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55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长期以来 ,华南前震旦系基础地质研究普遍认为 ,九岭地体与相距不远的怀玉地体为相互独立的块体 ,它们在构造发展阶段上、岩性组合上各具特色 .九岭地体具大陆地壳的亲缘性 ,发育巨厚的原始沉积构造保存完好的砂、板岩 ,为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组合 ,而相距不远的怀玉地体 ,则具大洋地壳的亲缘性 ,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系组合 ,沿断裂带 ,蛇绿岩断续分布 ,并已遭受强烈的变质和变形 ,构造侵位特征十分明显 ,原始层序残缺不全 ,为活动大陆边缘沉积组合 ,也是华南前震旦系历来十分关注的热点地区[1 ] .地质事件发现在九岭地体东缘的游城乡东南部…  相似文献   
192.
周雨欣  王佳琦  李淳 《地球科学》2017,42(12):2276-2281
闪电熔岩是由于闪电击中地表,瞬间高温使矿物熔融后凝结而成的天然玻璃质岩石.由于标本的稀缺性,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几近空白.研究采用CT扫描、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和电子探针等多种观察仪器,揭示了砂质管状闪电熔岩的内、外部结构特征:玻璃质管壁外表面粗糙且形态复杂,内表面光亮且颜色与外表面不同,管壁内部含大量微小气孔,管道内部可以分为完全贯通、局部堵塞和完全封闭等状态;利用电子探针测定了闪电熔岩的成分:SiO2含量极高,几乎为纯净的玻璃质,仅含有极少量其他金属元素;进一步对比了闪电熔岩、火山玻璃和玻璃陨石在外观、内部结构及成分上的区别,并验证了内蒙古地区类似管状岩石不是闪电熔岩.本研究对闪电熔岩这种罕见的天然物质进行了初步观测,为今后对闪电熔岩更多的科研应用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93.
按岩石对应力不同的反应机理,将动力构造划分成三个系列六个大类,动力变形岩系列的碎裂岩,布丁岩:动力变质岩系列的片糜岩,线糜岩:动力致溶(熔)岩系列的压溶岩与糜熔岩。构造岩命名中选反了反映应变特征与形态特征各一字组成十三个构造动力学岩的基本岩类,前面再冠心岩石的成分就成岩石详细细定名。新建的动力致溶(熔)岩系列并不是自然罕见的岩类,变质岩区一些特殊的“石英岩”及具流动构造的大理岩,加上以镜在擦痕为表  相似文献   
194.
枕状熔岩是海相火山岩的一种特有产出形式,在海相中基性火山岩中普遍发育。基性枕状熔岩往往构成蛇绿岩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但在中酸性火山岩中的枕状熔岩则极为罕见,目前仅在我国的白银厂产出有角斑质岩枕(彭礼贵等,1995;LiZhipeietal,1996).本文较详细地描述了北祁连山西段首次发现的英安质枕状熔岩的产出状态和岩石学特征,并在岩石化学方面与白银厂角斑岩进行对比。认为北祁连山西段英安质枕状熔岩,是海底火山作用发展到岩浆房中的岩浆过剩压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发生溢流作用(Woods,W.A.,1995)而喷出的岩浆流所形成.对于英安质岩枕中的富硅包裹体-硅质岩提出的三种可能成因即外来硅质岩团块、杏仁体和岩浆喷发后因物理化学条件的突变所造成的岩浆不混熔液珠,尚需更多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来证实。  相似文献   
195.
In this short note, we report the ages of five lava samples from a segment of the Eastern Lau Spreading Center (ELSC) and three samples from the Valu Fa Ridge (VFR) in the southern Lau Basin. Thes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situ from the axes and flanks of the spreading centers in the basin. These ages provide a key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spreading mode, crustal formation and overall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basin. Except for two basaltic andesites and one andesite, the lavas analyzed are basalts. The ages of the lavas from ELSC range from (1.45 ± 0.15) Ma to (0.74 ± 0.04) Ma whereas those from VFR range from (0.50 ± 0.06) Ma to (0.32 ± 0.27) Ma, and the basalts give the oldest ages. The relatively younger ages of the VFR lavas are consistent with propose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Lau Basin, i.e., VFR is a propagating extension of ELSC. The occurence of older lavas close to or on spreading axes in the southern Lau Basin implies the complex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basin. These results underscore a need for further detailed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studies in the southern Lau Basin, in order to better clarify the crustal accretion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96.
初洞岩体是一个罕见的复杂地质体。它以其独特的岩石外貌、多期次的矿物世代、罕见的组构特征及复杂的变形机制而不同其它岩体。在研究其岩石结构构造基础上,对反映其成因信息的组构特征进行了理论解释,并将其命名为流改质碎斑岩──一种底辟构造岩。进一步研究后提出:流纹斑岩、碎斑熔岩及流纹质碎斑岩组成“三位一体”的次火山侵入杂岩体,并依此建立起特殊构造环境下岩石分阶段逐渐自碎的一种新底辟构造机制。  相似文献   
197.
198.
相山火山碎屑岩中粒间应力效应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宗烈  薛振华 《岩石学报》1991,7(2):50-55,T001
利用显微粒间应力效应迹象分析方法,发现相山火山岩中广泛而强烈地发生过机械压实作用。所谓“碰撞斑晶破碎”是粒间压应力汇集的结果。因而岩石的成岩作用是在压应力场中进行,属于火山碎屑堆积的产物,应将其归属于火山凝灰岩类。该凝灰岩在成岩后又遭受热变质作用,发生明显的重结晶,使岩石目前产生了一些非标型特征。  相似文献   
199.
初洞流纹质碎斑岩—一种底辟构造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洞岩体是一个罕见的复杂地质体。它以其独特的岩石外貌、多期次的矿物世代、罕见的组构特征及复杂的变形机制而不同其它岩体。在研究其岩石结构构造基础上,对反映其成因信息的组构特征进行了理论解释,并将其命名为流纹质碎斑岩-一种底辟构造岩。进一步研究后提出:流纹斑岩、碎斑熔岩及流纹质碎斑岩组成“三位一体”的次火山侵入杂岩体,并依此建立起特殊构造环境下岩石分阶段逐渐自碎的一种新底辟构造机制。  相似文献   
200.
胶南王台变质基性熔岩:元古宙洋壳残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胶南王台变质基性熔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拉班玄武岩系列 ,具平坦型稀土配分模式 ,高强场相容元素含量与N MORB相近 ,εNd(t) =1.82~ 6 .35 ,△2 0 7Pb 2 0 4Pb为 - 6 .748~ - 8.0 0 0 ,形成于洋中脊环境。它的存在表明鲁东地区发育有元古宙古洋壳残片 ,华北古陆块南缘在早 中元古宙似应处于大洋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