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7篇
  免费   322篇
  国内免费   234篇
测绘学   126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450篇
地质学   303篇
海洋学   812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138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21.
In summer,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YSCWM) is a stable water mass of low temperature ly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central Yellow Sea (YS). It is fringed by some typical tidal fronts, which separate deep, stratified water on the offshore side from the well-mixed, shallow water on the inshore side. Three striking fronts--Subei Bank Front (SBF), Shandong Peninsula Front (SPF), and Mokpo Front (MKF; a front off the southwestern tip of the Korean Peninsula)--have been iden- tified by various studies from both satellite observations and model results. Tid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se fronts. However, it is still a matter of debate as to the roles these two kinds of mechanisms of upwelling and tidal mixing play, and how importance they are in the maintenance processes of the above three fronts. Basing a nested high-resolution model HYCOM (the 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tidal effects on the thermal fronts in the YS in summertime. Through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with and without tidal forc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KF is mainly driven by tide-induced upwelling. For the SPF, tidal mixing is the dominant factor, when lower cold water is stirred upwards along the sloping topography of the western YS. Meanwhile, the combined effect of upwelling and tidal mixing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SBF. Diagnostic analysis of thermal balance shows that horizontal nonlinear advection induced by strong tidal currents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thermal balance of frontal areas.  相似文献   
222.
随着近些年水力充填堤坝结构在潮汐河口水库中的应用和发展,渗流控制技术也随之不断完善。本文以上海青草沙水库工程中的北堤工程为例,论述了水力充填堤坝应用在潮汐河口水库中,其渗流控制技术研究分析过程,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223.
南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储层类型及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钻井及典型地震相分析,认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两种类型的储层:第一类为形成于浅水环境的储层,包括扇三角洲砂体、滨浅海相滩坝砂体和台地碳酸盐岩;第二类为形成于深水环境的储层,包括盆底扇和峡谷水道等低位砂体。其中,深水区广泛分布的海底扇、峡谷水道砂体和台地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深水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24.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西非尼日利亚海上OML130地区近海底深水沉积进行了研究.剖析了深水水道体系各沉积单元地震反射特征,详细论述了水道与堤岸单元的外形几何特征及内部充填特征,即单一水道在剖面上为V字型,下部地震反射为强反射、低连续,代表相对粗颗粒碎屑沉积,顶部为中强振幅、连续性强、水平层状地震反射特征,反映了水道发育晩期废弃充填的特点,平面形态为高弯度条带状.在分析水道下切侵蚀与充填特征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水道体系内水道之间的3种叠置样式,研究表明平面上类似曲流河沉积体系的水道体系内,后期单一水道的发生不一定是在前期水道基础之上直接侧向迁移与顺流演化,而可能是另一个新的沉积过程,因而在不同位置展现不同的水道叠置样式.通过分析水道体系形成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研究区浅层与深层资料,提出了被动大陆边缘深水水道体系的沉积模式.研究认为,在陆坡上某一区域,在物源供给及海平面变化,尤其是流域地形(构造或沉积所致)影响下,使得水道体系、朵叶体系既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在顺流方向交替出现.借助近海底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深水沉积进行研究,可以揭示沉积单元特征,从而建立研究区内适性强的沉积演化模式,为深水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更为成功的服务.  相似文献   
225.
开展非均质条件下潮汐湿地中地下水流动特征研究,成为深入揭示潮汐湿地水循环及物质循环过程的重要前提。以广州南沙区的河畔潮汐湿地为对象,基于放射性氡同位素示踪技术考察含水层非均质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介质干容重、介质孔隙度和介质氡释放(Ern)呈现空间异质性,介质氡释放是导致介质氡平衡能力([Rn]gw)呈现显著空间异质性(2 210.15~7 700.33 Bq/m3)的主要因素。2)非均质条件下地下水流动呈现显著的分区特征,根据氡的比活度可以划分为快速流动区和滞留区。其中,快速流动区地下水氡比活度较小,观测期内平均值为1 522.39 Bq/m3,地下水呈现由陆向海近似“U”型的流动模式。滞留区地下水氡比活度显著增大,观测期内平均值为3 858.40 Bq/m3,地下水受潮汐作用而滞留更久。滞留区地下水流动状态受潮高差影响,潮高差越大,潮汐对湿地地下水的整体驱动力越大,滞留区地下水渗出相对容易,反之滞留区地下水渗出较难。由此可见,潮汐湿地含水层介质的空间异质性是影响地下水流动特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26.
计算了日本海的M2,S2,K1和O1等4个主潮波对东亚9个VLBI站的负荷位移参数和重力改正,得到日本VLBI站的径向和水平方向的信移量分别为3-12mm和1-3mm,上海VLBI站和韩国的Daejeon站相应的径向量分别为1mm和3-4mm。估计了上海至日本鹿岛和水Chi站的负荷基线变化分别可达±7.6mm和±28.4mm。此外,日本的水Chi、野边山、鹿儿岛和Usuda站的负荷重力变化分别可达0.8-0.9μGal,它接近于目前绝对重务测定的观测精度(±μGal)。计算还表明,不同地球模型的计算负荷位移之差在目前测地学精度水平下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227.
针对通海台垂直摆NS和EW测项自2019-04出现同步趋势转折变化,计算2017~2020年NS和EW测项M2波潮汐因子。结合监测井等地下介质结构资料,构建通海台沿垂向分层的三维有限元物理模型,定量分析不同岩石参数模型下建筑载荷对通海台NS向及EW向位移影响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2019-04后NS测项N倾变化量达到约2 750 ms,而EW测项E倾变化量达到约580 ms,NS测项趋势变化量显著大于EW测项;2)2017~2020年NS和EW测项M2波潮汐因子较为稳定,NS测项M2波潮汐因子在0.7左右波动,EW测项M2波潮汐因子在0.52左右波动,数据的转折变化未能在潮汐频段引起同步变化;3)位于通海台东北部的医院建筑物载荷在通海台附近产生N向和E向位移加载,与垂直摆NS和EW测项在2019-04后出现的N倾和E倾趋势转折变化较为一致,模拟得到的N向位移量约为E向位移量的3倍。  相似文献   
228.
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6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在伊豆岛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8月底,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对潮汐与火山和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地壳变形是由伊豆岛的岩脉侵入引起的,并且与强潮汐天文条件相对应。根据观测和计算数据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相似文献   
229.
定点潮汐形变观测与GPS大地测量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论述了我国定点潮汐形变观测与GPS在观测周期,物理量,频域,实测精度,监测优势者方面的异同,认为定点潮汐形变观测是测震学与大地测量(含GPS)的必要补充,介绍了我国定点潮汐形变观测技术的发展与台网观测技术,以及它在我国10多次中强震测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