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55篇
  免费   3381篇
  国内免费   2024篇
测绘学   1199篇
大气科学   1319篇
地球物理   1231篇
地质学   8833篇
海洋学   2299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1709篇
自然地理   3025篇
  2025年   9篇
  2024年   314篇
  2023年   446篇
  2022年   567篇
  2021年   548篇
  2020年   464篇
  2019年   517篇
  2018年   357篇
  2017年   348篇
  2016年   399篇
  2015年   458篇
  2014年   858篇
  2013年   670篇
  2012年   819篇
  2011年   790篇
  2010年   834篇
  2009年   897篇
  2008年   885篇
  2007年   763篇
  2006年   897篇
  2005年   818篇
  2004年   737篇
  2003年   682篇
  2002年   658篇
  2001年   644篇
  2000年   467篇
  1999年   476篇
  1998年   496篇
  1997年   466篇
  1996年   418篇
  1995年   367篇
  1994年   328篇
  1993年   277篇
  1992年   282篇
  1991年   231篇
  1990年   255篇
  1989年   135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01.
本研究基于2014—2018年每年8月份,于秦皇岛海域使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数据,分析了小型水母群落的组成种类和丰度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与水母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2014—2018年调查海域共出现小型水母13种,其中2014、2015和2017年夏季水母种类数均为7种, 2016年夏季水母种类数为6种, 2018年夏季水母种类数最少,仅为2种。秦皇岛近岸水域水母的优势种包括薮枝螅水母、球型侧腕水母和锡兰和平水母。2016年夏季秦皇岛水域水母丰度的平均值最高,达到了95.0 ind./m3。2014、2015和2018年分别为66.9 ind./m3、69.1 ind./m3和35.4 ind./m3。2017年最低,为14.9 ind./m3。通过小型水母丰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温度、盐度、pH、磷酸盐、溶解氧、无机氮、悬浮物等环境因子会对秦皇岛夏季水域水母群落结构的年际间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02.
在简单了解研究区的植被、气候状况的基础上 ,分析了内蒙古锡林郭勒和青海海北两种典型草地食草动物牙齿的δ1 3C值 ,测定了采样点表土有机质的δ1 3C值。锡林郭勒的表土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略分散 ,且与植被和微环境密切相关。海北的表层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比较集中。两地的碳同位素组成都偏轻 ,是植被中C4植物含量少的反映。两地放牧动物的珐琅质δ1 3C值分别比当地植物偏重 12 .9‰和 13.5‰ ,或 14 .1‰和 14 .7‰。火灾等高温过程对动物牙齿的碳同位素组成可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03.
镜泊火山群为密山-敦化-抚顺新生代火山带的组成部分。受同名深断裂的次一级NE向深断裂和EW向断裂控制。于晚更新世喷发,K-Ar同位素测年为0.068Ma。最新的喷发在全新世,为8300年(热发光)和5140年(C^14)。在牡丹江-宁安地区,自新第三纪(火山活动始于15.8Ma前)至第四纪,火山喷发有自东向西迁移现象,岩石圈相对地幔热柱每年向东飘移0.5cm。岩石多数为碧玄岩,少数为碱性橄榄玄武岩。含轻稀土较富。多深源包体。估算岩浆来源深度约50km。有5座复火山锥和1座单火山锥,共11个火山口。熔岩流中熔岩隧道发育。镜泊湖为该火山群晚更新世喷发形成的堰塞湖。作为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镜泊湖有“八大名景”,近年来其外围又增加“新镜泊八景”。  相似文献   
904.
西藏冈底斯地块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特征与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一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地块上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可划分为三个带,其中北部岩带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其类型从早期的Ⅰ型到中期的过渡型再演化为晚期的S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缝合-碰撞等构造条件下,是北部班公湖一怒江特提斯演化的集中反映。中部和南部岩浆岩带则集中体现了南部雅鲁藏布特提斯时空演化的完整经历,其中,南部岩带岩体以燕山晚期为主,喜山早期次之,成因及形成环境与特提斯洋壳向北俯7中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晚期),同时俯冲结束后的同碰撞条件下的岩浆活动在该岩带内也有明显的反映(喜山早期);中部岩带岩体以喜山早期为主,燕山晚期次之,岩体大部分为同碰撞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它表征了随着洋壳板块向北俯冲程度的加深和强度的加剧,岩浆活动中心在不断向北迁移,并最终缝合碰撞的过程。因此,该岩带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俯冲的晚阶段及缝合后的同碰撞条件下。喜山晚期的小斑岩体实际上广泛出露于整个冈底斯地块上,它反映的是该区在经历了碰撞造山后发生的陆内伸展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905.
洞庭湖区的区域环境水文地质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涂继武 《湖南地质》2001,20(3):203-206
据综合污染指数计算分析,洞庭湖区域浅层地下水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和非污染4个等级。区域环境水文地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工农业生产,血吸虫防治和居民生活所造成的人为污染,应重点从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采地下水、科学使用农药化肥,改革工业结构,健全环保法规等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理。  相似文献   
906.
铁锰氧化物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矿物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将是21世纪矿物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土壤污染作为一个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正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污染土壤的修复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但是,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众所周知,铁和锰是自然界中少数但常见的变价元素。含有变价元素和带有表面电荷的铁锰氧化物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不仅对有毒有害的无机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净化功能,而且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具有氧化降解作用。利用这些矿物来修复污染土壤,具有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体现出天然净化作用的特色,展现出广阔的环境矿物学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07.
从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出发,以在北京市进行的关于市民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的调查研究为例,详细分析了调查方法和结果。通过对结果的评价,探讨了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在我国进行环境物品价值评估实践中的可行性,得出了这一方法在我国具有推广前景的结论。最后对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今后在我国实践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08.
FITS数据文件的检索和访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适图像传输系统(Flexible Image Transport System,FITS)是天文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数据格式.自从20世纪80年代FITS格式被国际天文联合会(IAU)正式公布为国际标准以来,大部分的天文数据都是以FITS文件的形式在世界各地的数据中心和天文学家手中保存和交换.采用文件系统方式保存管理的FITS数据文件,很难适应程序化的检索和定位需求.随着FITS文件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虚拟天文台技术的发展,为这些以文件形式保存的天文数据提供检索功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FITS头以关键词值对的形式确切定义了所属FITS文件的结构,还提供了数据本身诸多特性的重要信息.FITS头中保存的这些信息可以满足大部分FITS数据文件查询检索的需求.将FITS头中的信息利用数据库来保存和管理,可以极大的方便对FITS文件的检索和定位.FITS头归档入库系统(FitHAS)是中国虚拟天文台项目开发的一个简单实用的FITS头信息归档入库工具,能够方便的将单个或者多个FITS文件的主FITS头信息导入到数据库中,为FITS数据文件的查询检索奠定基础,进而为虚拟天文台等更高层次的数据访问服务部署创造条件.本文介绍FITS数据格式,FITS头的基本结构;探讨虚拟天文台环境下FITS数据文件检索定位的实现方式;阐述FitHAS的功能特点、设计开发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909.
台湾强震对赣粤闽交界及其沿海地区地震形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图通过分析台湾地区与赣粤闽交界及其沿海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动力环境、地震活动的相关性来探讨台湾强震对赣粤闽交界及其沿海地区地震形势的影响,从而分析赣粤闽交界及其沿海地区近期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910.
中国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研究——以湖北钟祥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婧婧  曾菊新 《地理研究》2012,31(3):450-460
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的关系,是地理学与相关学科关注的课题。本文基于人文地理学与人居科学、环境科学和乡村社会等多学科视野,根据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百岁老人的分布规律,阐述了乡村长寿现象的涵义,分析了客观存在的乡村长寿现象及其成因。同时,以湖北钟祥为案例,运用模糊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和比较研究法,系统考究了乡村长寿现象与优越自然生态环境、和谐人文社会环境以及舒适人工居住环境的关系,归纳了乡村长寿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和成因的综合性、长寿与人居环境的正相关性、山区与平原乡村长寿现象的同质性以及人类诉求健康长寿的永恒性等五个可供思考的重要命题,并对建设有利于"居民健康长寿"的乡村人居环境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