 |
2001年 | 161篇 |
2000年 | 136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113篇 |
1997年 | 85篇 |
1996年 | 95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63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61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4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中的地下水系统,对维系其浅表水分、热量、盐分均衡以及地表的生态平衡、土壤的资源属性和局部地域气候相对稳定性具有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饱和带水、包气带水(土壤水)、近地表大汽水和植物体内水("四水")之间的垂直循环来实现的.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地下水与地表植被类型间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较少涉及水分运移的机制;而以水分垂直循环的动力学机制为研究对象的SPAC系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则对地下水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存在着尺度转换的困难,更为完整的应该是GSPAC系统(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干旱区内陆盆地地下水生态效应的研究需要开展以下的工作:"四水"垂直循环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研究,尤其是饱水带-包气带界面水、汽、热转化过程的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的研究,它不仅是实现水分垂直循环研究的最终目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中间环节,更是将"四水"垂直循环这一微观水文循环过程与区域水文循环过程相结合,实现尺度转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2.
黄河"八七"分水方案已实施30余年,亟需动态调整分水方案以适应变化的水沙条件和用水格局。为在变化水沙条件下科学配置水资源,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保存量、分增量"的动态配置思路,在优先满足河流和近海生态需水的基础上,根据变化来水来沙塑造高效输沙洪水减少河道内分水指标,兼顾公平和效率将河道内节省的水量作为增量配置给沿黄省(区)。配置结果显示:黄河下游来沙4.00亿~5.00亿t时,采用高效输沙方法黄河河道内分水指标减少5.07亿~24.24亿m3,上游省(区)分水指标增加;动态配置方案体现了生态优先原则,保障沿黄省(区)分水指标不低于现行指标,并增加部分省(区)分水指标。研究成果为多沙河流动态配置水资源提供了科学方法,为"八七"分水方案调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3.
保护海洋环境,防治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始终是关系全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内容。我省沿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今后将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河海统筹、陆海兼顾,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海为重点,以海陆综合治理为关键,以恢复和改善海洋环境为目标,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善海洋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34.
35.
36.
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系统的和谐共生,对地区可持续化发展、国土资源合理配置有重大影响。将经济、社会、生态三系统单独分开进行耦合协调,并加入相对发展度模型,模拟计算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7市在2003~2019年各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值,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时空演变格局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时序上,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波浪式上升,协调类型从拮抗期的中度失调变为协调期的高度协调,实现了“拮抗—磨合—协调”的跨越,2019年所有城市实现零失调,城市间略有差异但差别不大,各系统逐步趋于优化;空间上,耦合协调发展趋势总体呈现“东快西慢”、“东北—西南”两级发展较快,鄱中地区发展增速较为匀速平稳,整体趋势处于协调状态;系统间的相对发展值明显有差异,总体呈“社会滞后—经济社会滞后—生态滞后”的变化趋势。虽然这17年三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值整体提高,但系统间矛盾依然是限制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据此建议加强产业结构改革,注重各系统的生态效益,同时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