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49篇 |
免费 | 1479篇 |
国内免费 | 20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00篇 |
大气科学 | 279篇 |
地球物理 | 1246篇 |
地质学 | 7063篇 |
海洋学 | 874篇 |
天文学 | 387篇 |
综合类 | 783篇 |
自然地理 | 15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7篇 |
2023年 | 373篇 |
2022年 | 446篇 |
2021年 | 432篇 |
2020年 | 357篇 |
2019年 | 366篇 |
2018年 | 270篇 |
2017年 | 300篇 |
2016年 | 306篇 |
2015年 | 350篇 |
2014年 | 642篇 |
2013年 | 468篇 |
2012年 | 595篇 |
2011年 | 615篇 |
2010年 | 502篇 |
2009年 | 554篇 |
2008年 | 475篇 |
2007年 | 379篇 |
2006年 | 419篇 |
2005年 | 386篇 |
2004年 | 386篇 |
2003年 | 341篇 |
2002年 | 290篇 |
2001年 | 306篇 |
2000年 | 308篇 |
1999年 | 344篇 |
1998年 | 341篇 |
1997年 | 353篇 |
1996年 | 321篇 |
1995年 | 310篇 |
1994年 | 253篇 |
1993年 | 195篇 |
1992年 | 232篇 |
1991年 | 172篇 |
1990年 | 106篇 |
1989年 | 99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4篇 |
1959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50年 | 3篇 |
194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982.
古近纪是现代气候和植被形成的关键过渡期, 而野火活动与气候、植被和碳循环等存在耦合关系。开展古新世-始新世(66~34 Ma)3个特征暖期, 即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 约55.9 Ma)、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EECO, 53.3~49.1 Ma)、中始新世气候适宜期(MECO, 约40.5~40.1 Ma)的野火活动研究, 对于揭示气候和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蒙古高原南部二连盆地古新世-始新世野火记录, 并结合北半球该时段其他12个地点的野火研究数据, 从长尺度地质记录视角, 重建北半球野火活动特征与演变, 并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古新世-始新世不同特征暖期野火发生规模和强度存在差异, PETM极端暖期较EECO和MECO暖期野火强度更大, 但不十分显著。古新世-始新世暖期并没有持续的、大规模的野火发生, 呈现"低野火状态", 总体不支持强调燃烧活动影响全球碳循环的"野火假说"。通过野火发生与温度、降水、植被以及CO2浓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 对"古近纪低火谜题"进行初探, 认为古新世-始新世气候的季节性并不分明, 较短的干季不利于可燃"燃料"和潜在火源的形成, 很可能是新生代早期"低野火"的主因。 相似文献
984.
985.
通过对发生于1999~2000年间库玛中东段地区3次5级以上地震前地下流体短临异常的分析对比,得出了该地区地下流体短临异常的时空强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86.
显生宙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根据古地磁数据可靠性的试用判据,对华北、杨子、塔里木中国三大稳定地块显生宙的构造古地磁数据做了初步检验,考虑古极点的密集区,选用229个古极点以“世”或“纪”为单位进行统计,获得三大稳定地块显生宙综合古地磁视极移曲线。以此为基本依据,结合地质构造、古生物和全球古地理重建图的综合分析,初步探讨了三大稳定地块运动演化的大致轮廓,华北、杨子、塔里木地块碰撞、拼接时限和方式以及华北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运动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87.
988.
989.
长白山火山的历史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白山火山跨越中朝两国,在我国境内包括天池火山、望天鹅火山、图们江火山和龙岗火山,火山活动从上新世持续到近代,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分布区。长白山火山的母岩浆是钾质粗面玄武岩,将长白山火山岩区称钾质粗面玄武岩省,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和混合作用主导了岩浆演化过程。天池火山之下地壳岩浆房和地幔岩浆房具双动式喷发特点,一方面来自地幔的钾质粗厨玄武岩浆直接喷出地表;另一方面钾质粗面玄武岩浆持续补给地壳岩浆房,发生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和混合作用,导致双峰式火山岩分布特征和触发千年大喷发。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东北亚大陆弧后引张是长白山火山活动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990.
EPR 9-10°N热液烟囱体的结构特征与生长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Alvin深潜器采集的4个EPR9-10°N热液烟囱体样品进行了结构和矿物地球化学研究,建立了不同烟囱体的形成环境和生长历史. EPR9-10°N热液烟囱体在形态、结构和组成上的差异, 反映了不同的两类热液沉积环境: 类型Ⅰ烟囱体形成于高温、较强酸性、强还原性热液集中流环境, 类型Ⅱ烟囱体则形成于相对低温、较弱酸性、富锌的还原性热液环境. 类型Ⅰ烟囱体的生长始于硬石膏的形成, 在此基础上, Cu-Fe-Zn硫化物在烟囱内各方向上的交代和沉淀过程决定了类型Ⅰ烟囱体的最终结构. 早期、中期、晚期硫化物形成阶段的建立恢复了类型Ⅰ烟囱体形成过程中温度变化和化学反应变化的历史. 与类型Ⅰ烟囱体不同, 类型Ⅱ烟囱体早期黄铁矿淬火结晶和闪锌矿结晶为烟囱体的生长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