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366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41.
通过对交杯四沙表层现代沉积考察,分析了滩面沉积微地貌类型,并结合粒度分析和成分分析,探讨不同微地貌沉积特征,进而讨论了交杯四沙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交杯四沙表层发育有低潮线以下、低潮位波浪冲洗带、高潮位冲洗带、风暴潮冲洗带、滩顶冲越带、滨后冲越带、冲越扇中部、冲越扇前缘斜坡以及分流间湾区等9个微地貌单元,代表了9个微相分区。交杯四沙滩面主要以粉砂和细砂为主,整体上分选性中到差,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和黏土矿物。交杯四沙东侧是磨刀门主河槽,以径流为主;西侧沿白藤海、灯笼沙至三灶岛水道以潮流为主。交杯三沙以南,四砂以北构成了分流间凹地环境。交杯四沙以南为东南向的波浪作用带。交杯四沙和其他交杯沙系列沙体具有相同的形成过程,首先由河槽底流将拦门沙沉积物向西搬运沉积形成浅滩,浅滩受潮流和波浪的改造其平面形态呈酒杯状,浅滩的东南面受东南向波浪的作用,前坡遭受侵蚀,在后坡产生堆积,由此沙滩逐渐向陆迁移,先后形成交杯一沙、二沙、三沙和四沙,交杯一沙、二沙和三沙已经合并成陆。随时间的推移,交杯四沙也将与交杯三沙相接成陆,新的交杯五沙有望形成,磨刀门西侧浅滩区将演变成由一系列反曲沙脊和潮滩相间而成的三角洲“滩-脊”平原。  相似文献   
542.
珠江广州河段重污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赋存状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珠江广州河段重污染沉积物进行粒度分级 (>500 μm、500~ 220 μm、220~ 63 μm、63~ 22 μm和 < 22 μm),每个粒级的样品进行重液分离,收集轻组分 (有机质 )和重组分 (主要为无机矿物及无定型有机质 ).在显微镜下对沉积物中不同粒径轻重组分的吸附剂进行鉴定,对其中的多环芳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白鹅潭样品中有机质占总质量的 9.10%,富集了 81.55%的多环芳烃,无机矿物和无定型有机质占 90.92%,富集了 18.45%的多环芳烃;黄埔样品中有机质占总质量的 8.95%,富集了 56.50%的多环芳烃,无机矿物和无定型有机质占 91.15%,富集了 43.50%的多环芳烃.轻组分中的有机吸附剂对多环芳烃的富集能力比重组分无机矿物和无定型有机质高 1~ 2个数量级,轻组分有机吸附剂中焦碳和碳黑富集能力较高,植物碎屑较低.总有机碳和碳黑的含量与多环芳烃的富集能力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43.
局部地形对于河口动量和能量平衡有重要作用,影响了潮波性质和物质输运特性。选取珠江河口崖门这一典型的地貌单元,通过水尺和座底式支架的观测,对其特殊地形边界影响下的动力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过水面积的缩窄导致崖门口处形成局部高水位区,来流方向水位壅高,去流方向水位梯度增大;(2)忽略斜压作用的情况下,由水位梯度所产生的正压项是主要的动力项。沿河道方向的二维垂向平均动量平衡中,急流时刻主要是正压项和对流加速度项平衡,憩流时刻主要是正压项和局地加速度项平衡;(3)地形变化所产生的形态阻力比床面粗糙所产生的肤面阻力要大数倍到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544.
近30年来珠江河口岸线演变时空特征及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珠江河口近30年来实测水下地形、航测地形以及海图、卫星影像等大量资料,建立多时段、大范围河口岸线图谱,分区研究河口岸线向水域延伸的速度及速率,以定量表征珠江河口岸线演变时空特征,并简要分析岸线演变对河口地貌轮廓、水沙流路、滩涂湿地等产生的效应。结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磨刀门岸线延伸速度最大,年均向东南延伸226m;其次为伶仃洋西岸大角山至珠海金星铜鼓角段,年均向东延伸190m;黄茅海西岸崖门出口至烽火角段年均延伸45m,是珠江河口中延伸速度最小的区域。河口岸线延伸对区域泄洪纳潮及水环境造成较大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5.
珠江口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86-1987年珠江口及邻近水域底拖网鱼类采样资料,运用系统聚类与排序等多元分析方法和群落多样性指数,研究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结果把该水域鱼类划分为淡水,河口和沿岸3个群落,分别位于莲花山-虎门河道,珠江河口伶仃洋和珠江口浅海水域,各群落结构组成呈沿盐度梯度成带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546.
20年来珠江口伶仃洋滩槽变化及演变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珠江源远流长,流域广大 ,它是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总称。全长2214km的西江 ,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马雄山,经珠海市磨刀门流入南海 ,是中国第三大河 ,也是珠江的主要排洪干道。珠江口伶仃洋主要接受来自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河水,主要是其四大口门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来水 ,它们总共占了珠江总径流量的53.4%。但仅就西、北江而言 ,则有62.1%的洪峰径流经由这四大口门流入伶仃洋 ,分别占珠江总径流量的18.5 % ,17.3% ,6.4 % ,11.2%[[11]]。。另另外外 ,,在在八八大大分分流流水水道道中中 ,,泄泄出出径径…  相似文献   
547.
珠江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与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Delft3D研究了珠江口最大浑浊带的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盐度和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揭示出最大浑浊带范围的变化。最大浑浊带在干季的悬沙浓度比湿季更大,而其中心位置与湿季相比向上游移动10 km。最大浑浊带的形成受到潮汐、径流和地形的综合影响,而沉积物的再悬浮和垂向环流为影响最大浑浊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48.
文昌8-3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琼海低凸的东北部末端,呈近椭圆状,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较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珠海组沉积相垂向分布是由底部的潮坪沉积逐渐向滨-浅海相过渡;(2)对研究区测井相进行了识别,珠一段的潮坪沉积以潮间带沉积为主,珠二段以砂坝为沉积主体,并发育临滨泥沉积;(3)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发现在水体深度和地形的综合影响下,沉积微相由研究区的中间向两侧逐渐过渡。通过对研究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可以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部署提供有力的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549.
珠江口海域环境及其综合治理问题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珠江口周边陆地与海域所面临的环境复合污染形势及来源,指出海域综合治理应以满足全省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综合治理,建立新的社会发展秩序、经济发展秩序和使用海环境秩序。提出系统地、定量地研究珠江口海区与外海沿岸流以及与陆地径流的水动力、物质与生物流的相互关系与活动规律,认识海域生态系统的稳定特性与受损害受干扰特征,认识大气系统对海域的作用过程与诱发生态失衡的规律,是建立新秩序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550.
吴尧  张蔚  何用  卢陈  吴门伍 《海洋通报》2019,38(2):186-193
潮汐汊口作为河网的重要单元,关系到水沙以及可溶污染物、营养物质的输运和分配,对河口三角洲的水文过程、地貌沉积和生态环境,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国内最大的珠江河网的分汊顶点-马口、三水分汊,基于一个大潮潮周期内走航ADCP测量,分析潮汐汊口各个支汊的流速过程及三维流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非稳态的调和分析算法和小波连续变换确定汊口处主要的潮汐组分,利用潮流分离技术,剥离出占主导作用的潮波信号并探讨潮波动力在潮汐汊口处的空间分布形态。研究发现,由于潮波在西江马口和北江三水汊道内传播的不对称性,两汊间的流速过程存在1.5 h左右的相位差。而连接西北江的岗根汊道,由于存在频繁的水体交换和弯道水流的特性,岗根断面的动力作用较为复杂,其最大垂向平均流速在涨落急时刻分别向左、右岸偏移,横向断面均出现了显著的顺时针二次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