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367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根据2003年1月份珠江口实测资料获得了适合该海域的相关参数,建立了适用于该海域的二类水体水色三要素优化反演模型,同步优化反演得到了与2003年1月25~26日实测站点相对应的2003年1月29日的SeaWiFs图像像元点的水色三要素,反演与实测水色三要素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叶绿素14.9%,悬浮泥沙12.1%,黄色物质13.6%。研究结果说明本研究建立的优化反演模型比较适用于珠江口二类水体水色三要素的反演,且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82.
研究了2003年10月采于珠江口5个站位的沉积物剖面酸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时提取的重金属(SEM:Pb,Zn,Cu,Cd,Ni)。其中,站位1、2位于中滩,其沉积物的AVS含量变化范围较小,为0.25—4.06μmol.g-1;站位3、4位于西滩,其沉积物的AVS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为0—26.09μmol.g-1。中滩和西滩沉积物的AVS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西滩表层沉积物的AVS含量接近于零,这可能与该水域较强的底层流和沉积物的再悬浮作用有关。站位5位于珠江口外侧,其表层沉积物的AVS含量相对较高,且垂向变化较小,可能是还原性沉积物间歇性再悬浮后重新沉积的结果。站位1、2和5沉积物中同时提取的重金属含量大体在0.95±0.2μmol.g-1范围内,随深度增加略呈下降趋势;而西滩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为1.43—2.42μmol.g-1,且在一定深度范围内随深度增加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表明珠江口西滩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有加重的趋势。对AVS/SEM摩尔比值和单个金属的毒性效应研究显示,珠江口内尤其是西滩的表层沉积物存在重金属污染,对其中生活的底栖生物具有潜在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83.
珠江口盆地荔湾井区珠江组深水扇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深水区为油气勘探有利区域,通过岩石学和古生物组合特征研究,认为该区珠江组下部属于典型的深水扇沉积,可划分为早期盆地扇和晚期斜坡扇两种类型,两类深水扇都以发育颗粒流、砂质碎屑流及低密度浊流等顺坡重力流沉积为主,同时夹有少量内波和等深流等深水牵引流改造沉积。砂质碎屑流为两类深水扇水道砂体的主要沉积类型,发育有逆-正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和水平层理,粒序层内可见各种丰富的液化变形和生物逃逸构造,而水平层内发育有更多的生物钻孔和扰动现象。两类深水扇的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特征有明显差异,其中盆地扇水道砂岩中普遍含硅质小砾石,水道间泥岩中含有较多保存完好的抱球虫化石,斜坡扇水道砂岩以富含炭泥屑为典型特征,水道间泥岩含有更丰富的颗石藻和抱球虫化石,其中部分抱球虫和颗石具有遭受海底溶蚀作用的现象,指示斜坡扇相对盆地扇有更大的水体深度。平面上两类深水扇具有相似的重力流沉积的分带性,都具有自陆架坡折向盆地方向由颗粒流沉积逐渐向砂质碎屑流和近源高密度浊流、远源低密度浊流等单向演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究底拖网作业对珠江口香港海域底层鱼类的影响。【方法】根据2007-2009年及2014-2016年在珠江口香港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在禁止底拖网捕捞实施前后鱼类种类组成及生物量和生态多样性指数,评估5种典型底层鱼类资源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该海域捕获鱼类种类数在禁止底拖网作业后明显增加,鱼类种类数量从44种升至73种。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2007至2009年,4.937~5.711,2014至2016年,6.559~7.074;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007至2009年,1.945~2.841,2014至2016年,2.220~2.381;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2007至2009年,0.539~0.776,2014至2016年,0.557~0.600。卵鳎Solea ovata、韦式羊舌鮃Arnoglossus waitei、尖嘴魟Dasyatis zugei这3种底层鱼类禁止底拖网实施后在数量(number)和生物量(biomass)上都增幅明显。不同站位数量和生物量的数值在“禁拖令”实施后也都有所增加,其中以站位2(大屿山以北,较靠近香港国际机场海域)增加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5.
分别于2000年4月、2001年4月和2002年8月对珠江河口水域海洋经济动物体内Cu、Pb、Zn、Cd四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4种经济动物体肌肉Cd、Cu、Pb、Zn各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是0.08、2.67、0.05、5.69mg·kg~(-1),其变化范围为nd~0.46mg·kg~(-1)、0.24~11.85mg·kg~(-1)、nd~0.26mg·kg~(-1)、1.55~18.36mg·kg~(-1)。甲壳类与头足类生物体内铜铅锌镉含量比较接近,远远高于鱼类的含量。所检测的14种经济类海洋动物中,虾姑、乌贼Cu的含量高于其余三种元素的含量,其余12种生物Zn的含量比另三种元素含量高。三次调查该水域经济类海洋动物体铜铅锌镉的含量基本一致。与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比较,14种被测样品铜、铅和镉的含量全部符合该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86.
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反硝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N2通量法,在一套连续流动培养装置中测定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的反硝化速率,探讨各种因素对淇澳岛海岸带反硝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硝化速率受NO3-的利用率影响,而不是NO3-的绝对浓度.大型红树植物对淇澳岛海岸带的反硝化速率影响最大,其次是硝酸盐利用率,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较小.由于大型红树植物的影响,样品Q0411-5的反硝化速率比同在岛内的Q0411-3高出1倍.样品Q0412-14的NO3-培养前后的浓度变化(△NO3-)是Q0412-9的4倍多,因为受硝酸盐利用率的影响,它的反硝化速率却是Q0412-9的2倍多.温度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程度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87.
珠江河口水环境时空变异对河口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伟中 《水科学进展》2004,15(4):472-478
分析近20年来珠江河口水环境变异的特征,探讨珠江河口水环境与水生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珠江河口形态、地貌、水文情势和入河污染物等变异改变了珠江河口水生物的栖息条件,削弱了河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对河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发育演化平衡构成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8.
为了加强珠三坳陷珠江组的油气勘探理论,笔者从层序格架、岩芯特征、有孔虫分布、岩石类型及岩性组合等方面,分析珠三坳陷及周缘珠江组三个层序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从S50--S60~S40--S41层序,岩芯特征呈现规律性变化,砂岩粒度减小、分选性增强,水动力条件从强-较强-弱转变;有孔虫丰度变化从零星中低值--连续中高值--连续中值,水深从浅-深-较深,神狐隆起从局部出露到完全沉没。古珠江三角洲及海南隆起—粤桂隆起物源三角洲是S50-S60及S41-S50层序的重点沉积体系。从S50-S60~S40-S41层序,古珠江三角洲规模从"大--中--小"依次演变,海南隆起—粤桂隆起物源三角洲呈"大-大-小/无"变化,浅海迅速扩张,仅半深海分布较稳定。  相似文献   
89.
南海北部陆坡古地貌特征与13.8Ma以来珠江深水扇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综合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球物理方法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3.8 M a以来沉积古地貌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分布及其独特的沉积特征和层序充填演化规律的分析,得出在13.8 M a以来层序发育过程中,凹陷位于宽阔陆架向海盆变迁的陆坡区,北部发育两种类型的峡谷水道,向南海盆方向逐渐变得宽缓;盆地的古地貌背景、物源和气候变化为其主控因素的结论。同时,13.8 M a以来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沉积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点,现今的海底峡谷发育特点基本反映了整体的沉积背景。结果表明,白云凹陷13.8 M a以来的深水沉积受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主要受古地貌背景及其变迁的控制,沉积具有继承性,与现今的沉积面貌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90.
通过分析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珠江组NE—SW向平行于古岸线展布的K22条带状砂体外部地震反射特征、内部反射结构及平面展布规律,并运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和理论,结合海平面变化特点,对K22条带状砂脊沉积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K22条带状砂脊为发育在陆架区古构造高带、受控于强制性海退过程的再沉积产物,其物源来自于早期的三角洲,沉积水动力条件多样,主要为海退过程中的潮汐流和波浪作用;同时,沿岸流也对砂脊形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砂脊后期得益于快速的海侵而保留下来。留存下来的沙脊沉积被包裹在海相泥岩背景中,可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