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169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417篇
海洋学   233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Okamoto (1969)指出,多变量的主成分具有变差最优性、信息损失最小性、相关最忧性和回归最优性等最优性质,因此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种领域。由于主成分可以看作所研究的某个复杂事物的一个概括(肯德尔,1975),并可根据主成分所提供的数据,按数值大小排列顺序分级,因此主成分分析也被遥感界应用于区分不同水质(Klemas et al, 1981)。 本文以渤海湾西北部海河、永定新河河口区的陆地卫星数据作主成分分析,以显示河口区海水不同污染等级。同时以河口区各站位实测的多项有机污染数据作主成分变换,按主成分数值大小,将各站位分为不同污染等级。计算表明,遥感数据显示的不同污染等级的地理分布与实测数据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2.
Lithologic Hydrocarbon Deposits in Rift Lake Basins in Eastern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rift lake basins in the eastern China have abundant hydrocarbon resources of lithologic deposits, which resulted from excellent source rocks and multi-type sandbodies developed during strong rifting. Vertically, the lithologic deposi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lowstand, lacustrine invasion and early highstand systems of third-order sequence corresponding to a secondary tectonic episode of strong rifting, and laterally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various fans and turbidite sandbodies controlled by syn-sedimentary faults. A variety of lithologic trap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e rift lake basins, and they generally have favorable conditions of source-reservoir-seal assemblage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dynamics, indicating that there is a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lithologic deposits in the rift lake basins. In order to obtain satisfactory effects of lithologic deposit exploration, it is required to combine new theories with advanced technical methods.  相似文献   
53.
渤海湾盆地构造成因观点剖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前有关渤海湾盆地构造形成机制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伸展+走滑观点和伸展+拉分观点。这些观点从现有的断层成因模式或应力分析原理出发,强调多种应力方式或多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动力学机制的解释比较复杂。研究表明,盆地边界几何条件(包括裂陷边界几何形态,边界断层的剖面几何形态及性质)和裂陷伸展方向是决定裂陷盆地伸展构造形成特征的关键因素,而砂箱模拟介研究裂陷盆地构造形成过程和机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4.
渤海湾全新世贝壳堤与牡蛎礁:古气候与海面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讨论了早全新世晚期以来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成堤、西北岸牡蛎礁平原(及毗邻浅海区)建礁过程的同时性特征和气候变化与这一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堤、礁记录的相对海面变化。堤、礁大致同时发育,可分为6期,依次分别被寒冷事件5、4、3、2和1分隔。堤底板前、后缘高差大致对应3m的大潮差、礁顶板大致对应海平面。据二者分别重建了南部贝壳堤平原、北部牡蛎礁平原的相对海面变化:南部自7ka cal BP以来基本与现代海平面等高,小的波动在±1m之间,压实固结作用抵消了中全新世的相对高海面;北部中全新世的相对海平面位置因新构造和固结压实双重下沉作用的影响,已位于现代海平面2~3m以下。  相似文献   
55.
通过分析测定渤海湾10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探讨其分布特征及富集状况,并通过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渤海湾西部岐口凹陷海域底质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渤海湾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As、Hg、Cu、Pb、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2.9×10-6、0.031×10-6、29.5×10-6、27.4×10-6、0.159×10-6。结合5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图及地累积指数法分析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整体上未受到As、Hg、Cu、Pb、Cd的污染,而在高值区Pb和Cu达到轻度污染的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指明,重金属元素的潜在危害程度顺序是Hg>Cd>As>Pb>Cu,研究区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只有在高值区,Hg和Cd才达到中等程度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56.
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含油气包裹体指数GOI统计和盆地模拟,研究了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南段的油气运移史,预测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包裹体均一温度资料表明,本区有三期成藏:东二期、东一期和明化镇期;以前两期为主.盆地模拟研究表明,尽管沙河街组烃源岩在沙一期末开始生烃,但在东营期才开始大规模排烃和成藏.GOI的统计分析表明,GOI>5%的区域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其中的圈闭应成为下步首选的钻探目标,已发现的欢喜岭油田和双南油田就分布在GOI>5%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57.
伸展区褶皱作用研究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三忠 《地学前缘》2000,7(2):429-429
褶皱往往被认为是挤压背景下的产物 ,但近10年来 ,伸展区的褶皱作用也被广泛发现。目前 ,对伸展区褶皱类型尚无统一认识 ,分类标准不一 ,称谓不一 ,如 :断展褶皱 (fault propagationfold ,Hardy等 ,1999)或生长褶皱 (growthfold ,Gawthor pe等 ,1997)、裙状褶皱 (drapefold ,Howard等 ,1997)、断弯褶皱 (fault bendfold ,LanL .等 ,1996 )。此外 ,还有牵引、逆牵引、滚动褶皱等 ,它们属纵向褶皱 ;断层位移褶皱、断层线偏转褶皱等属横向褶皱 (transver…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渤海湾西部和南部自1975年至2010年之间不同时期卫星遥感影像的研究发现,近40年来研究区海岸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岸线长度呈现先轻微减小后大幅增加的状态,很多岸段岸线向海有较大推进,最远达20余千米;潮滩呈向海淤涨趋势,渤海湾西部年平均淤积速率比南部略大;岸线的向海推进以及潮滩的不断淤长,使得渤海湾面积持续减小。目前,研究区沿岸除存在部分河口型自然海岸线外,几乎全部变为人工海岸线。从沉积物来源、水动力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对研究区海岸线和潮滩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些演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开发利用海洋活动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研究区海岸带环境演变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  相似文献   
59.
The present paper studies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he shell ridges on the southwestern coast of Bohai Bay, which are the largest and have the highest shell (or shell fragment) content in the world. These shell ridges are composed of two sedimentary subfacies: the ridge subfacies and the ridge infill subfacies with different inner textures an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The ridge subfacies primarily consists of fresh shells and/or shell fragments with parallel beddings and high-angle oblique beddings. The ridge infill subfacies consists of finer shell fragments and silty sand with parallel beddings oblique to l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hell ridge is controll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substantial shell material,the relative slow erosion of shoreline, storm waves, winds and the shift of river routes. Wind tunnel tests indicate that the critical movement velocity of shell is lower than that of quartz sand of the same grain size. Deltaic progradation alternates with shell ridge growth. While the Yellow River empties into the sea through this area, accompanied by deltaic progradating, the shell material is scarce, which is unfavorable to the growth of the shell ridge. Conversely, erosion occurs along an abandoned delta coast where a shell ridge may develop, e.g. the shell ridge on the southwest of Bohai Bay.  相似文献   
60.
山东滋镇洼陷沙四段有机地化特征及资源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滋镇洼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一个面积达1300km^2的大型单断式洼陷。长期以来,由于沙三段埋藏浅,烃源岩成熟度不高,勘探程度浅,仅有少量二维测线和几口探井,虽见油气显示,未发现工业油气流。2002年在滋镇洼陷东部的阳信洼陷内沙四段地层中发现工业油气流,从而引起了对滋镇洼陷深部地层——沙四段生烃潜力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