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4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478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1510篇
海洋学   577篇
综合类   111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5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一九四九年详查铜陵铜官山鸡冠山区域时,在狮子山铜矿之氧化带内见有橄榄绿色之矿物生於石英脉之晶硐及裂缝内,该脉系穿插於三叠纪石灰岩及闪长岩侵入体之富含柘榴在接触带中,近处有白钨矿及黄铜矿,经室内吹管分析及显微化学试验,知其兼含铜钨,又作简单物理性检定,发浅蓝色萤光,後经陈四箴先生之定量分析,证明其为钨铜钙矿,在中国系初次发现,其成分与智利等处所产相彷,此系次生矿物,大致原生铜矿物受地表氧化时,含铜溶液与白钨矿相遇即可生成。  相似文献   
992.
超声波冷锻与阳极氧化处理铝合金钻杆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健 《地质与勘探》2016,52(3):576-583
恰当的表面工程技术是实现长寿命、高可靠性、高耐磨性铝合金钻杆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选用超声波冷锻技术(Ultrasonic Cold Forging Technology,UCFT)和阳极氧化技术(Anodic Oxidation,AO)对铝合金钻杆材料(7E04)进行表面强化处理。在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对UCFT和AO处理前后铝合金的摩擦学性能进行表征,选取Zr O2硬质材料的对磨球。结果表明,经UCFT处理后样品表面形成了约为100μm的塑性变形层,表面晶粒细化至56 nm;经AO处理后样品表面生成了多孔的氧化物层,其厚度约60μm;UCFT处理与AO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样品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且AO处理能有效降低样品的摩擦系数;与未处理的样品表面发生了磨料磨损、粘着磨损和塑性形变不同,UCFT处理的样品呈现出典型的粘着磨损形貌,AO处理的样品主要为疲劳磨损形式。  相似文献   
993.
油气相关砂岩型铀矿的形成过程:以钱家店铀矿床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开鲁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含矿砂岩的显微镜、扫描电镜镜下观察,胶结物同位素测试,以及包裹体烃的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该砂岩型铀矿的形成过程。镜下观察结果显示,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UOx,x=2.16—2.70),部分与自生高岭石共生,部分则紧密地与矿化阶段黄铁矿共生或交互生长,表明同时沉淀。矿化阶段黄铁矿形成于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碳酸盐胶结物δ^13C变化范围为-1.3‰--21.6‰;流体包裹体烃显示生物降解的特征。这些证据表明,硫酸盐还原菌(SRB)可能厌氧地降解烃类,其产物CO2为碳酸盐胶结物提供了部分碳源,且已有的研究显示,SRB利用新陈代谢作用可以还原U(Ⅵ)。于是,利用烃类作为生存的碳源,硫酸盐还原菌(SRB)将硫酸盐还原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把六价铀U(Ⅵ)还原成四价铀U(Ⅳ),导致沥青铀矿形成。  相似文献   
994.
自从地球诞生以来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早期生命的出现、大气氧化事件(Atmospheric oxygenation)、雪球地球及多次生物绝灭与复苏事件。稳定同位素记录在古环境和生命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记录环境变化和生命演化的重大事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碳同位素的分馏记录了最早生命的开始,硫同位素的非质量相关分馏(Independent mass fractionation of sulphur isotopes)记录了大气中氧含量的重大变化,而在显生宙的几次重大生物灭绝事件中,均有碳同位素的负向漂移。  相似文献   
995.
一种艳丽的蓝紫色矿物巨晶在我国新疆哈密地区红山铜.金矿床氧化带中、上部大量出现,经详实的野外地质观察和室内测试,如X-射线单晶及粉晶衍射测定、湿法化学分析、热分析、穆斯堡尔谱和红外光谱测试等,确认其为一罕见硫酸盐矿物-副针绿矾(Paracoquimbite,Fe2(So4)3·9H2O),是继智利丘基卡马塔巨型宽岩铜矿区1935年报道后,在世界上的又一次发现,在我国尚属首次.该矿物晶体如此之硕大(单晶粒度可达8cm~12cm),远大于智利首次发现的晶体(1.95cm),在国内外和自然界亦堪称首例,与副针绿矾密切共生者为针绿矾,二者呈多型关系.本文副针绿矾湿法化学分析结果为(wt%):SO3 42.55,Fe2O3 28.19,H8O 28.72,CaO 0.02,MgO 0.01,AL2O3 0.03,Na2O 0.02,总计99.54,其XRD特征谱线为:4.61(100),8.89(83),3.38(67);针绿矾湿法化学分析结果为(wt%):SO,3 42.31,Fe2O3 28.61,H2O 28.98,MgO 0.01,Al2O30.01,总计99.92,其XRD特征谱线为:8.27(100),5.46(76),2.77(76).红外光谱分析判定了不同基团及同一种基团在不同结构环境下振动模式或频率的差别.穆斯堡尔谱分析确定了副针绿矾和针绿矾中铁的氧化态、配位数以及结构中存在共价键(霄键).其穆斯堡尔谱共有特征是四极矩分裂值较小,均由单一吸收峰组成.各种实验分析数据完全吻合,保证了副针绿矾和针绿矾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同一标本上连续切片,通过连续系统的电子探针分析,对针绿矾与副针绿矾互为多型的成因机理做了初步探讨.红山矿区氧化带中除与该矿物副针绿矾共生者外,尚有其它多种硫酸盐矿物亦为我国首次发现.目前上述诸多矿物已作为湿法冶铜及制酸工业的新型资源,副针绿矾巨大晶体的发现兼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996.
低温环境下铁同位素分馏的若干重要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详细了解同位素分馏的过程与机理是运用稳定同位素体系解决科学问题的关键.本文对沉淀、溶解、吸附、氧化、还原、生物等过程中的Fe同位素分馏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沉淀过程中,优先沉淀轻同位素;在吸附过程中,Fe(Ⅲ)矿物优先吸附重同位素;氧化还原过程中,Fe的化合价越高,Fe同位素组成越重.  相似文献   
997.
田晓娟  王艳  杜德平  彭立娥 《物探与化探》2008,32(3):298-300,303
选用了耐砷能力强、具有分解硫化矿能力的氧化亚铁硫杆菌1s、1号和马兰3种菌株作为实验用菌,对DBF矿样做氧化浸出实验,就其氧化过程中砷含量、pH变化和金的最佳浸出条件均做了详细的研究。给出细菌氧化金矿过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金的最佳浸出条件。  相似文献   
998.
海上油气化探沉积物样品测试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国内海上油气化探沉积物样品中烃类指标的检测技术现状,涉及样品的采集、轻烃和重烃的检测技术以及现场分析测试技术。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今后海上油气化探沉积物样品中烃类指标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9.
变价元素在找矿评价工作中的意义和指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界中的变价元素广泛存在,不同价态的元素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性状,反映了不同的氧化还原环境,在成矿过程中形成各具特征的元素组合和矿物组合。利用Eh-pH图解和部分变价元素不同价态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自然界中矿物的稳定性和不同价态元素的共存关系及迁移能力,从中提炼找矿信息,有利于提高野外找矿评价工作成果质量。  相似文献   
1000.
辛洪波  曲晓明 《矿物学报》2008,28(2):152-160
对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三个斑岩铜矿床含矿斑岩进行了锆石与全岩的微量元素分析,通过理论计算获得三个矿床含矿斑岩的锆石Ce(Ⅳ)/Ce(Ⅲ)比值和δEu值:拉抗俄矿床为492.25和0.5341,冲江矿床为263.83和0.4353,南木矿床为291.94和0.5273.认为锆石Ce(Ⅳ)/Ce(Ⅲ)比值>260,δEu>0.4是斑岩成矿的地球化学标志.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锆石Ce(Ⅳ)/Ce(Ⅲ)比值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指示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东部较西部受到更大程度的上部地壳物质的混染.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矿化机理可表述为:深部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受到上部地壳物质的混染,使岩浆的氧逸度增加,在随后的结晶分异过程中产生高Cu、Au浓度的岩浆热液流体,并在继续上升的过程中,随着压力、温度的降低,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了成岩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