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106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的水库泥沙淤积问题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由于我国有许多河流是含沙最高、输沙量大的多泥沙河流,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异常严重.主要表现在:淤积数量大,淤积速率快.据统计,截止到1981年底全国水库总淤积量达115×10~8m~3.占统计水库总库容的14.2%.年平均库容损失率达2.3%,高于世界各国.水库的严重淤积,不仅影响水库兴利效益的发挥,严重威胁水库的使用寿命,而且还造成一系列在进行水库规划时未曾充分估计到的环境问题.本文重点从河流水文泥沙特性、我国水库淤积问题的严重性、水库淤积引起的问题及水库防淤减淤措施等4个方面作一较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2.
三峡水库不同类型支流河口泥沙淤积成因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三峡水库库区不同类型支流河口泥沙淤积的内在机理和变化趋势,本文充分利用水文、泥沙、固定断面和河道地形等原型观测资料,从支流水沙输移规律和河口局部水沙分布特征出发,研究了不同类型支流河口段泥沙淤积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探讨其淤积趋势及形成拦门沙的风险。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不同类型支流河口普遍淤积,淤积范围及河道形态的变化各有特点;水库蓄水造成水动力条件减弱是河口泥沙淤积的根本原因,淤积幅度和范围主要取决于干支流来沙量和局部河势。在干支流来沙均明显减少的情况下,三峡水库库区支流河口泥沙淤积速度显著下降,形成拦门沙坎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83.
小浪底水库异重流的形成与运行规律是关系黄河调水调沙方案拟定的重要指标。基于现场调研、理论探讨与预测分析结合等手段,明晰了2018年“腾库迎洪”期小浪底水库来水来沙过程,根据水库调度与库区淤积形态等边界条件,观测了异重流的形成与运行,采用基于流速分布的水库异重流潜入点预测公式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7月库区产生的剧烈冲刷,在潜入点处发生大量淤积,水深大幅减小,引起潜入点下移;潜入点位置随入库水沙增大、坝前水位降低及库区淤积的推进向坝前移动,计算与实测结果反映了该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4.
淤积型海湾整治修复属于海域空间整治工作中较为典型的整治形式,有着目标多重、手段多样、效果多面的综合性特点。本研究在分析海湾淤积环境问题成因机理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淤积型海湾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的流程和技术方法,形成淤积型海湾整治修复效果综合评价技术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并以厦门海域清淤整治工程为例进行应用。研究表明,海湾淤积问题成因、整治措施和修复目标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因素。厦门海域清淤整治工程的效果综合评价指数为84. 2,达到了较好的整治效果。  相似文献   
85.
基于ArcEngine的水库测绘信息系统关键技术实现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水库测绘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即水库冲刷淤积面积计算的实现,利用ArcEngine,VisualC++开发和构建该计算功能,从而快速实现冲刷淤积面积的计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出错率.  相似文献   
86.
利用粒子追踪、中子活化示踪砂技术以及赵冲久和Yalin等相关公式对黄骅港抛泥区泥沙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抛泥区对黄骅港航道淤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天气下,抛泥区的泥沙运移主要受潮流控制;在大风条件下,泥沙运移则受到波浪、潮流、风生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抛泥区泥沙几乎不会对航道淤积产生直接影响,其对航道淤积的影响是间接和有限的。  相似文献   
87.
石岛新港港池回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时期的水深对比对石岛新港港池的回淤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研究区港池回淤2a的变化,进行了港池开挖区海底地形变化分析,定量评价了淤积幅度,分析了影响淤积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淤积变化规律,提出开挖负地形、岸线码头建设、较强台风浪是导致淤积加快的主要原因,为港池维护和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8.
潮汐河口泥沙运动复杂多变,科学划分泥沙运动形式并评估其对航道淤积的影响,是厘清航道淤积泥沙来源、制定有效减淤措施的关键。基于长江口深水航道所处南港—北槽河段2015年和2018年洪季、枯季表层沉积物和近底悬沙的现场采样数据,分析提出潮汐条件下推移质、悬移质和时推时悬泥沙3类泥沙运动形式的粒径划分方法,量化3类泥沙对深水航道淤积的贡献比例。结果表明:近底悬沙级配曲线上拐点粒径对泥沙由推移质向悬移质转化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长江口南港—北槽悬沙、底沙交换显著,深水航道淤积物中除仅做推移质或悬移质运动的泥沙外,还包括大量的时推时悬泥沙,其在航道淤积泥沙中的占比最高,约达50%~60%;南港段航道洪季、枯季推移质淤积占比分别为36%和26%,高于悬移质的6%和13%;北槽段航道悬移质落淤泥沙占比为44%~48%,明显较推移质3%~6%的占比高。3类泥沙运动形式粒径划分方法为深化潮汐河口泥沙运动规律认识、判别航道淤积泥沙来源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9.
长江干流江苏段44年来河道冲淤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  刘平  高正荣  白世彪  曹光杰  屈贵贤 《地理学报》2007,62(11):1185-1193
通常认为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将导致下游河道的淤积, 流域水土保持和水库建设引起的上游来沙量的减少将导致下游河道的冲刷。然而, 长江下游河道是如何对海平面上升和上游来沙量的减少做出响应的, 至今还没有直接的确凿的证据。在地理信息技术支撑下, 对长江干流江苏段(约330 km) 5 个时期1:25000~1:60000 的河道地形图进行了数字化, 建立了1959、1970、1985、1992 和2003 年河道数字地形图, 对河道的冲淤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 长江干流江苏段在1985 年前后发生过明显的河道冲淤转换: 由1959-1985 年之间的平均淤积状态转变为1985-2003 年之间的平均冲刷状态。主要原因是1985 年以后该河段的上游来沙量的减少。1959-1985 年之间长江干流江苏段河道的淤积过程, 存在着由上游向下游推进的“顺流堆积”现象。1985-2003 年之间, 下段冲刷速率大于中段和上段。  相似文献   
90.
在航道治理工程中,往往通过丁坝群来实现其稳定航槽等目的,而坝田作为缓流区,其与主槽的水沙交换主要取决于横向的紊动交换。基于长江口北槽丁坝群实测资料分析和物理模型水槽试验研究发现不同长宽比坝田内的流态、淤积形态、坝田与相邻河段水沙交换的机理均不同,在长江口北槽丁坝群坝田建成后的淤积初期阶段,长宽比为0.30~0.40的坝田内的平均淤积强度最大。水槽试验研究表明,长宽比为0.50的坝田内淤积的主要部位即为主环流所在位置(坝田外侧),而在副环流位置,则出现微淤或冲刷的趋势;而长宽比为0.33的坝田内的淤积分布相对比较均匀。长宽比为0.33的坝田内淤积速率明显大于长宽比为0.50的坝田,长宽比为0.33的坝田达到冲淤平衡的时间较长。坝田淤积强度与随坝田回流强度、坝田与主槽水沙交换系数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