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60篇 |
免费 | 1085篇 |
国内免费 | 17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19篇 |
大气科学 | 2578篇 |
地球物理 | 537篇 |
地质学 | 2006篇 |
海洋学 | 1332篇 |
天文学 | 87篇 |
综合类 | 409篇 |
自然地理 | 5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4篇 |
2023年 | 219篇 |
2022年 | 247篇 |
2021年 | 306篇 |
2020年 | 241篇 |
2019年 | 270篇 |
2018年 | 196篇 |
2017年 | 220篇 |
2016年 | 218篇 |
2015年 | 220篇 |
2014年 | 394篇 |
2013年 | 282篇 |
2012年 | 333篇 |
2011年 | 322篇 |
2010年 | 329篇 |
2009年 | 331篇 |
2008年 | 289篇 |
2007年 | 277篇 |
2006年 | 261篇 |
2005年 | 279篇 |
2004年 | 215篇 |
2003年 | 261篇 |
2002年 | 289篇 |
2001年 | 293篇 |
2000年 | 174篇 |
1999年 | 145篇 |
1998年 | 136篇 |
1997年 | 138篇 |
1996年 | 128篇 |
1995年 | 135篇 |
1994年 | 124篇 |
1993年 | 108篇 |
1992年 | 106篇 |
1991年 | 117篇 |
1990年 | 95篇 |
1989年 | 76篇 |
1988年 | 17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5篇 |
1963年 | 4篇 |
1961年 | 6篇 |
1955年 | 4篇 |
1941年 | 4篇 |
1937年 | 4篇 |
1936年 | 9篇 |
1935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变化与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方法分析了1948年1月—2002年12月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SVD第1对异类相关分布型反映出,当东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减弱)时,Namias海区海温升高(降低),而加利福尼亚海流区海温降低(升高)。SVD第2对异类相关分布型表明,当阿留申低压加深、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气压升高时,黑潮暖流区海温升高,而北太平洋高、低纬海温降低;反之亦然。时滞相关表明,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异常超前海温1个月的相关最好,海温变化对大气环流异常分布型具有维持作用。NCAR CCSM3模拟结果很好地验证了上述结论,即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东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NPO(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与北太平洋海温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2.
基于Modis地表温度的横断山区气温估算及其时空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横断山区气象观测站稀少且多分布在河谷之中,气温资料极度匮乏,严重影响山区地理与生态研究。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热红外遥感数据,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可以用来推测山区气温。本文通过对横断山区2001 年-2007 年间64 个气象台站的多年月平均气温数据(Ta) 与Modis地表温度多年月平均值(Ts) 进行了时序分析和回归分析,并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 Ts 与Ta 具有非常好的线性相关关系,89%的台站的决定系数高于0.5;95%的台站的标准误差都低于3 oC,84.4%的台站标准误差低于2.5 oC;12 个月份的Ts 与Ta 的决定系数R2在0.63~0.90 之间,标准误差在2.22~3.05 oC之间。(2) 研究区内月均气温的变化范围在-2.25~15.64 oC之间;生长季(5-9 月份) 的月均气温变化范围为:10.44~15.64 oC。(3) 等温线的海拔高度自山体外围向内部逐渐升高,与山体效应的增温效应相吻合;0 oC等温线自10 月份从海拔4700±500 m左右逐渐降低,至1月份降至最低点,约在3500±500 m左右,此后,逐渐回升,至次年5 月份再次达到4700±500 m左右,也就是说横断山区5200 m以下的广大山区全年至少有6~12 个月的气温在0 oC以上。研究表明:可以利用Modis月均地表温度结合地面观测台站的数据较精确的估算山区月均气温。 相似文献
43.
利用太原市1951年-2010年的实测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计距平、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太原市年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02时平均气温、14时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得出了太原市总体上呈现增暖趋势,从1977年开始出现了显著增温;夜间气温增温幅度高于白天增温幅度,冬季增温幅度高于夏季增温幅度;最低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最大等结论。 相似文献
44.
根据2004年10月珠江三角洲3个代表性观测点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 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秋季大气边界层温度和风廓线特征。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秋季气温递减率较低, 逆温出现频率较高, 强度较弱, 海风使珠江口贴地逆温的出现时间推迟、低空逆温的出现频率增加。珠江三角洲秋季受多种局地环流影响, 边界层内风廓线比较复杂, 晚上城市群与非城市群地区风向有明显差别; 城市群和珠江口多次分别观测到城市热岛环流和海风环流。 相似文献
45.
46.
基于新疆昌吉州5个国家气象站2008—2010年积雪深度大于等于0 cm的实测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对0 cm地面温度(含最高、最低)、雪面温度(含最高、最低)及云量、日照时数、雪深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不同积雪深度下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的关系,并以阜康市天池气象站2011年所有积雪日数据对关系模型作检验。结果显示: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的关系有3个雪深分层:5 cm以下、6~40 cm和40 cm以上,积雪深度为0~5 cm时,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差值很小,受雪深及天气条件影响明显,雪深6~40 cm,主要受雪深影响,雪深超过40 cm,地面温度趋于定值。 相似文献
47.
石榴石 Sm Nd 等时线法是近年来常用于较新年龄的测年方法。腾冲地块西缘新近发现的基性麻粒岩中石榴石和全岩的 Sm Nd 等时线年龄为 17~25 Ma, 是该麻粒岩经受后期变形变质作用的年龄, 与区内右旋走滑断裂活动时限相一致,为确证腾冲地区的右旋走滑断裂是印支地块逸出的西部边界提供了 Sm Nd 等时线方法的年龄约束。并推断石榴石 Sm Nd 体系的封闭温度较低, 应低于那邦变质基性岩晚期变质作用的640℃~720℃。 相似文献
48.
基于EOF2m温度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冬季(2009年12月-2010年2月)和夏季(2010年6-8月)6h一次T639和NCEP 2 m温度分析场作为背景场,采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方法对我国及周边地区地面观测2 m温度进行了质量控制研究.结果表明,使用NCEP资料,观测资料剔除率比T639高,而资料剔除率高的区域正好是观测增量双权重标准差较大的区域;冬季观测增量双权重标准差比夏季大,导致冬季资料的剔除率比夏季高;与传统OMB(Observation-Minus—Background)质量控制方法对比,发现两种质量控制方法都能使观测增量更接近正态分布,但使用传统OMB质量控制方法会把一些能反映大气异常状态且正确的资料剔除,而EOF质量控制方法则能较好地保留这些资料. 相似文献
49.
以上海市为例,探索中国新型自主的FY-3A/MERSI数据在典型大城市热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模式,包括实时监测与同化数值预报两个方面。结果表明:FY-3A/MERSI反演的250 m地表温度及其他衍生指标能够客观呈现城市热场格局及热岛效应,精细揭示出上海市区—近郊—远郊的地温明显分异,热岛由中心城区呈放射性面状过渡到远郊以乡镇为中心的团块状,其形成与下垫面介质关系密切。同化FY-3A/MERSI数据产品的中尺度数值模式,耦合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可实现250 m格网0~48 h城市近地层气温空间精细化预报,提取1 h间隔的热环境日演变特征将有助于在不同天气形式下进行热环境灾害潜式预报及机理分析。预报结果在时空分辨率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数值预报,并避免了卫星云污染的影响,说明FY-3A卫星探测资料能有效改善模式背景场与初始场。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