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164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398篇
海洋学   219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海侵问题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有关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是否发生过海侵的问题争论了二十多年,至今尚无定论。尽管“海侵”论者提供了矿物学、岩石学、古生态学以及地球化学等多种标志,但是因为这些标志与标准海相标志比较,都有一定差别,而且至今没有发现确实可靠的海侵通道和明显的海相性递增现象,所以又出现了“海泛”论、“海啸”论和“陆相”论。几种观点长期并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四方面入手①深入研究渤海湾盆地的构造背景,推断海侵通道存在的可能性;②进一步厘定已有的海相标志的准确性;③寻求新的、唯一的能区分海陆相成因的证据;④搜集国外在相关层位有类似沉积的地区,进行对比研究,并探索其成因。  相似文献   
112.
渤海湾盆地北西盆山边界地区泊松比分布   总被引:28,自引:1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泊松比做为了解地球内部介质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在地震学上可以通过P波和S波速度的比值来确定.利用远震P波波形记录中包含的壳-幔速度间断面的Ps转换波及其多次反射/转换波信息,采用在地壳厚度-波速比平面上对接收函数转换波能量的叠加搜索方法,可以测定台站下方区域内地壳的平均厚度和泊松比.我们对渤海湾盆地北西盆山边界地区68个宽频带台站近两年的远震记录资料进行了处理研究,得到了该区域的地壳厚度以及泊松比分布.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北西盆山边界的泊松比值分布横向变化复杂, 山区侧与盆地侧存在明显差异;山区侧泊松比值分布相对均匀,盆地侧变化剧烈,但存在小区域范围内(100~200km)的一致性,与地表出露岩石的对比表明:形成渤海湾盆地的新生代伸展作用在下地壳深度有明显的响应,从地震学上获得的泊松比分布对于了解该地区地壳物质组成可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13.
渤海湾盆地"四扇一沟"沉积体系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阐述了渤海湾及其外围古近系有利于油气的沉积相的特点和分布,以及它们对油气分布的影响.沉积相受构造的影响很明显,形成的沉积体可以为油气的勘探提供有利的预测.沉积体系的划分应该概念明确,各分类之间不应有重叠之嫌.渤海湾地区的沉积体由冲积扇相、湖成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相、非扇沟道浊积岩相、滨湖-浅湖滩坝相、半深湖-深湖相(亚相)等组成.研究了各沉积体系的特点,并从生储盖的角度研究各体系的储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4.
渤海湾西岸CH114 孔岩心全新世沉积硅藻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硅藻17 属28 种。与沉积岩石学、年代学(AMS 14C)研究相结合,将该孔自下而上划分为6 个硅藻组合带,显示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经历了从陆到海的演化过程:全新世初期 为陆相(组合1带下部) 至受海水影响的盐沼低地环境(组合1带上部);6 646~4 280 cal BP 年间为受风暴强力事件影响的 浅海环境(组合2带);4 280 年以来为水深不断变浅的浅海环境(组合3-6 带)。CH114 孔沉积速率的阶段性变化与河流供 给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6~2.6 ka cal BP和0.4ka cal BP 以来两个时段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分别与黄河三角洲超级叶瓣5 的 形成和海河独立入海相对应。由硅藻记录的海洋影响的波动变化与全新世气候变化对比显示:研究区海洋影响的增强与气候 变暖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CH114孔全新世以来陆海环境的演化,总体上是对气候与海面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15.
由于水生态环境数据的数量、覆盖范围和复杂性都在飞快地增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从中获取潜在有用的信息,成为水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多种海洋数据挖掘技术方法的综合分析,以渤海湾为研究背景,利用海洋环境卫星遥感数据,对渤海湾水生态环境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挖掘研究.利用k-means算法分别对2008和2009年渤海湾的生态环境遥感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利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对聚类离散化处理后的渤海湾生态环境遥感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利用CART算法对2008和2009年渤海湾生态环境遥感数据进行了决策树分析.  相似文献   
116.
声波剖面方法由于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信号发射频率,可以获得高品质的地层剖面(图1),能够显示出沉积地层的结构与构造特征,广泛用于工程地质勘探和活断层探查,经过在渤海湾活断层探测试验中证明声波方法对海域和沿海平原活断层时代判断十分有效,能够分辨小断距断层,资料连续性好,直观性强,探测工作效率高,适合于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海洋工程、核电站选址的等项目.  相似文献   
117.
埕宁隆起是渤海湾盆地内部与黄骅坳陷、渤中坳陷并列的一级构造单元,该地区沉积地层较发育,并具有断块构造,其内部断裂虽然相对不发育,大断裂及次级断层数目不多,但其皆属于张家口-蓬莱断裂带,该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在1998年1月在其西北端发生了张北6.2级地震,因此分析研究埕宁隆起的构造分布特征及其内部各断层的空间位置、几何结构、延伸范围和活动时代及强度等问题,对探查渤海湾盆地区域地震构造背景及地震活动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8.
对位于渤海湾西北岸平原的滨海湖埋藏牡蛎礁中各层牡蛎壳的泥质充填物做硅藻分析,整个牡蛎礁中海水砂质潮间带指标种标志种的Auliscus caelatus含量较高,为19%~42%,表明滨海湖礁体形成于潮间带环境。根据主要硅藻含量的变化,结合14 C测年,自下而上将礁体发育期间的古环境分为3个带:I带为2 445~2 327cal.aBP,礁体在向上建礁的过程中,海水作用逐渐减弱,潮间带特征愈加明显,为受河流影响较强且较为开放的潟湖潮间带环境;II带咸水种硅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的比例急剧增加;外洋指标种的Coscinodiscus spp.和Actinocyclus spp.急剧下降,表明在约2 327cal.aBP,海岸带砂嘴闭合,形成较为封闭的潟湖内侧潮间带环境,且河流作用减弱导致潟湖的咸度明显增加;III带为2 327~2 287cal.aBP,由封闭的潟湖环境又转向较开放的潟湖潮间带环境。  相似文献   
119.
2007年春季在渤海湾天津潮下带采集小型底栖生物样品,分析沉积物中自由生活线虫的垂直分布情况。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底栖线虫的垂直分布和沉积物深度有关。在较深的5~10cm层,线虫群落与其上层次的差异较大:0~2cm层和5~10cm层差异极显著(P=0.001),2~5cm层和5~10cm层间差异显著(P=0.016)。不同站点间底层的线虫群落差异明显。而沉积物0~2cm层和2~5cm间的线虫群落差异不明显(P=0.541)。列出了SIMPER分析中16种明显影响表层-底层群落的线虫,13种明显影响中层-底层间群落比较的线虫。在研究和比较线虫群落时,应该考虑取样深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0.
细粒沉积岩岩相研究是烃源岩和页岩油、致密油储层研究的重要基础,鉴于我国陆相断陷湖盆环境多变和细粒沉积岩类型多样、岩石组合类型复杂的特点,需要进行细粒沉积岩岩相分类。以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细粒沉积岩发育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厘米级岩芯观察描述、岩石薄片鉴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等技术,研究细粒沉积岩基本特征。陆相断陷湖盆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可以按照(1)宏观岩芯精细观察描述,归纳垂向岩石类型组合;(2)分析沉积微环境;(3)对不同岩石类型组合进行X射线全岩矿物衍射和TOC测试,划分岩石类型和岩相大类;(4)微观镜下剖析纹层叠置关系;(5)分析成因和形成机制,对岩亚类细分等5步进行。岩相大类划分要简洁,是为满足油田勘探工作易于操作、建立与常规测井资料之间关系等要求;亚类细分是便于研究微观源储关系、分析沉积微环境和储层微观结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