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4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177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273篇
海洋学   44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28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涠洲岛石珊瑚在属级组成中以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滨珊瑚属(Porites)、蔷薇珊瑚属(Montipora)为优势类群,在科级的组成上,以蜂巢珊瑚科(Faviidae)、滨珊瑚科(Poritidae)、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为优势类群。西南部的主剖面W2、东北部的W5的石珊瑚属种最多,说明了两个剖面海域石珊瑚生物多样性程度相对较高,这与涠洲岛历年来的珊瑚礁分布有关;涠洲岛6条主剖面的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一致的规律:W5W2W6W1W3W4,W2、W5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珊瑚属种数量、优势属种数量、优势属种相对优势程度(最大的重要值百分比)、优势属重要值百分比之和分别与多样性指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珊瑚属种数量、优势属种数量对多样性指数有促进作用,珊瑚属种数量对多样性指数的贡献率更大;Simpson多样性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E)差异不显著,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H′)差异显著;整个岛区珊瑚属种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72.
2009年3月,采用水下照相及摄像方法,对海南昌江沿岸海域的石珊瑚物种多样性、分布及覆盖度进行了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共发现石珊瑚10科15属28种和1未定种.其中鹿角珊瑚属(Acropora)、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叶状珊瑚属(Lobophyllia)等为优势类群,常见分布珊瑚种类有角孔珊瑚(Gonioporasp.)、标准蜂巢珊瑚(Favia speciosa)、五边角蜂巢珊瑚(Favites pentagona)、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伞房叶状珊瑚(Lobophyllia corymbosa)等.石珊瑚主要分布于海尾镇三联村以南海域,覆盖率最高为12%.本次调查在海南昌江沿岸海域记录的珊瑚种类数多于以前的记录,但少于海南南岸的三亚鹿回头,也少于北部的广西涠洲岛、广东徐闻、香港等海域,随着调查次数的增加,预计会有更多的种类被发现.该海域是北部湾珊瑚幼虫交流的中间过渡区,对珊瑚礁的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于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间,在湄洲湾海域设置50个浅海测站,16条软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生物调查,根据调查采获的多毛类动物样品进行整理,研究湄洲湾多毛类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特点.湄洲湾海域共鉴定有多毛类环节动物177种,隶属4l科112属.湄洲湾多毛类的动物区系特点与台湾海峡具有相似的热带、亚热带特征.讨论多毛类环节动物在调查区域底栖生物种类及数量组成中的地位,分析调查区域多毛类多样性指数等生态特征,为湄洲湾的生态环境监控、环境保护提供多毛类生态学的资料.  相似文献   
74.
台湾东北部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的季节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台湾东北部,黑潮次表层水常年入侵东海陆架。但是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的季节变化规律,尚存在很多不明之处。本文基于2009至2011年间东海4个航次的CTD实测数据,研究了黑潮次表层水入侵东海过程的季节变化规律,发现:黑潮次表层水入侵在春末夏初开始加强,夏季最强,秋季开始减弱,冬季最弱。入侵的黑潮次表层水起源深度也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另外,结果还表明黑潮次表层水入侵存在明显的短期变动。  相似文献   
75.
莱州湾南岸海水入侵类型及其分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渤海莱州湾南岸,是我国海水入侵灾害最严重的岸段。依据入侵物源可将广义海水侵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来源于现代海水的狭义海水入侵和物源于浅层第四沉积层中古海水的地下咸水入侵,它们的成因,机理和危害差异明显;地下卤水入侵是一种特殊类型,造灾程度最高。海岸地貌和第四纪水文地质环境,是控制海水入侵类型区划的主导因素。莱州湾南岸不同岸段海岸环境差异,形成了海水入侵区,地下咸水入侵区和海、咸水混合入侵区3种类型区  相似文献   
76.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外的研究结果,对南海环流提出一些看法,南海经是半封闭的边缘海,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相通,必然有海水交换,黑潮入侵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黑潮入侵的流量主要是由温度和工的差异引志的斜压造成的,因季风应力的正压作用调制而有季节变化;南海北部的黑潮南海分支和南海暖流构成反平行环流系统,分别是冬季的“热力驱动”和夏季的“淡水驱动”所造成,黑潮入侵进到南海。经过一些通道穿过印度尼西  相似文献   
77.
长江口北支盐水倒灌南支对青草沙水源地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自1978年以来,在长江口的几个关键岸段(例青龙港、新建、高桥、堡镇等)设置盐度观测站;1992-1994年的枯季、在青草沙水源地的南、北两侧各抛测量船一般,在一个完整的大、中、小潮期间、连续逐时观测流速、流向、水深、盐度等,同时在青龙港等处设置6个岸边观测点同步取样;1995-1996年在船站位置各设置氯离子自动监测仪一台;1996年3月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长江口水文测验。本文对大量的现场资料作了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青草沙水源地盐水来源主要有北支倒灌咸水团和外海咸水入侵。前者的特征为,氯度的半月变化是小潮期(或小潮后的寻常潮)的氯度反高于大潮期,氯度的潮周日变化是日最高值出现在落憩附近,日最低值出现在涨憩附近,氯度的垂向分层不明显。这与外海盐水入侵引起的氯离子浓度在半月和潮周日内的变化特征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78.
人类活动对徐闻灯楼角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珊瑚礁生态系统被认为是“热带海洋沙漠”中的绿洲,有着非常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可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和生活来源,并为游客提供美丽的海底景观,还可保护岛屿和大陆的海岸线免受海浪侵蚀。但是,随着珊瑚礁的利用在不断的变化和增长,珊瑚礁的退化也是触目惊心的。世界上很多地方珊瑚的死亡和珊瑚礁的退化状况都有研究和报道。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压力,即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如全球气候的变暖、长棘海星的数量剧增、厄尔尼诺事件以及强风暴、强烈泥沙活动与沉积事件和火山爆发等;另一个是人为的压力,也就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采集、污水扩散、挖掘造成的再沉积等。  相似文献   
79.
由于缺少观测数据和对黑潮水准确定义,很难识别出从太平洋入侵到南海的黑潮水团。本文基于一个经过观测验证的三维模式MITgcm,利用被动示踪物标记黑潮水,研究了入侵南海的黑潮水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在冬季,黑潮水入侵的范围最广,几乎占据了18°N-23°N和114°E-121°E的区域;并有一个分支进入台湾海峡;黑潮入侵的范围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在夏季,黑潮水被限制在118°E以东,且没有分支进入台湾海峡;入侵的范围从海面到约205米是增大的,之后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通过分析从2003年到2012年黑潮入侵的年际变化,与厄尔尼诺年和正常年相比,冬季黑潮入侵后向台湾海峡的分支在拉尼娜年是最弱的,这可能与中国大陆东南方向的风应力旋度有关。通过吕宋海峡的黑潮入侵通量(KIT)是西向的,其年平均值约为-3.86×106 m3/s,大于吕宋海峡通量(LST,约-3.15×106 m3/s)。250米以上的KIT约占了全深度通量的60-80%。此外,从2003年到2012年KIT与Niño 3.4指数的相关系数到达0.41,小于LST与Niño 3.4指数的相关系数0.78。  相似文献   
80.
为促使水生入侵植物的资源化利用以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本文选取我国3种常见水生入侵植物,即水浮莲(Pistia stratiotes)、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的植物化感作用方式(植物种植水抑藻、植物粗提物抑藻)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这3种常见水华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差异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种植水和粗提物均对不同微藻表现出选择性抑制作用,且种植水的抑藻效果总体强于粗提物。其中以空心莲子草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最强,共培养第7天藻细胞光密度OD750值下降78.19%,叶绿素a(chl a)含量下降96.61%。铜绿微囊藻在空心莲子草种植水影响下,藻细胞的呼吸速率先升高后降低,光合速率逐渐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以及蛋白质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由此可知铜绿微囊藻在共培养过程中受到了明显的胁迫和伤害。而在共培养第11天,实验组的胞外藻毒素含量较对照组仅增加8.69%,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空心莲子草种植水在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同时不会促进藻毒素的释放,具有较好的生态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