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1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401篇
测绘学   14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1774篇
海洋学   230篇
综合类   8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针对地下CO2气体受物理及化学性质、储层岩性、物性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常规录、测井评价方法在定性识别与定量评价方面存在不足.利用现场气测录井资料、结合地层测试资料和电缆泵抽取样数据,在对恩平凹陷油层、CO2气层、含CO2油层气测组分响应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气测组分差异的CO2定性识别与定量评价方法的解释图版....  相似文献   
82.
车镇凹陷套尔河洼陷地层超压成因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超压成因机理研究的各种分析方法入手,依据压实不均衡、成及裂解成气作用两方面对车镇凹陷套尔河洼陷地层超压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泥岩声波时差及其对应的泥岩密度曲线表现为两段式演化,趋势线变化点在3 250 m附近.一方面从古近系沉积速率看,沙三期沉积中心的沉积速率高达450 m/Ma,可形成高幅度的异常高压,反映了压实不均衡作用对该地区地层超压的贡献作用;另一方面,套尔河洼陷地层超压分布范围与该地区生中心范围一致,且沙三中下段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Ro值在0.8%~1.1%之间,说明生作用对套尔河洼陷地区地层超压的发育亦具有一定的贡献.由此认为,压实不均衡和生作用是套尔河洼陷地区地层超压发育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83.
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泥岩和页岩为例,基于基本地球化学特征,开展封闭体系黄金管热模拟实验,分析泥岩和页岩生产率特征及黄铁矿对有机质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温度为400℃之前,页岩气态产率高于泥岩的,最高相差43.06 mL/g,模拟温度继续升高后,泥岩气态产率超过页岩的;泥岩和页岩在350℃达到产油高峰,页岩总产油率比泥岩的高53.25 mg/g;黄铁矿可以显著提高页岩的C1-C4产率,并促进C5的大量裂解,且黄铁矿可促进总油产率的增加,在产油高峰时,最大可增加54.17 mg/g。页岩生能力强,黄铁矿对页岩油气的生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采用原位加热方法开采页岩油气时,高黄铁矿质量分数的富有机质页岩层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长7段的首选目标。该结果对页岩油气勘探开发选区选层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4.
陈晓雁    陈远荣  李昌明  张遵遵 《地质通报》2012,31(01):120-125
广西大厂矿田为一大型-超大型锡多金属矿田。碳沥青、包裹体、矿石成分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成矿过程中存在大量有机质的参与,类气体是其重要的伴生组分。通过对土壤中的类组分分析发现,其背景含量与异常差异很明显,显示区内存在明显的成矿热液活动,深部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在总结类组分和微量元素As、Sb在更庄地区土壤中的异常展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异常分布区的地质和构造条件,圈出了3个找矿有利区。  相似文献   
85.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下古生界源岩具有典型的二次生特征.当前关于二次生的研究集中在通过热模拟方法认识生机理和模式等方面,关于典型盆地二次生发生范围、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认识塔里木盆地构造背景和热演化规律的基础上,选取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代表性的50余口井,利用Basin Mod 1D盆地模拟软件对多口井进行源岩成熟史模拟,结合现有的镜质体反射率数据,研究奥陶系和寒武系源岩是否存在二次生以及二次生发生时期和规律.综合分析单井模拟结果发现,奥陶系源岩二次生发生范围分布在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中部和古城墟隆起西端,寒武系源岩二次生发生范围分布在沙雅隆起、巴楚隆起和卡塔克隆起中部.不同构造单元二次生开始的时间不同.二次生史受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控制,且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6.
基于Y1井煤系源岩样品微量元素分析、煤岩显微组分及热解测试结果,结合小波分析的米氏旋回划分结果,系统研究了崖南凹陷Y1井崖三段煤系源岩特征及发育规律。研究表明:①以104和260尺度结合岩芯沉积序列及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将崖三段划分为2个中期和5个短期米氏旋回,垂向上表现为旋回厚度及源岩比例向上增大的趋势,中期旋回上部为源岩优势发育层位,其中ⅠA2、ⅠA3和ⅠB2为煤系源岩发育的优势旋回;②煤系源岩有机显微组分表现为富镜质组、贫惰质组、贫壳质组+腐泥组,镜质组含量为44%~100%,平均为83%,以基质镜质体及镜屑体为主,源岩类型以Ⅲ型(腐殖型)有机质为主,少量为Ⅱ2型(腐泥-腐殖型)有机质,源岩以产气为主,其成熟度较低,Ro值平均为1.12%,处于生阶段初期;③煤系源岩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其中断陷盆地向坳陷盆地的转化时期是成煤的关键构造时期、强烈进积作用使得煤系源岩保存不全、区域海平面上升时期是成煤的关键时期、短期旋回小波曲线右偏拐点处为煤系源岩相对发育层位。  相似文献   
87.
近年来有机质孔隙在泥页岩及泥灰岩致密储层中被发现,成为非常规油气藏中一种重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有机质孔隙度的计算是非常规油气评价及勘探中极其重要且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泥灰岩为例,从成因角度出发,提供了计算有机质孔隙度的方法。束鹿凹陷泥灰岩为自生自储型非常规油气藏,发育有机质孔隙。有机质孔隙主要为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由未成熟固体干酪根向低密度类流体转化所产生。根据束鹿泥灰岩现今有机地化特征(Ⅰ型及Ⅱ型干酪根、TOC平均1.66%、氢指数(HI)平均451 mg/g、T_(max)平均444℃),推算出其初始氢指数(HIo)平均561 mg/g、初始有机碳TOCo平均1.9%、可转换碳占48%、转化率为31%。最终利用质量平衡方程求得该区有机质在此演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质孔隙度为0.68%。  相似文献   
88.
《地学前缘》2016,(3):24-35
煤系气及其上覆地层各类天然气的共生、共探及共采,是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提高煤系气开发经济性的重要途径。沁水盆地中—南部连续沉积的上石炭统—下三叠统构成了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系统,煤层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生气和排强度大,气源充足,煤系气显示强烈,成藏前景可观。燕山运动中期构造-热事件导致石炭、二叠纪煤层发生强烈的二次生和排作用,为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泥页岩和致密砂岩储层提供丰富的气源。煤层中天然气以扩散、盖层突破、渗流等方式排,累计排强度最大的地带沿复向斜轴部分布;排作用较活跃和中等活跃地带分布于复向斜轴部的中段和北段,天然气逸散程度相对较低,有利于游离气的富集。总体来看,研究区发育下生(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下—中储(太原组—下石盒子组)、上盖(上二叠统—三叠系)的游离气系统,具有构造、岩性、水力等多种圈闭形式,游离气成藏受控于燕山运动中期的构造分异和异常热事件以及新生代以来盆地持续回返两个关键地质时期。  相似文献   
89.
以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胚胎为研究对象,比较了120#燃料油分散液(water-accommodated fractions,WAFs)与乳化液(biologically enhanced water-accommodated fractions,BE-WAFs)的急性毒性效应,并研究了不同浓度(40、100、250 mg/L)下WAFs、BE-WAFs对胚胎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受到石油的氧化胁迫后,海水青鳉胚胎内3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明显。随着石油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3种酶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诱导效应和抑制效应。其中受石油污染影响最为明显的为SOD酶;而GST酶则对消油剂单独暴露表现较为敏感。实验证明,海水青鳉体内SOD酶活性对石油污染反应最为敏感,适合作为监测石油污染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0.
北部湾东部沉积物中石油烃分布与累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北部湾东部沉积物中石油的污染现状,分析了24个表层样和1只柱状样的石油含量,并运用210Pb法对柱状样进行了定年。结果表明2007年北部湾东部表层沉积物中石油含量范围为62.94~107.80μg/g,平均为83.03μg/g,总体污染较轻。石油含量的低值主要出现在海南岛西侧海域,而高值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北泥质沉积区和湾北近岸海域,油气平台附近的石油也略微富集,距源区距离是决定沉积物中石油含量的重要因素。柱状样B349基于210Pb法获得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53 cm/a,其中石油含量范围为68.31~94.77μg/g,石油含量的2次重要变化可能分别与20世纪80年代涠洲海域石油开发初期的溢油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所伴随的排污增加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