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207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冻土地区水渠的温度场和应力场数值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刘雄  宁建国  马巍 《冰川冻土》2005,27(6):932-938
建立了含损伤的冻土弹性本构模型,对于在不同冰体积含量和不同温度下的冻结砂土,由该损伤本构模型计算的结果与实测的应力-应变曲线相吻合.利用自行开发的程序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渠道冻结水分场、温度场、应力场三场的数值计算结果分析,得到了比较准确且符合实际的温度场与应力场、位移场、应变场耦合的计算结果,与前人计算结果相符合,规律一致.算例表明,此程序能够计算冻土材料的相关物理量,且能很好地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2.
王渭明  吴克新  路林海 《岩土力学》2006,27(Z1):1166-1169
介绍了冻结深度达460多米(其中多数为膨胀粘土层)的立井井筒施工监测方案,通过分析不同埋深的冻土井壁和混凝土衬砌的温度场测试数据,得到了黏土结冰温度与含水率和埋藏深度的函数关系、不同深度冻结壁形成和降温规律、混凝土衬砌井壁结构温度场的阶段性发展规律等研究结果。有效地指导了本测试井筒的施工,为同类井筒的施工和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3.
在大地热流密度分布的基础上,本文基于二维稳态热传导方程,根据研究区热导率、生热率等热物理性质参数,对横穿川东北地区、秭归盆地、黄陵穹窿和江汉盆地等几个构造单元的奉节(FJ)-观音垱(GYD)地学剖面进行了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其深部热结构认识。模拟结果显示,地幔热流自西向东逐渐升高,变化范围约为25.3~34.7 mW/m2。莫霍面温度大约在380 ℃~450 ℃之间变化。热岩石圈厚度自西向东先稍微增厚,后逐渐变薄,变化范围约为115~171 km。江汉盆地中新生代的伸展作用使其地幔热流稍有升高,“热”岩石圈厚度相对较薄(约116 km),而川东北地区则受到早期的挤压和晚期的抬升剥蚀作用,地幔热流相对较低,其深部“热”岩石圈厚度也相对较厚(约168 km)。  相似文献   
164.
根据热史研究成果,结合川中古隆起沉积埋藏史,恢复了震旦系-下寒武统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历史,确定了原油裂解的时期。利用盆地模拟方法,恢复了一维单井和二维剖面的压力演化历史,分析了川中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异常压力的成因机制。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历史表明,震旦系-下寒武统烃源岩经历了早期生油、二次生油、干酪根裂解生气及晚期原油裂解四个演化阶段;原油裂解的开始时间大致是中、晚三叠世。川中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主要经历了常压-增压-卸压的压力演化过程,白垩纪中期寒武系达到最大压力系数约1.7;威远-资阳地区压力系数较低,高石梯-磨溪构造带压力系数相对较高。研究发现快速埋藏、生烃作用及原油裂解是该地区超压形成的主要因素;燕山-喜山期的构造抬升使剩余压力降低,现今寒武系在局部地区仍保持超压。温压演化对天然气生成、运移、成藏及后期保存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5.
以丘陵地区某医院水源热泵系统为例,在建立耦合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TOUGH2软件,讨论含水层孔隙度以及渗透系数对潜水水热运移的影响,定量评价对热泵采能区域的温度场演化影响。在该研究区特定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下,含水层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对热泵采能区域的温度场演化影响较明显。从而为研究类似地区的地下水环境变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6.
<正>This study attempts to acquire information on tectonic activity in western China from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 field data.On the basis of the established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t and strain,we analyzed the LST distribution in western China using the satellite data product MODIS/Terra.Our results show that:1. There are departures from annual changes of LST in some areas,and that these chang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activity of some active tectonic zones.2.When annual-change background values caused by climate factors are removed,the long-period component(LST_(LOW)) of temperature residual(△T) of the LST is able to serve as an indicator for tectonic activity.We have found that a major earthquake can produc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LST fields of surrounding areas.These effects are characterized by both rises and drops in temperature.For example, there was a noteworthy temperature decline associated with the Sumatran M9 earthquake of 2004 in the Bayan Har-Songpan block of central Tibetan Plateau.3.On the other hand,the LST field of a single area may respond differently to major shocks occurring in different areas in the regions surrounding China.For instance,the Kunlun M 8.1 event made the LST on the Longmen Mountains fault zone increase,whereas the Zaisan Lake M 7.9 quake of 2003,and the Sumatran M9 event of 2004.caused decreases in the same area's LST.4.The variations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 over time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tectonic areas.These phenomena may provide clues for the study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processes.On the basis of these phenomena,we use a combination of temperature data obtained at varied depths,regional seismicity and strain results obtained with GPS measurements,to test th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ectonic activity derived from variations of the LST field,and discuss its implications to the creation of models of regional tectonic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167.
祁连山区能量场特征与降水分布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陈乾  陈添宇  张逸轩 《冰川冻土》2011,33(5):1046-1054
采用祁连山地形云野外观测的资料,分西南气流移动、西南气流阻塞、西北和平直西风气流型,用三维插值方法分型计算湿静力总温度Tσ场和总降水场,分析了不同的大尺度流型下冷龙岭西段降水分布与能量场特征的关系.对比山脉南北坡与山外同高度Tσ的日变化,发现山坡Tσ全天高于山外,山脉呈高能岛其外围有能量锋,不同流型下南北坡能量锋强度和...  相似文献   
168.
以黑龙江干流堤防工程实际环境为研究基础,依托水分迁移试验装置,测试了干流堤防典型砂性土试样在冻融循环下的温度场、水分场、应力场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堤顶混凝土公路破坏与堤身不均匀沉降有关,温度变化引起堤基含水率出现梯度变化,从而出现应力场变化,且温度梯度含水率梯度呈线性关系。地基稳定冻结深度达到1.12 m。结合实测数据建立季节性冻土区堤防基础的水、热、力三场耦合模型,最后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模拟分析,证明该模型在堤防工程上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9.
近50年我国冰雹年代际变化及北方冰雹趋势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符琳  李维京  张培群  张强  高歌 《气象》2011,37(6):669-676
利用1958-2007年中国755个站的逐日冰雹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环流特征量,研究了中国近50年冰雹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冰雹呈下降趋势,尤其是80年代末以来降雹次数基本低于近50年的平均值,其中我国北方冰雹下降趋势比南方显著,除黄淮、江淮、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冰雹下降趋势都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尤其是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分析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大尺度环流系统的一系列调整是我国北方冰雹减少的主要原因,200 hPa高空西风急流南移,导致我国北方纬向风场减弱,风速垂直切变减小,对流减弱;850 hPa高度场升高不利于极地冷空气南下和对流系统的建立;同时副高增强,极涡减弱使大气层结稳定,冷空气活动减弱。伴随着大尺度环流的调整,局地垂直温度场结构的变化是影响降雹次数的一个重要原因,局地0℃线和-20℃线之间过冷却水滴累积区距离缩短,不利于雹粒充分地碰并增长,这对东北、华北和西北西部降雹出现显著减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0.
阿坝-简阳地学剖面深部温度及热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明  朱传庆  饶松  胡圣标 《地质科学》2011,46(1):203-212
在青藏高原东部到四川盆地这两个构造单元进行了稳态钻孔温度测量和岩石热导率测试,确定了相应钻孔的大地热流数据.应用这些可靠的热流数据,对横穿这两个构造单元的阿坝-简阳地学断面进行了2-D温度场研究,获得其深部热结构的认识.模拟结果显示,松潘-甘孜地块地表为高热流区域,达到80~110 mW/m2,四川盆地地表为中低热流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