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0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401篇
测绘学   14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1773篇
海洋学   230篇
综合类   8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西湖凹陷作为中国东部油气勘探主战场,一直以来都受到油气地质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前人对西湖凹陷油气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深部地层(平湖组及其下伏层),而对中浅层系(花港组及其上覆层)源岩的关注度相对较少。近年来已有勘探发现西湖凹陷中浅层系具有规模成藏的潜力,针对西湖凹陷源岩开展研究,利用多项地球化学测试手段分别分析了西湖凹陷中西部地区的源岩生潜力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果显示:西湖凹陷煤和炭质泥岩的生潜力好,而泥质源岩生潜力变化较大,深部地层的泥质源岩评价为好或极好源岩,中浅层系为差源岩。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Ⅲ型,热演化阶段可划分为开始生阶段(Ro>0.6%)和大量排阶段(Ro>0.8%)。基于原油和各类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显示研究区泥质源岩为主要原油来源。本研究对西湖凹陷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2.
根据油气勘探程度和地质条件的不同,将渤海湾盆地中浅层主力含油气层系以下的层位,即顶面埋深大于3500m时,称为深层气藏,层位主要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孔店组、中生界、古生界、太古界和前震旦系。  相似文献   
203.
以四川盆地及周缘龙马溪组为例,分析了烷碳同位素平面分布特征以及倒转情况,定量研究了烷碳同位素值与热演化程度、埋藏深度及含气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造成不同区块烷碳同位素倒转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龙马溪组页岩气组分具有典型的干气特征:CH4含量介于95.32%~99.59%,平均为98.44%;C2H6含量较少,介于0.09%~0.74%,平均为0.52%;C3H8含量普遍很低。(2)烷碳同位素表现为自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逐渐变轻的特征,δ13C1值介于-36.9‰~-26.7‰,平均为-30.27‰;δ13C2值介于-42.8‰~-31‰,平均为-34.9‰;δ13C3值介于-50.5‰~-33.1‰,平均为-37.28‰。(3)整体上,四川盆地及周缘龙马溪组页岩气烷碳同位素具有完全倒转(δ13C1δ13C2δ13C3)的特征,页岩气成藏过程中干酪根裂解气与滞留裂解气的混合可能是导致烷碳同位素发生倒转的主要原因。(4)同位素定量分馏模型显示滞留裂解气在页岩气中的占比多大于60%,指示两种裂解气混合比不同是造成烷碳同位素倒转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整体上,随滞留裂解气含量的增多,δ13C2值减小,烷碳同位素倒转程度增大,页岩的含气量也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04.
南海西部大陆边缘南段发育万安盆地和湄公盆地,二者仅以昆仑隆起相隔,万安盆地以生气为主,湄公盆地以生油为主,造成二者油气差异性的原因有待探究。在已有的油气勘探资料和现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湄公盆地和万安盆地的热流背景、构造格局、沉积环境和生母质等特征进行剖析和类比,探讨2个盆地油气形成差异性的原因。研究认为,造成二者油气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热流背景、构造格局、沉积环境以及生母质的不同。受断裂活动影响,万安盆地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均高于湄公盆地。万安盆地主力源岩时期是渐新世-早中新世,主要发育断拗型盆地湖沼-海湾相沉积,渐新世生母质主要为湖沼环境的藻类、水生植物以及高等植物的混源,早中新世生母质主要来自红树林等陆源高等植物,以Ⅱ_2-Ⅲ型干酪根为主,生气为主。湄公盆地主力源岩时期为渐新世,主要发育断陷型盆地湖相沉积,生母质主要来源于中深湖相的藻类和水生植物,以Ⅰ-Ⅱ型干酪根为主,生油为主。因此,断裂活动的差异控制了热流背景,构造格局的差异控制了沉积环境,沉积环境的差异控制了生母质,生母质的差异控制了油气类型。  相似文献   
205.
东沙海域潮汕坳陷中生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油气分布规律不明,为了加强对该区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的研究,针对潮汕坳陷西部地质目标首次应用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MGCE),探讨其含油气性。MGCE技术以轻微渗漏理论为基础,采用地质微生物学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检测研究区海底表层的微生物异常和吸附异常,预测研究区下伏地层中油气的富集区及其油气性质。检测结果显示研究区西部凹陷的斜坡区微生物异常呈块状发育,轻微渗漏强度变化大,可能为潜在油气富集区,酸解吸附成果显示可能的油气性质为干气和凝析油气。  相似文献   
206.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发育凝灰物质,凝灰物质在页岩油形成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其发育层段也是页岩油分布最好的层段,凝灰物质的分布及与有机质生关系的研究对于吉木萨尔页岩油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吉木萨尔芦草沟组源岩精细评价及沉积环境分析,与类活动具有成因关系的成岩矿物解剖,探讨了形成优质页岩油源岩的控制因素和生机制。源岩定性评价结果表明,泥晶白云岩是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主要生油岩,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_1型为主,生潜力较好,R_o值分布在0.6%~1.1%,C_(29)αααS/(S+R)值范围在0.3~0.5,显示源岩处于成熟阶段;芦草沟组源岩中规则甾烷C_(27)、C_(28)、C_(29)分布为C_(27)C_(28)C_(29),结合微观分析认为其生母质以藻类和超微生物为主,Ts/Tm值较低,分布在0.05~0.18,具有高含量的β-胡萝卜烷,反映其母质处于半咸水的弱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之中,而这一时期火山活动提供的凝灰物质对源岩的生环境及热演化进程都有重要影响,热演化突然增大的层段与有机质成熟的"甜点段"的分布深度一致。凝灰物质与含超微生物及藻类的泥晶白云岩的混合是导致生和早期生的重要原因,两者混合的不均一性导致页岩油分布与成熟度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207.
在全球诸多盆地发现的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苗和商业性油气聚集,展示了这些古老沉积地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和前景。基于冀北—辽西地区源岩与储层沥青中三环萜烷、四环萜烷、重排藿烷、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和甾烷等分子标志化合物对比研究,明确了双洞背斜铁岭组和兴隆1井雾迷山组沥青分别源自洪水庄组和高于庄组源岩;而韩1井骆驼岭组上、下段储层沥青表现出不同的类来源,分别源自高于庄组和洪水庄组源岩。冀北—辽西地区古老地层至少发生了3期油气充注,对应3类古油藏:第Ⅰ类古油藏源自高于庄组源岩,其成藏时间早,经历了长期深埋和次生改造,油藏的保存条件较差;第Ⅱ类古油藏为早期油藏破坏调整而形成的次生油藏,其成藏规模受到了较大制约;第Ⅲ类古油藏源自洪水庄组源岩,成藏时间晚,遭受构造破坏弱,有相对较好的成藏和保存条件,是研究区古老油气勘探的潜在目标。  相似文献   
208.
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机制较为复杂,水合物横向难以对比,形成机理不清楚,急需对天然气水合物迁移机理进行研究。文章根据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发现区钻井揭示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以及岩芯样品分析测试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中侏罗统和上三叠统均为较好源岩,天然水合物气源以热解气为主,主要由上三叠源岩迁移和中侏罗统木里组源岩扩散提供,显示了多源多期次的特点。根据地质和地球化学分析,祁连山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气体运移与聚集、中新世中晚期—上新世整体抬升、第四纪游离气体转化成天然气水合物矿藏3个阶段,经历了"先聚集-再抬升-后成藏"等过程,是构造-气候耦合作用的结果,初步建立了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迁移机理。  相似文献   
209.
为了建立稳定可靠的利用油页岩总有机碳预测含油率的模型,揭示中国陆相不同成因类型油页岩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的内在关系极其重要。通过不同类型盆地油页岩钻井取心测试的关键参数,结合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热模拟等学科技术,探讨油页岩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盆地类型与沉积背景下发育的油页岩含油率与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均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R2=0.81~0.97);中国陆相油页岩的成因类型进一步划分为5种类型,制约着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的内在关系;油页岩的升温加热模拟呈现3个失重阶段(温度<150、300~550、600~750℃),明确了含油率与总有机碳参数的物理意义;相同类型盆地与沉积背景下形成的油页岩具有相近的母质生源组合,从而具有大致相当的再生效率。中国陆相油页岩成因类型的细划、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物理意义的明确、油页岩再生能力的分析,有助于理解中国陆相油页岩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的内在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210.
渤东凹陷东营组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渤东凹陷是渤海海域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渤东凹陷单井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与渤中凹陷源岩的对比研究,结合渤东凹陷盆地模拟成果,得出以下认识:渤东凹陷南部东营组半深湖深湖相泥岩的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有机质演化已处于成熟阶段,因而东营组暗色泥岩具有较高的生潜力,是一套良好的源岩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