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6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673篇
测绘学   462篇
大气科学   239篇
地球物理   303篇
地质学   1356篇
海洋学   380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81篇
自然地理   11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骑田岭岩体是南岭地区燕山早期具幔源组分贡献的花岗岩典型代表。其主体岩性为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和(角闪石)黑云正长花岗岩,其中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和由暗色矿物组成的团块或条带。暗色微粒包体具有岩浆混合的大部分岩相学证据。如包体的浑圆状外形、塑性形变、冷凝边、斜长石An的“双峰式”分布、似环斑长石、针状磷灰石等。包体属于准铝质(A/KNC=0.72~1.00,平均0.85)钾玄岩系列岩石,寄主岩石为准铝或弱过铝质(A/KNC=0.89~1.06,平均0.97)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岩石。二者在主量和微量元素上表现出岩浆混合成因的演化趋势。包体与寄主岩石的同位素组成具趋同性,它们的ISr和εNd(t)值分别为0.71041~0.71263、-6.9~-5.3和0.70854~0.71416、-9.2~-5.1,均表现出壳幔混源花岗岩类岩石的特点。包体K-Ar年龄为152Ma,与其寄主岩石的形成年龄(155~161Ma)接近,显示岩浆混合作用发生的时间大致为晚侏罗世早期。对包体及其寄主岩石产出的构造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岩体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是在伸展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下,上涌的幔源基性岩浆及其诱发的长英质酸性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2.
流体的沸腾和混合在热液成矿中的意义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讨论了流体沸腾和混合在热液成矿中的重要作用及研究进展。成矿汉体的降温可能不是许多金属矿物沉淀的最有效机制;流体的沸腾作用对浅成热液帮床,斑岩铜钼等矿床中矿物的沉淀作用很大,造成的矿化具有强度大,品位富及垂向分带较发育的特征,同时因其影响范围小,作用时间短,限制了它的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63.
中国北方半干旱地区的降水与下垫面条件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如何完整准确地描述该类区域的水文过程是当代水文学研究的难点之一.选择半干旱地区水文实验区域——绥德流域和曹坪流域,通过构建不同时空规律的降水场,并结合3种不同产流机制的水文模型,进行大型数值模拟实验,去探究时间、空间、产流机制等因素对半干旱地区洪水模拟的影响,为该类地区水文模型的研制工作提供借鉴.结果 表明:1)半干旱地区中小流域的产流对降雨强度较为敏感,因此降水输入的时间步长对洪水模拟效果的影响程度较大;相比之下,流域雨量站数量的增减,仅体现在降雨分布场的暴雨中心缺失以及面平均降雨量的微小差别,对洪水模拟效果的影响程度较小.2)水文模型能否准确描述主导水文过程是半干旱地区洪水模拟效果优良的关键,流域的尺度效应及其下垫面条件的空间异质性是半干旱地区不同水文模型研制和调整应当优先考虑的问题,无论时间步长、雨量站数量怎么组合,产流结构适宜的模型其模拟效果总是趋于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64.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拟结果,对2009年5月9—10日发生在太原及其周边地区的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形成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积层混合云的形成初期,局地对流云得到发展,随着其强度不断增强,与周围云发生并合过程(包括局地单体对流的并合、积云团的并合和积层混合云内强中心的并合),形成范围较大的积层混合云云系。局地单体对流和积云团的并合可带来云体的爆发性增长,霰含量、雨水含量大幅增加。积层混合云内强中心的并合对降水强度影响不大,但有利于降水面积扩大。低压倒槽和弱冷锋是此次积层混合云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影响因素。低压倒槽有利于低层大范围不稳定能量的积累,风向切变有利于近距离云团的发展和并合,山地动力和热力作用有利于局地对流单体、积层混合云内强中心的形成和加强。  相似文献   
65.
斜方顽火辉石-正铁辉石(MgSiO_3-FeSiO_3)中Fe~(2+)及Mg~(2+)在M_1和M_2两种非等效位置上进行非理想混合。研究表明,辉石的等压热容(C_p)强烈依赖于组成,呈非线性关系,可表示为: 低温时热容的非理想混合效应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等温热容曲线(空间热容曲面)从一个极大值点(峰脊)分解为两个极大值点(峰脊),且逐渐趋向于理想混合热容直线(或平面)。  相似文献   
66.
张广才岭燕山早期白石山岩体成因与壳幔相互作用   总被引:34,自引:19,他引:34  
出露于东北地区张广才岭的白石山岩体,其全岩-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196士4 Ma,表明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早期,而非传统认识上的印支期.岩体主岩和闪长质包体均具有低ISr(≈0.705)和正εNd(t)(+1.7~+2.2)值的特点,反映岩体成因与地幔具有密切的联系.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详细研究表明该岩体具有壳幔混合成因,闪长质包体是较基性的地幔岩浆进入主岩浆中淬火结晶而成,花岗质岩浆的源区主要为新生的地壳物质.动力学分析表明,本区在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后,由于东侧大洋板块的俯冲及后续的岩石圈拆沉效应,导致软流圈地幔上隆及幔源岩浆的板底垫托,并进而造成先存和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和不同源区岩浆的混合作用.底垫的新生地壳是兴蒙造山带造山后晚期形成的.因此,古生代-中生代是本区地壳生长的重要时期,且这种地壳生长是在垂向构造机制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67.
从岩性特征、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探讨砖庙硼矿底板花岗质岩石的成因,表明其为变(浅)粒岩类经原地混合交代而成的混合花岗岩。该层混合花岗岩是硼矿形成、再富集的重要因素,是该区进一步寻找硼矿的主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8.
乡镇水权分配是乡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前提,是乡镇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水权交易制度的基础,为新时期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定的甘州区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可分配水权总量,在优先保障生活和生态基本用水基础上,选取2017年为规划水平年,采用人口、面积、产值单指标和混合分配模式,以及综合指...  相似文献   
69.
大兴安岭五岔沟地区中生代粗安岩中的斜长石晶体具有多次熔蚀现象并发育环带结构。长石分类图表明斜长石主要是拉长石,其次为更长石和中长石。通过探讨斜长石环带的成因,认为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Fe、Sr、Ba等)可用来判断斜长石反环带的形成机制。最后根据斜长石环带特征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做出斜长石环带间微量元素Fe和Sr随An的变化曲线,得出该区斜长石在其结晶过程中经历了3次岩浆混合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70.
冈底斯带西段那木如岩体始新世岩浆作用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冈底斯带西段狮泉河南部那木如岩体岩性变化较大,其中产出大量基性岩透镜体及暗色微细粒包体,空间上与花岗岩类呈渐变过渡接触关系。本文在详细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狮泉河-札达一带那木如花岗岩及其中基性岩石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那木如岩体主体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其SiO2为65%~76%,全碱含量较高,花岗岩中K2O+Na2O=5.50%~8.71%,基性岩石中则4.42%~6.7%。花岗岩类稀土元素最高含量为284.8×10-6,最低只有105.4×10-6;而基性岩类最高为120.4×10-6,最低72.48×10-6。两者稀土元素分配曲线均呈右倾平缓样式,花岗岩具有不明显Eu负异常,微量元素显示出花岗岩类和基性岩类具有相似的蛛网分布样式。两者均明显富K而亏损Nb、Ti等不活泼的HFS元素,显示出明显的岩浆混合作用趋势。4件花岗岩和基性岩样品所显示的LA-ICP-MS法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6.11±0.78Ma、45.47±0.4Ma、46.7±2.9Ma和45.4±1.4Ma,变化在45.4~46.7Ma范围内,表明始新世早期(~46Ma)区域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这一时限与冈底斯中、东部岩浆作用时代(40~52Ma)非常一致,表明始新世早期整个冈底斯发生了规模巨大的岩浆事件,暗示着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作用在东西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同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