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0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401篇
测绘学   14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1773篇
海洋学   230篇
综合类   8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中、古生界或前古生界潜山油气藏非常发育,到目前为止共探明67个油气田(藏)。其油气富集规律①是冀中坳陷富集程度最高,济阳坳陷、辽河坳陷次之,黄骅坳陷、渤中坳陷最低;②是中位序潜山油气田(藏)富集程度最高,低位序次之,高位序、顶位序最低;③是潜山油气田(藏)以断块山圈闭为主,以褶皱山圈闭为辅;最后是潜山油气田(藏)以大、中型为主,以小型为辅。盆地内潜山油气富集原因是“新生古储”的结果,即是古近系多套源岩覆盖多位序潜山地层,并经断层、地层不整合通道将极为丰富的类运移至不同位序潜山圈闭成藏。指出了多个有利勘探目标,为下一步的潜山油气勘探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62.
Jesper  Kresten  Nielsen  Yanan  She  Jan  Kresten  Nielsen  Nils  -  Martin  Hanken  Sten-  Andreas  Grundvag  吴峧歧 《海洋地质》2008,24(3)
在东格陵兰盆地,晚二叠Ravnefjeld组(FoldvikCreek群)海相沉积物属Wuchiapingian期(Stemmerik等,2001),遍布整个东格陵兰盆地的Ravnefjeld组由三套生物扰动粉砂岩夹两套薄层状泥页岩组成(Piasecki和Stemmerik,1991)。这些富含有机质的薄层沉积是易于生油的源岩,其平均总有机碳含量为4wt%,HI值为300~400mg/g TOC,属于Ⅱ型于酪根(Christiansen等,1993)。黄铁矿莓球的含量表明这种薄层的沉积条件为含硫底水,生物扰动单元代表半氧化-氧化条件(Nielsen和Shen2004),氧化还原敏感元素也指示了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3.
鄂尔多斯盆地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控制着后期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与古地理展布。通过野外剖面、岩芯分析、测井数据等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选取寒武纪SS1最大海泛面(徐庄组沉积晚期地层)为标志层,通过残余厚度印模法,并结合古地质图分析,对研究区前寒武纪进行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前寒武纪沉积背景、构造格局及物源方向。总体上,前寒武纪鄂尔多斯盆地南、北濒临秦祁海和兴蒙海,东、西被贺兰和晋豫陕坳拉槽所夹持,古地貌东北高、西南低,受秦祁海影响最大,可将其划分为3个古构造地貌单元:高地剥蚀区、受古构造控制形成的坳陷区以及处于剥蚀与沉积过渡地带的斜坡阶地区。通过研究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与寒武纪早期源岩分布认为,拉张活动背景下的坳陷带以及斜坡带是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早期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块,前寒武纪古地貌格局影响了寒武纪早期源岩发育与分布。恢复古地貌形态对于揭示物源供给,研究沉积物搬运、平面和纵向展布特征,探究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以及进一步揭示生储盖组合和分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4.
以东营凹陷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主力源岩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溶剂抽提—HCl酸解连续处理实验方法,对泥质源岩黏粒级组分的游离态有机质和碳酸盐矿物结合态有机质进行地球化学表征。结果表明:游离态有机质可以提供沉积环境、热成熟度、有机质生源等地化信息,碳酸盐矿物结合态有机质能补充有机质生源信息;碳酸盐矿物结合态有机质能更好地保存类组分的轻质端,可以指示Botryococcus braunii生源的两环倍半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仅在赋存态中检出。此外单质硫具有相对较高的丰度,相对封闭的矿物晶格赋存环境使有机质的原生地质信息更好地保留下来。对源岩中游离态有机质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到更为真实客观的地质推断结果。  相似文献   
65.
遥感技术预测油气勘探靶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遥感技术预测油气勘探靶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目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油气遥感方法用于预测油气勘探靶区。简单介绍了这两种方法的原理,重点对遥感影像中的线-环影像构造异常和渗漏异常所表现的特征进行了全面总结,最后对遥感技术在预测油气勘探靶区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6.
特提斯域构造活动背景控制下发育一系列煤系源岩发育盆地,且环太平洋带古近纪和新近纪煤多以“富氢”为特征,生潜力巨大,这一类煤系是我国东南沿海含油气盆地重要的源岩,因此,对特提斯背景下的煤系源岩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系统总结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分析特提斯域煤系源岩的发育时代、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归纳总结影响煤系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明确煤系源岩的有利发育条件及优质源岩形成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特提斯域控制下的煤系源岩主要发育于东南亚沿海地区拉张背景下的盆地,多发育于断陷时期的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发育年代与特提斯构造活动时期吻合;煤系源岩发育受古植物、古环境、岩相古地理、陆源有机质供给、构造活动强度、沉积–沉降速率等多因素共同控制,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将其归纳为母源因素、构造–沉积因素及保存因素3类;富含壳质组和富氢镜质体的植物类型是富氢煤形成的必要母源条件,有利的聚煤环境及稳定构造背景是煤系源岩大规模发育的关键因素,合适的水体条件和还原环境是有机质得以保存的重要因素;我国东南沿海盆地煤系源岩生潜力巨大,东海盆地西湖凹陷煤系富含树脂体,珠江口盆地煤系富含孢子及花粉,琼东南盆地发育广泛的煤系泥岩,勘探前景巨大。   相似文献   
67.
寒武系烃源古油藏油裂解气特征及成藏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寒武系为母源的气藏中,普遍存在的固体沥青、25-降藿烷、氮气等三种物质,实际是古油藏残余油裂解的产物。25-降藿烷一般与氧化—降解油有关,氮气来自油藏水洗时溶入的大气,二者共同反映古油藏经历的抬升破坏作用。寒武系源一般经历过两次成藏:加里东—海西期形成“油藏”,燕山—喜马拉雅期裂解为“气藏”。寒武系油裂解气成藏的地质条件是:古构造聚油、后期改造适度、叠合盆地增熟、断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等。围绕加里东—海西期古油藏寻找原生、次生油裂解气是今后寻找寒武系来源油气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8.
从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分离富集了藻类体、孢子体、角质体、镜质体、基质镜质体和丝质体6种主要显微组分,进行了热解及热模拟实验,并对各显微组分热模拟生成的产物热解油进行了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各显微组分热解生潜力及其热解产物热解油的碳同位素组成表明,煤系有机质中藻类体的生油潜力最高,生成的液态类的碳同位素组成最轻;孢子体、角质体等陆源富氢组分生潜力低于藻类体,生成的液态类的碳同位素组成重于藻类体生成的液态类,与煤系含油气盆地中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这些富氢显微组分应该是煤系有机质中主要的生油显微组分。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的生油潜力相对较低,其生成的液态类的碳同位素组成比一般煤系原油重得多,而且这些组分本身对液态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尽管其在煤系有机质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仍然难以成为生成液态石油的主要显微组分,只能在高成熟演化阶段成为良好的生气显微组分。丝质体等惰性组分生潜力极低,不可能成为生油组分。此外,结合原煤的显微组分组成、生潜力和元素分析,提出仅仅以壳质组的含量高低来评价煤的生潜力不完全可靠,热解是经济、快速、有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9.
烃源岩地质色层效应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中红  查明 《地球化学》2006,35(2):157-166
利用未混油或混油源岩样品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分别对纹层状泥岩、暗色块状泥岩及灰质块状泥岩样品进行排模拟实验,其中块状泥岩及灰质块状泥岩被研碎后混入同层原油,而纹层状泥岩不被研碎(也未混油),以保持其层理结构的完整性。实验结果显示,排过程造成轻相对富集,色谱图中主峰碳前移,正构烷分布及部分甾、萜烷参数值在排过程中产生明显变化,萜烷对运移的敏感性没有甾烷强。在排过程中纹层状泥岩与块状泥岩及灰质块状泥岩的地质色层效应有着显著的差异,相对而言,块状泥岩与块状灰质泥岩的排效率低,但排过程造成了它们出现较为明显的地质色层效应,而纹层状泥岩排效率高,但在排过程中地质色层效应不明显。分析认为源岩的物理结构是造成这种地质色层效应的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0.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对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中上奥陶统却尔却克群源岩与其他源岩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低的C28甾烷、24-降胆甾烷、甲藻甾烷、甲藻三芳甾烷与伽马蜡烷含量以及高的C24四环萜烷、重排甾烷含量等特点。柯坪地区中上奥陶统萨尔干组、印干组页岩伽马蜡烷、C28甾烷相对含量与寒武系、中下奥陶统黑土凹组源岩具有相似性。萨尔干组、印干组源岩中生物标志物的绝对含量很低。柯坪地区寒武系玉尔吐斯组、中上奥陶统萨尔干组、上奥陶统印干组、满东地区中下奥陶统黑土凹组等较强沉积环境的泥质源岩伽马蜡烷、C28甾烷、特殊甾烷的相对含量与海相原油主体有较大差异。上奥陶统印干组源岩较高含量的三芳甲藻甾烷、24-降重排胆甾烷和24-降胆甾烷化合物的检出表明,断代生物标志物的提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